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洛龙区,孟津区与偃师区,伊滨区相毗连的伊洛平原中心。</p><p class="ql-block">(金村南)</p> <p class="ql-block">我脚下这块静静的空旷土地,谁能想象到在1600年前竟是觥筹交错、灯火阑珊的都城所在,而且在当时,甚至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都城。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座故城的历史吧。</p> <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故城始建于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修复和使用,至唐初废弃,前后达1600年之久,其中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五个朝代相继为都540年以上。</p> <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公布汉魏洛阳故城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2013年12月批准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挂牌。2014年6月作为“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汉魏故城即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西晋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p> <p class="ql-block">宫城主要为北魏时期遗存,残存的夯土墙垣都在现在的地面以下,其东,南,西三面保存较高,墙基大都能连接起来,经钻探,南墙墙基宽8—10米,西墙墙基宽13—20米,东墙墙基宽4—11米,北墙未发现,西墙与南墙交接处加宽。</p><p class="ql-block">为了保护遗址,进行了科学回填,按照北魏西墙发掘,宽5.8米进行地面模拟保护展示。</p> <p class="ql-block">城墙(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墙(南)</p> <p class="ql-block">西子阙</p> <p class="ql-block">西阙台</p> <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故城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以北魏时最大,东西宽度和南北长度皆达10公里,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以东汉时最多,达101万人,如此规模,使汉魏洛阳故城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古代都城。</p> <p class="ql-block">阊阖门前面是阙间广场。</p> <p class="ql-block">阊阖门前面阙间广场北是铜驼街。</p><p class="ql-block">铜驼街位北魏宫城正门阊阖门前正南,位于南北向城市轴线上。始建于曹魏时期(3世纪),西晋和北魏沿用。</p> <p class="ql-block">铜驼街位北魏宫城正门阊阖门前至内城,据文献记载,街两侧立铜驼,故得此名。骆驼来自西城,是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重要证物,史载北魏铜驼街两侧布设有官署,太庙,太社等重要建筑,是都城洛阳最重要的城市干道,也是丝绸之路各国使节,商旅进城后的主要道路。</p> <p class="ql-block">铜驼街残长1650米,宽约40米,现存红色沙岩石扳路面,车辙印痕等遗迹。这是现在模仿修建的铜驼街,真实的路面在2米的地下,考古队用玻璃罩着。</p><p class="ql-block">据传,魏明帝派人从长安迁金人、铜驼、承露盘等各种前朝珍品于洛阳。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一对汉武帝时的铜驼,他把这对铜驼安放在了阊阖门中轴线大街两侧,这条大街后来就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铜驼大街。</p> <p class="ql-block">在宫城阊阖门南约150米,宽约40米的铜驼街道路偏西,发现有残村铺石路面,宽约2.9米。</p> <p class="ql-block">玻璃罩下面可以看到,路面用大小不一红色砂岩石扳铺筑而成,路面石上可见碾压较深的南北向车辙印,铺石道路在汉魏洛阳城尚属首见,是当时具有较高规格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据判断,该路面使用时间较久,为魏晋至北魏。</p><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发现,对铺石路面遗址采取原址抬高2米玻璃罩保护展示。</p> <p class="ql-block">阊阖门遗址</p><p class="ql-block">现如今看的的阊阖门遗址,只有模拟根基,由于长度,面积比较大,再个拍照技术有限,拍不全。</p><p class="ql-block">阊阖门是北魏宫城的正门,门址位于北魏洛阳城中轴线大街铜驼街北端,建于曹魏明帝青龙年间,阊阖门是举行帝王登基,接见四方朝贡者重大活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扫码边走,边听,边看,边了解。</p> <p class="ql-block">经考古发掘可知,阊阖门址台基为长方形,东西44米,南北24米。残存有40个础坑组成的建筑柱网,城门两侧前方修东阙和西阙,东西对称,两阙台之间间距达40余米,两阙台各长19米、宽6米。东西阙台之间有东西并列的三条门道,门道各宽4.8米,进深8.6~8.8米。阊阖门巍峨壮观,有前门,后庭,是一座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有三个门道的殿堂式宫门建筑。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p><p class="ql-block">根据考古发现,对遗址进行回填保护,原址高抬1.4米地面模拟保护展示。</p> <p class="ql-block">阊阖门前后都有柱础石,这是做的模拟础石展示。</p> <p class="ql-block">这是遗址础石,在地下用玻璃罩保护。</p> <p class="ql-block">木柱</p> <p class="ql-block">过了阊阖门,中轴线上,往北是一进宫院,再往北是止车门遗址,一进宫院在阊阖门至止车门之间,南北长约160米。</p> <p class="ql-block">阊阖门至止车门之间是南北铺砖御道,阊阖门的两侧有夯土墙院落。</p> <p class="ql-block">排水沟遗址为于止车门南15米处,排水沟底部及两侧壁用条专砌成,该水沟属于宫城内给排水系统的一部分,时代为汉晋时期。</p> <p class="ql-block">排水沟在地面用玻璃罩保护展示。</p> <p class="ql-block">止车门遗址</p><p class="ql-block">止车门是宫城第二道门,位于阊阖门正北95米处,始建于曹魏时期(3世纪),西晋和北魏沿用,为三门道殿堂式建筑,面阔7间,进深4间,开间为5—6米,各门道宽约4米,除不设阙外,结构尺度规模和宫城阊阖门基本一致。</p> <p class="ql-block">站在西南角排的,站正面拍不全。</p> <p class="ql-block">再往北是端门遗址</p> <p class="ql-block">二进宫院位于止车门与端门之间,南北长120米,东西宽210米,宫门两侧均有东西向的长廊,两侧有檐柱,形成长廊阁道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端门是宫城的第三道门,也是宫中正殿太极殿的院落的正南门,南距止车门基址80米,正北距太极殿300米,建于曹魏时期(3世纪),西晋至北魏沿用,三门道殿堂式建筑,规模和形式和阊阖门,止车门相似,现存北魏时期门址夯土台基东西长36米,南部因北周时改筑被破坏而仅残存宽9米,门址台基东西两侧发现有廊房基址,根据考古发现,对遗址采取回填保护,原址抬高1米地面模拟保护展示,北部被破坏部分用采用劈离砖模拟夯土层展示。</p> <p class="ql-block">站在东南角排的。</p> <p class="ql-block">最北面是太极殿,路面正在修建中。</p> <p class="ql-block">两边种植大面积黄豆,高粱,红薯等。</p> <p class="ql-block">太极殿2016年开始发掘,图片拍的是太极东堂。</p><p class="ql-block">曹魏始建的太极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都城核心正殿,主殿为太极殿,是皇帝举办大型朝会等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太极殿两侧有太极东堂、太极西堂,东堂是皇帝日常处理朝政、召见群臣的地方,西堂是皇帝日常起居之所。</p> <p class="ql-block">太极正殿和太极东堂,太极西堂,三座殿基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太极殿北还有各种多个殿,有式乾殿,为皇帝正殿。式乾殿北有昭阳殿,为皇后正殿。这些殿堂各自都有四门和廊庑围绕而成的巨大宫院。轴线两侧还有建始殿、崇华殿、嘉福殿等。</p> <p class="ql-block">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周围是一片黄豆,高粱地,红薯等农田。如今看到宽阔的宫殿门基址是模拟(遗址在地面下保护着),巍峨的太极殿也成了考古现场,宫殿考古复原图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曾经矗立在此的宏大城阙、巍峨宫殿,早已化为烟云,但依然可以从断断续续的古城垣和壮观的建筑基址中,窥见这座古城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这片被田埂包裹着的古城遗址上,考古人员的工作仍在继续,它们或许只是个土坑、夯土堆,但踏上这片土地,举目四望,你依旧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这座城市昔日的盛景,以及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幕幕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