为 素 养 而 教——《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读书心得(一)

刘华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26日读书心得分享交流</p> <p class="ql-block">我分享的题目是《为素养而教》——读《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心得体会。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应在书中对照、反思、改进自己。带着这样的初心,我走进这本书。 </p><p class="ql-block">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为何读?怎么读?如何用?和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一、为何读?是读我所需</p><p class="ql-block">1.是达成工作目标的需要</p><p class="ql-block">相信从这本书的题目大家就看到关键词,这和学校、部室的工作目标和“三四五”工作重点和方向——“聚焦落实新课标”是高度一致的。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大概念引领下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就像是落实课程标准的一把金钥匙,是我工作中的迫切需求。所以,从看到书的题目开始,我就确定了这本书是我读书的不二之选。</p><p class="ql-block">2.提升业务能力的需要</p><p class="ql-block">我区的《师生阅读推进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提升教师阅读品质”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虽然这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但我觉得更像对我——一名研训教师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在落实“双新”、推动“双减”的背景下,在工作目标的引领下,我必须在自身教育理念上实现迭代升级,在指导教学实践中抓住核心。所以,对于我来说,读书,读这本书“势在必行”。</p><p class="ql-block">二、怎么读?要读有所得</p><p class="ql-block">读这本专业书,我经历了“读前,如获至宝;初读,雾里看花;再读,拨云见月;又读,晴空万里”。这种专业性的书籍不好读,好在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把高位的理论和案例结合,用图示、思维导图注释出来,降低了读的难度。我在读书时用到了以下方法,反复读,读反复。</p><p class="ql-block">(一)走进书中</p><p class="ql-block">1.自序带入:作者刘徽在自序中说:“教育无论对于人的幸福还是社会的进步,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研训教师,我也同样肩负着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于是,我心里装着对大概念的懵懂,努力读好这本书。</p><p class="ql-block">2.导读引领:通过看导读,我了解了作者写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为素养而教。通过大概念组织大单元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实性学习活动,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p><p class="ql-block">3.目录定位:看目录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及章节联系。书中写了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大概念教学视角下的单元整体设计、大概念教学的目标、评价、过程设计。</p><p class="ql-block">4.找关键词:重复出现、相似的高频词就是书的关键词。我通过联系上下文,也借助知乎网查找理解,感知书的精华。像“核心素养、真实性学习、深度学习、生活价值、专家思维”,这些关键词就构成了大概念教学内在的关系。比如,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深度学习和真实性学习的概念内涵是相通的,都是指向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素养,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维,我们老师首先要具备专家思维。专家思维更具有生活价值等等。</p><p class="ql-block">5.金句摘抄:在笔记中摘抄金句,提炼重点。</p><p class="ql-block">6.导图索引:通过思维导图,让思维结构化。</p><p class="ql-block">(二)走到书外</p><p class="ql-block">1.资料补充:我又重新看了作者讲座,学习相关链接,补充理解的不足。</p><p class="ql-block">2.与标对碰:与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实施纲领对碰、关联。标准中的理念、建议中提到的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等,都对应着大概念教学的特征和策略,也让我更确信,落实课程标准,教师要站在大概念的高位。</p><p class="ql-block">3.体会迁移:我又回顾了之前听知名教育专家重庆教育学院张咏梅讲座后梳理出的“三要”,发现”三要”与大概念教学的共通点——课程育人、儿童立场、系统思维、积极语用,把读中产生的新认识和旧认知联系起来,把大概念教学由云端虚无缥缈,拉回到现实脚踏实地。</p><p class="ql-block">走进书中,又走到书外,我对大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刻。同时,对于当前容易混淆的教育热词,也逐渐清晰。大概念就是大观念,大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大概念是在大单元和任务群之上的高位的抽象原理,是对一切事物本质特征的描述,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反映专家思维方式的概念、观念和议题,具有生活价值。核心素养是“做”,大概念是“思”。大概念教学是在“教学什么、怎样教学”之上的“为什么教学”;是指导新课标落实、新课堂改进、新教学设计和评价的灵魂和抓手。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放眼学生能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具有统整性、关联性、真实性、迁移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征。</p><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做到,正在做的并不偏离,只需要在大概念的视角再提升认识的高度,找准策略。</p><p class="ql-block">三、如何用?读后重跟进</p><p class="ql-block">大概念教学在学校和教育与现实世界、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作为研训教师,我也要站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立场,在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也搭建起一座桥梁。和一线老师对话,把高大上的理论转化成看得见、说得清、可操作的抓手。</p><p class="ql-block">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有的老师为了设计而上课、知识碎片化、一问到底,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老师没有大概念的目标意识,没有站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去设计课堂,面对学生。大概念的提出,就是让我们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用专家的思维用教材教,用真实性的情境任务做引领,用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去训练。</p><p class="ql-block">看完了这本书,我也萌生出一个想法:一切的不认同是源于不理解。大概念教学我由懵懂到接受。同时也在思考:我能做什么?</p><p class="ql-block">1.改进课堂:依标据本,用教材,落课标</p><p class="ql-block">参加下沉式教研,跟进听课,我和老师们共同探讨,结合课例,依标据本,研教参,用教材,落课标。</p><p class="ql-block">下面,就以二年级上册四单元《10.日月潭》为例,分享和老师们一起研讨的两个片段。</p><p class="ql-block">一是,确定主题、大概念、情境、任务。</p><p class="ql-block">大单元教学与单篇教学并不对立。不论是大单元,还是单篇,素养导向的课堂转型首先转变的是目标。素养目标就像一架飞机,大概念是机体,将三个维度整合在一起。大概念可以和单元教学相配套,将目标具体化,构建课程、单元、单课的下沉通道,从而真正将素养目标落实到每一课中。</p><p class="ql-block">二是,确立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段要求和对应的任务群的内容和教学提示以及学业质量标准,让教学目标高站位、可视化、有关联、有递进。经历制定目标的过程,研课标、研教材、研教参,站在课标的专家立场,体会专家思维产生的过程。其实,大概念教学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p><p class="ql-block">教研后,一位校长说,我没想到我们老师能上出这样的课,进步很大。上课老师高兴地和我分享,她们教研组将参加区内优秀教研组评选。还说,班上有个漂亮的小姑娘和她说:“老师,我越来越喜欢上语文课。”这教育的小确幸源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升级和以学为中心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师、学生在大概念的引领下悄然生变。</p><p class="ql-block">在第九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东城世纪小学梁磊主任作为辽宁省唯一代表参赛,获得了一等奖和优秀教态奖。课堂展示的环节,记笔记和指导写字“三看”的设计,得到了部编版语文教材崔峦主编在大会现场的肯定。我想专家更看重的是学生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和大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通过学习,我想做什么?</p><p class="ql-block">2.任务跟进:融会贯通,重结合,多实践</p><p class="ql-block">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大概念教学的顶级一定是跨学科学习,学科融合,全面育人。我将结合本书的理念和做法、前期学习的经验,完成跨学科创意写作的教学设计,用教学设计升华自己对学科、对课标、对大概念的理解。我也会把大概念教学中的专家思维、真实性学习,融会贯通,落实到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中。</p><p class="ql-block">“因需而读,读书有法;读中有悟,悟后有用”,这是我读书的路线图。以上认识粗浅,敬请指正。</p><p class="ql-block">我坚信:读书能启智增慧,读书能浸润心灵,读书能丰盈生命。用心去读书,用爱去体验,用力去实践。但愿余生与书相伴,多读书定能遇见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