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和平路是2017年3月20日福建省政府批准的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建于民国25年(1936年),位于云霄县云陵镇城区,街名“和平”寓意永远和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平路 北起原高山庙(后来实小内)向南,经旧鼎寮、顶街(亭左街)、屐仔街(亭右街)、旧米市街、穿过永绥横路至中大街,再穿过槐荫路至正大街,再穿过中山路至卖碗街,终于现商业中心的经堂口,长约370米,路面宽6.8米。。</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重修马路,两边建骑楼(俗称“五脚距”),主要为东南亚风格的二至三层的商住两用的店铺建筑。一统唐宋明清的六条古街为和平路,立意于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农渔商贸共同繁荣的和谐之路。</p><p class="ql-block">街肆风貌</p><p class="ql-block">和平路一条颇有历史的古街,走进和平路老街,仿佛翻开小城往日的画卷。斑驳的老墙、青青的石板路、鳞次栉比的店铺、形态多样的女儿墙、充满闲情的露台、沧桑古朴的墙根……静静地诠释着一座城的繁荣与沧桑。福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对和平路的点评是:“民国时期街区风格明显,两侧骑楼建筑颇具时代特点,周边环境要素基本保存”。</p> <p class="ql-block">和平路老街两侧的每座骑楼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段是柱廊,骑楼与骑楼之间由一根根红砖砌成的方柱连接,排列非常整齐,显得稳重而雄伟。骑楼外墙多为红砖砌成,个别为灰色雕花水泥面。整个和平路骑楼规制均匀,其中尤以南洋风格的中西合璧建筑最为精致,保存较为完整。 </p><p class="ql-block">和平路是一条商业繁华的老街,民国十八年(1929年)冬,县国民政府进行市政建设,拆通面碗街,正大街(现和平路)两边建为骑楼,开筑马路,至民国二十五年建成,路面实宽为6.8米,每座骑楼下门前各留1.9米(五脚之距,俗称五脚距)作为连通各座骑楼的人行道。骑楼均为钢筋水泥(原称红毛灰)建筑,各座骑楼都有水泥柱(或红砖柱)、浮雕门窗和红砖筑拱,为中西风格结合式的东南亚风格骑楼,整个和平路规制均匀,楼面二楼均开窗三扇,木质镂雕或是格式百叶窗。窗户两侧多为欧式罗马柱,楣窗呈半圆形、方形、敞肩形,配以浅雕或砖雕修饰。商户根据自身经营的特色对门面进行装饰,直接在楼面的腰线或窗台下方用灵动螭纹或浮法工艺圈饰老店商号,依稀可见张合成卷烟厂、捷茂书局、赞生药店、陶兴烟丝店、灵通茶叶店等在老云霄人心中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骑楼三楼沿街面多为阳台,并构建及腰高的女儿墙或琉璃花柱隔栏。远远望去,整条和平路虽窗饰、墙饰不尽统一,但和谐又富于变化,相融且各有特点,保留了历史文化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和平路是云霄县城最繁华热闹街肆,两边的骑楼下,汇聚了小吃店、服装店、药店、鞋店、布料店等各种各样的店铺,骑楼不少楼面的腰线或窗台下方用灵动螭纹或浮雕工艺圈饰老店商号,曾经繁盛一时的恒隆、长泰、成利、益丰等等大商户闻名遐迩,是漳南一带久负盛誉的驰名行号,人们朗朗上口的商号还有:大楼炒面、新雅酒家、新华书店、合成烟厂、亚东文具、中百一店、工人医院、等等。</p><p class="ql-block">和平路店面都是木门板,开店上下门板也是当年的做伙记、学徒的老人们一道深刻的记忆。和平路富贵声名远扬,招来的却是大规模的抢劫。因此,和其他地方的街道相比,这里的商户似乎更懂得防盗。店铺里头用一个上下都有木桩孔的将军柱,门关好了就把将军柱立起来,将军柱一旦顶上了,撞也撞不开,可预防强盗撞门。由于商业的繁荣,商铺内部需有作坊,加上后宅居家,"竹蒿厝"也因此形成,赋予和平路街区面貌以强烈的地域特征。</p><p class="ql-block">走进和平路,你会惊艳于闽南大地骑楼老街,保存如此完美,立面装帧有如此华丽。和平古街美在外饰、美在完整。尽管和平路街区经历了宗族械斗、大规模洗劫,到后来的八年抗战,和平路浮浮沉沉数十载。到解放后,街区商贸才又渐渐恢复正轨。过去和平路老街,风味纯正的百年糕点、各色竹篾用具、锅碗瓢盆鼎等,所经营的商品样样是云霄百姓离不开的日常所需,是云霄人家园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们见证了云霄商贸业的兴起与繁荣。曾经和平路老街为云霄县城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天。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老街褪去了当初繁华,街道临街店面也大部分成为民居。云霄商业中心逐步向县城新区转移,作为云霄镇区的历史符号,如今的和平路开始在柴米油盐的平淡中演绎历经世事沧桑后沉淀下来的生命底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名商号</p><p class="ql-block">1、信通信局</p><p class="ql-block">和平路137号,中西合璧式的骑楼,红砖柱、红瓦、山花及头像花边、拱顶窗,以及骑楼顶端栏杆外的皇冠装饰,记录着当年的风华。</p><p class="ql-block">墙壁上,“信通信局”——中文和英文赫然在目!这座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便是漳南知名的侨批信局——信通信局旧址。清末,云霄“水客”王积玉川走厦门、汕头等地,为当地批局代办投递至云霄和邻县的银信业务,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报酬。</p><p class="ql-block">随着业务的发展,1922年王积玉弟弟王江元在县城开办“信通信局”,后在厦门、诏安、东山先后开设三个分号。1931年又在新加坡开设信通分号,代理人为许吉宁。抗战前,信通信局业务兴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业务一度停止,抗战胜利后又恢复营业,至1951年停业。</p><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出版云霄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霄县志》记载:清末,城关王积玉在长源商号附设信通信局办理侨汇。因方言称“信”为“批”,故“信局”也被称为“批局”或“批信局”。民国11年7月,由王积玉的弟弟王江元(又名文涛)为“信局”办理了执照,在今和平路137号挂牌营业,兼营国内信函,并在厦门、东山城关(今铜陵镇)、诏安设信通分号,在东山西埔设“可园”分号(代理人林王藻)。民国20年8月,在新加坡设分号,代理人许吉宁。民国23年12月,根据中华邮政总局规定,停止经营国内信函,专营侨汇。太平洋战争爆发,因侨汇中断而停业。抗战胜利后复办,与厦门正大、大中、瑞记、崇成、南通、和记、福美及广东汕头有信等批局有业务联系。1950年9月办理登记换照。1951年国家颁布《侨汇管理办法》,侨汇业务划归中国人民银行办理,信通便停业了。</p><p class="ql-block">永泰茶庄</p><p class="ql-block">位于和平路160——170号,为诏安东沈村沈氏族人所经营,沈氏族人经营有布店、茶店、烟店等。永泰茶庄开设于民国时期,老板沈振川。1957年公私合营后,沈振川到云霄茶叶公司工作,负责全县品茶、收购茶叶。</p><p class="ql-block">和平路168号,也是沈氏族人所有,建于民国时期,建筑坐东南朝西北,现作为民居之用。该建筑进深18.8米,宽4.4米,主体建筑为2层,建筑面积16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为红砖骑楼样式,下店上宅式,一层做商铺使用,二层做住宅使用,面阔一间,共二落,第一落为二层。该建筑为云霄县第一批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3、和平路布行</p><p class="ql-block">位于和平路185号,为南洋风格,色彩浓烈,用料繁复,是和平路最为精美的建筑之一。建筑楼开三窗,方形木制,楣窗半圆,内为彩色瓷面砖填饰。木窗间及边框采用闽南地区罕见的镂空透字的彩色花砖镶嵌,有万福形,有双喜形。三楼女儿墙更是重彩装潢,七彩花砖有序砌排,灿烂如虹。 </p><p class="ql-block">这家老店原为布行,后辈已搬离,新主人对老屋历史语焉不详,只知当年的用料彩砖是从海外用大帆船运来的。有一张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新加坡华侨银行汇往云霄的支票,该支票收款单位是云霄万花新商行,万花新商行是一家主营布匹的商行,印证民国时期云霄产的布匹已经出口到海外。</p><p class="ql-block">4、亚东书局</p><p class="ql-block">云霄“亚东书局”商号在云霄今天犹家喻户晓,漳浦、诏安、东山等邻县上年纪的人也很多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亚东书局”商号是云霄柳建章、柳鸣盛父子于清末民国初创办的南北商行“德裕昌记”商号,1934年“德裕昌记”变更经营,改“德裕昌记”商号为“亚东书局”商号,以经营书籍、报刊、文具为主业。由于“德裕昌记”商号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加上转型后的经营得当,生意很快做大,影响日深。</p><p class="ql-block">“亚东书局”经营范围十分宽广,有中小学课本、文具及日常文化用品,各类工具书如字典、辞典等,还有科学丛书、社科文艺。抗战期间,信息闭塞,很多热血进步青年,希望及时了解抗战消息,渴望探求真理,索求知识。“亚东书局”顺应潮流,独家挂牌“代报处”,经营报刊业务,当时代办的报刊有《中央日报》、《江声报》、《救亡报》、《上海画报》等,又托商船从汕头来《星岛日报》、《大公报》、《文汇报》等。“亚东书局”的努力,让偏处闽南的云霄县,能及时了解到抗战和国家大事。</p><p class="ql-block">随着业务不断拓展,“亚东书局”联系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p><p class="ql-block">“世界书店“和“儿童书店”等全国一流的出版商家开展业务合作。书架上摆有鲁迅、巴金、茅盾、郭沫若等进步作家的作品,以及苏联一些进步作家的中文译本,还有一些鼓舞民众抗战的书刊,如陈嘉庚的《南侨回忆录》、邹韬奋主编的《展望》、《星期周刊》及毛泽东、朱德、刘伯承、李宗仁、傅作义、蔡廷锴等一批抗战领袖、抗战将领的画像、画册,为宣传抗战救亡运动做出一定的贡献。1940年扩大创业范围,创办印刷厂, 印刷厂有数十台石版印刷机、两部虎头印刷机,以及装订机、切纸机等设备,工人十余人,承印账本、簿籍、票据、广告、商标等。由于技术不断革新,质量提升,顾客口碑很好,业务蒸蒸日上,家族企业不断壮大,“亚东书局”商号一时名噪云霄。</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刊由邮局统一发行,1950年,“代报处”停办,书籍课本由新华书店专营。“亚东书局”以经营文具、文化用品为主。在国家开展“公私</p><p class="ql-block">合营”时期,“亚东书局”并入中百文化用品公司,为中百公司所属文具门市部。“亚东文具店”在的50后60后70后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5、“老德记”胡椒饼</p><p class="ql-block">在和平路老街深处有一家“老德记”胡椒饼的百年老店。该店延续老祖宗的手艺,所制作的胡椒饼一出炉就飘出了浓郁的芝麻混合着胡椒那令人欲罢不能的香气。来几个胡椒饼,再配上一口茶,是许多云霄人一种口福。</p> <p class="ql-block">6、在和平路上的卷烟厂</p><p class="ql-block">张合成卷烟厂:1940年春独资开办,原名张合成烟店,厂址在和平路今烟果一店。张武渊自任厂长,自己研制配方,管理产销业务。先以手工卷制。1945年,从上海购进小型卷烟机2台,切丝机、压梗机、磨刀机各1台,改为机制。1947年,又从上海增购仿美国标准式大型卷烟机、切丝机、磨刀机各2台,烘丝机1台,计有设备12台。并从上海聘请王、金两位师傅负责挡车和设备维修,聘请方智成管理设备,从切丝到卷制全部机械化。并附设印刷部,自印卷烟商标。成为我县当时设备能力最强的厂家。车间设发料组,分卷、包两个工场。严格按照配方要求和烟叶原料的实际等级,注重工艺质量。雇用工人最多达200多人。最高年产量达3000余箱。有5个牌号:高档烟有“麒麟”牌、“三炮台”,占总产量3%;中档烟有“骆驼”牌,新中国成立后,此牌商标曾报经中央工商总局批准注册,占总产量90%,系当家牌号;低档烟有“金五福”等,约占总产量7%。产品外销占70%,就地销售占30%,多数销往东山、平和、漳浦、南靖、诏安等县。新中国成立前后,还销往晋江、石码等地。本县多由个体商贩批发零售。1953年8月停产关闭,其中两台大型卷机,分别被调到厦门、龙岩卷烟厂。</p><p class="ql-block">.大同卷烟厂:1940年春开办,合股经营,经理陈式冶,厂址在和平路,今百货第一门市部。雇用工人最多达60多人,手工卷制,没有机械设备,年产约150箱。生产“幸福”、“三鸡”、“火车”等牌号。产品60%销往东山、诏安,40%就地销售。1948年夏停办。</p><p class="ql-block">.达丰卷烟厂:1944年秋开办,集资合股经营。 今和平路土产公司日杂门市部。曾二易经理,末任经理朱炳坤。最多雇用工人100人。开始手工卷制,1946年购进小型卷烟机3台、切丝机2台、动力机1台,转为机制。年产100箱,高档烟以“黄锡包”为主,低档烟有“凯旋门”等牌号。1947年底倒闭。</p><p class="ql-block">.永大卷烟厂:1944年秋开办,集资合股经营。 今和平路168~170号。经理吴守仁,开始手工卷制,雇用工人最多100人。后购买小型卷烟机1台,年产100箱,生产牌号有“金象”、“大中华”、“万寿”和“克力斯”等。1946年关闭。</p><p class="ql-block">街区里还有</p><p class="ql-block">华星卷烟厂:1940年春合股开办,厂址在新福街,今美术工艺社。先后三易厂长,末任厂长汤炳炉。初期手工卷制。1946年春,从浙江宁波购进小型卷烟机、切丝机各2台,磨刀机和动力机各1台,转为机制。雇用工人最多达200多人。年产卷烟400箱。有“彩凤”、“通商”、“华鸟”等牌号。产品多销邻县,少销本县。至1948年2月,因拆股经营,更名“华昌”卷烟厂,厂址搬到今豆干社。1948年6月停业。现任龙岩卷烟厂厂长章尚义,以前是“华星”卷烟厂管设备的师傅。</p><p class="ql-block">华美卷烟厂:1940年冬,由“和山行”方志远独资开办,厂址在南阳街,今城关粮油供应站。先后委任吴云生、方承谟为厂长。先是手工卷制。1945年10月,从浙江宁波、温州购买小型卷烟机8台,切丝机2台,压梗机、磨刀机、动力机、蒸汽机各1台,计有设备17台,是第一家转入机制的烟厂。他们自搞配方,聘请浙江省温州人王宝生(现罗源畲山卷烟厂厂长)担任卷机挡车。最多时,雇用工人360多人,年产卷烟2000多箱。产品分3个档次:高档烟有“红叶”牌,占总产量305;中档烟有“红牌”等,占总产量50%;低档烟有“足球”、“金鼎”牌,占总产量20%。还和汕头市“友合”印刷厂合股在云城开办“和合”印刷厂,自印烟标。销售方面,分别在漳州、漳浦、平和、诏安开设7个代销点,外销占70%,内销占30%,本县均批发给二盘商转给小贩零售。到1951年关闭,由县财粮科接管。</p><p class="ql-block">广福卷烟厂:1941年秋,股东合办,厂址在今朝阳路6号,经理朱芳梅。原手工卷制,1946年底,购买沪产小型卷烟机3台。最多雇用工人80多人,年产200箱左右。生产“狮马”、“摩登”等牌号。产品就地销售为主,少量销往东山、漳浦邻县。1947年底倒闭。有的股东还连带卷机,并入“华美”卷烟厂。</p><p class="ql-block">以上7家私营卷烟厂,多从烟丝店发展而成,烟叶原料主要从云南的昆明、贵定,广东的南雄、信丰以及河南许昌等地采购,盘纸均从沪、甬调进。(蔡红专《云霄城关历史老街道的烟茶老店铺(解放前)》)</p><p class="ql-block">6、黄金定头盔戏服</p><p class="ql-block">黄金定头盔是云霄县云陵镇百年老店制作的戏曲头盔。位于中大街转角的老店铺,因其制作工艺精湛而享负盛名。2015年9月,戏曲头盔制作技艺(云霄)被漳州市列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店主黄金定,有两个儿子各自开张,传承其传统技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绍衣堂”肉煎</p><p class="ql-block">“绍衣堂”肉煎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老店,每天早上是老街定时热闹的一角,煎摊前总是排起长队,锅里肉煎和发煎飘出的香味,承载着几代老云霄人的味蕾记忆。</p><p class="ql-block">8、老街铁器铺</p><p class="ql-block">老街见证社会变迁,也写满岁月风霜。过去在和平路铁器铺曾经是一道独特景象,“铁匠铺”常常会传来阵阵打铁声,烧的通红的铁块在匠人的不断翻动锻打下冶炼成一个个铁质用品在货架上售卖。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而如今,老铁铺行当已经从老街上消失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远去。</p><p class="ql-block">商办糕饼店,原来的国营糕饼厂,生产如:隔壁响,寸枣,苏贡,冰糖,米糕,枕头饼,莲宝饼等云霄持色小食品。</p><p class="ql-block">捷茂书局(略))</p><p class="ql-block">赞生药店(略)</p><p class="ql-block">陶兴烟丝(略)</p><p class="ql-block">灵通茶叶店(附)</p><p class="ql-block">恒隆(略)</p><p class="ql-block">长泰(略)</p><p class="ql-block">成利(略)</p><p class="ql-block">益丰(略)</p><p class="ql-block">中百一店(略)</p><p class="ql-block">工人医院(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