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座牌坊群,一部辛酸史——棠樾古村落游记

老汤摄影

<p class="ql-block">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始是用于祭天、祀孔,后来</span>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至此,牌坊便成了带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封建社会牌坊建造遵循严格审批等级:御制(由皇帝御批并由国库拨款建造)、恩荣(由皇帝下圣旨,地方政府拨款建造)、圣旨(由地方呈报,皇帝下圣旨准行,个人自筹建)、敕建(由地方呈报,皇帝口头答应,个人自筹建)。歙县棠樾牌坊群共有7座牌坊,3座建于明代,4座建于清代,包含以上所有四个等级。</p><p class="ql-block">棠樾牌坊群既是一部牌坊史,更是一部棠樾鲍家的辛泪史。</p> <p class="ql-block">棠樾的“棠”指的是棠树,“樾”指的是两树交荫之处,合起来意为棠荫之处,象征着这里枝繁叶茂家族兴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在南宋建炎年间,鲍氏家族就开始在这里生活。明代之后棠越村进入旺期。</span>棠樾的七座牌坊,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含“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400余年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牌坊:鲍灿孝子坊(上)</p><p class="ql-block">鲍灿孝子坊,1534年建,4柱3间,牌坊挑檐下的“龙凤板”上镶着“圣旨”二字,为牌坊第三等级。牌坊横梁正反各有一对浮雕雄狮,额题“旌表孝行赠兵部右侍郎鲍灿”。《歙县志》记载:鲍灿读书通达,不求仕进。其母两脚病疽,延医多年无效。鲍灿事母,持续吮吸老母双脚血脓,终至痊愈。他的孝行感动了乡里,经请旨建造此坊。又因为他教育子孙有方、被皇帝“荣封三代”,并特地为其祖父立坊。由于鲍灿的曾孙鲍象贤是工部尚书,所以皇帝赠鲍灿“兵部左侍郎衔”。</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牌坊:慈孝里坊(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慈孝里坊,</span>1420年建,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御制”,为牌坊最高等级。该坊为旌表宋末处士鲍余岩、鲍寿逊父子而建,是皇帝新批“御制”的。史书记载,元代歙县守将李达率部叛乱,烧杀掳掠。棠樾鲍氏父子被乱军所获,并要二人杀一,让他们决定谁死谁生,孰料父子争死,以求他生,感天动地,连乱军也不忍下刀。后来,双双获生。朝廷为了旌表他们向死而生的品行,赐建此坊。牌坊上还铭刻了明永乐皇帝的《慈孝诗》日:“父遭盗缚迫凶危,生死存亡在一时”。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听到这个事后,欣然写下了“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的对联,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又刻御题对联于其上。</p><p class="ql-block">在求死容易,求生难的乱世,向死而生的牌访无不折射出人性的伟大与光芒。</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牌坊:鲍文龄妻节孝坊(上)</p><p class="ql-block">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是一座贞节牌坊,它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敕建”,为牌坊第四等级。这是为旌表鲍文龄的妻子汪氏贞操守节的石坊。鲍文龄中年死亡,妻汪氏年仅二十五岁,家道贫寒,备尝艰辛,抚育孤儿长大成人。守寡二十年至四十五岁病逝。牌坊正中横石所书"矢贞全孝"四个大字,就是赞颂汪氏至死守节情操的。牌坊另一面刻着 "立节完孤",则是褒奖她不仅立志守节,还含辛茹苦为鲍文龄抚养孤儿长大成人。各村同族,甚赞其节孝,报呈朝廷,奉旨立坊旌表,汪氏事迹列入《县志.烈女》中。</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牌坊:鲍漱芳父子义行坊(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鲍漱芳父子义行坊,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span>它是为旌表诺授通奉大夫议叙盐运使司鲍淑芳同子鲍均而建。均为冲天柱式,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圣旨”,为牌坊第三等级。此鲍淑芳为清朝大盐商,奉旨议叙盐运使职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嘉庆年间他</span>发放了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三年的军饷。淮河、黄河发生洪涝灾害,洪泽湖决堤时,他集议公捐米6万石,捐麦4万石,开六塘河归海,疏浚芒稻洞,捐银6万两。他还在家乡修祠社,办义学,修桥铺路,济困扶贫等等,义举很多。但临终却没见一座旌表自己的牌坊,只得嘱咐儿子鲍均,恪守祖训,造福乡里。徽州府督抚被鲍淑芳、鲍均父子的诸多义举所感动,请命于皇帝(1820年)恩准鲍立“义”字坊,“乐善好施”坊是群坊中最年轻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牌坊:鲍文渊妻节孝坊(上)</p><p class="ql-block">鲍文渊妻节孝坊又称节劲三冬坊,建于1787年,因旌表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劲三冬”、“脉存一线”而建。均为冲天柱式,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圣旨”,为牌坊第三等级。</p><p class="ql-block">县志记载:吴氏,嘉定人,22岁嫁入棠樾,29岁时丈夫因病去世,她立节守志,对前室的孤子鲍元标视如亲生,尽心抚养,直至其成家立业。鲍元标也不负母恩,终于成为清朝著名的书法家。吴氏年老之后,又倾其家产,为亡夫修了九世以下的祖墓,安葬好丈夫和族属中没有钱安葬的人。吴氏还尽心侍奉患病的婆婆到寿终。吴氏的举动,感动了当地的官员以及皇帝,因此,打破继妻不准立牌坊的常规,破例为她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但在牌坊额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上是永远不能平等的。</p><p class="ql-block">牌坊上"节劲三冬"颂扬吴氏的贞操节烈, 经得起漫长岁月的艰辛,"脉存一线"是赞赏她将前妻遗孤视作亲子一样抚育成才。</p> <p class="ql-block">第六座牌坊:鲍逢昌孝子坊(上)</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鲍逢昌孝子坊,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span>该坊为旌表孝子鲍逢昌而建,背镌“人钦真孝”。均为冲天柱式,4柱3间,上面镌刻的是“圣旨”,为牌坊第三等级。</p><p class="ql-block">据记载,鲍逢昌的父亲在明末离乱时外出多年,杳无音信。鲍逢昌在14岁便沿路乞讨,千里寻父,最终在甘肃的雁门古寺找到了生病的父亲。他为父亲的背疽吮脓疗疮,并扶持父亲回到家中。一进家门又见母亲病危在床,医生说需浙江富春山的真乳香外加亲生儿子身上的肉来熬汤做药引医治。儿子便从自己的屁股上挖了一块肉。母亲喝下药和儿子的肉汤,病情果然好转,且很快康复。鲍逢昌千里寻父,割股疗亲的感人事迹,很快传开。大家纷纷传说,是鲍逢昌的孝心感动了天神,老天爷治好了他母亲的病。在极其看重孝道的古代,这样的行为必须大力宏扬,所以为其建牌坊一座。</p> <p class="ql-block">第七座牌坊:鲍象贤尚书坊(上)</p><p class="ql-block">鲍象贤尚书坊,建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冲天柱式4柱3间的牌坊,上面镌刻的是“恩荣”,为牌坊第二等级,背面刻有“官联台斗”4个大字。该坊旌表鲍象贤镇守云南、山东有功而建。据歙县志记载:鲍象贤,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初授御史,后任兵部右侍郎。年轻时曾远赴云南驻守边防,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治理有方,深受百姓爱戴,使边境得以安定,</span>当地百姓还为他建生祠以示感恩。由于他秉性刚直,鄙视权贵,鲍象贤多次遭到奸臣的中伤,政治生涯几起几落。但他一直保持“官不择位”的思想,廉智自持,不计个人毁誉得失,一如既往地效忠社稷,在死后才被追赠加封为工部尚书,并恩赐牌坊,以示表彰。</p> <p class="ql-block">骢步亭</p><p class="ql-block">明隆庆间鲍献书偕侄元臣建。后多次重修。“骢步”典出《列异记》,标示建亭者心存祖道,乐善好义,且有远大前程。亭为单檐攒尖方亭,甬道贯通东西,南北两边有石凳、飞来椅,亭内四柱,上有横枋承托藻井天花。门额上“骢步亭”三字篆字,乃清朝著名书法家邓石如题写。</p> <p class="ql-block">牌坊旁边有三座祠堂。鲍氏支祠位于正中间,墙上的“忠、孝、廉、节”为朱熹手书。两侧则是世孝祠和清懿堂。</p> <p class="ql-block">  敦本堂,是鲍氏家族的男祠堂,屋顶有麒麟与鳌鱼两种神兽,厅内木柱上写有乾隆皇帝题写“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对联。祠堂内还存有义田规条碑和嘉庆皇帝上谕碑等17方碑刻,彰显着棠樾鲍氏家族的煊赫。</p> <p class="ql-block">世孝祠,建于1801年,是鲍氏家族用以专门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供奉祖先宗族议事的祠堂全国比比皆是,单独为孝子修建的祠堂在国内实属罕见,由此可见鲍氏家族重视孝道和以孝治家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清懿堂</p> <p class="ql-block">棠樾村可为是中国唯一拥有女祠堂的古村落。<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嘉庆十年(1805年),富甲一方的大盐商鲍启运,为纪念棠樾村的妇女为鲍氏家族所做的贡献,破例为她们修建了“清懿堂”。</span>“清懿堂”取自“品行清白,懿德美好”之意,堂内一块“贞孝两全”的横匾为晚清重臣曾国藩手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懿堂前厅八字墙上的砖雕,精致绚丽,细腻繁复,既体现了女性的柔美之态,又有“多子多福”的寓意,被誉为“徽州砖雕之最”。</p> <p class="ql-block">七座古牌坊,冰凉的石柱折射出多彩的物质之光,更重要蕴藏着感人的精神之美。近年来多个影视剧组争相在此拍摄。继《红楼梦》、《烟锁重楼》、《新四军》、《月亮湾的风波》等影视剧走进这里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剧组走进这个举世无双的牌坊群里,寻找与拍摄新的花絮。</p><p class="ql-block">看来,这里不仅仅是鲍氏家族的精神故土,更是徽州人和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汤拍摄、编辑(史料源于导游词和网络)</p><p class="ql-block"> 2023-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