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光阴不居,时节如流。不经意间,一年又从春走到了秋。秋天,大地流金,处处果香;秋天,天高气爽,风轻云淡,阳光不燥;秋天,草木斑斓,景色如画;秋天,最美时节,游人出行,说走就走!本月16日清晨6点,我们14位好友,在携程旅行社的组织协调下,身背行囊,开启了为期5天的皖南泾县之游。</p> <p class="ql-block">历时7个半小时,下午1点半,所乘大巴终于停在了安徽省泾县绿水湾小木屋度假村。</p><p class="ql-block">该度假村位于泾县蔡村镇,是一处集康体养生、观光度假、露营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型度假村。</p> <p class="ql-block">该处四周群山环抱,翠竹成林,旁边一条小河缓缓流过,几十个小木屋呈圆形摆放,供游人住宿度假,中间绿草如毡,秋阳普照。在此可赏春花夏竹,秋叶冬雪,是身处闹市、工作紧张的上班族休闲度假、放飞心灵、拥抱自然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景区观光车。</p> <p class="ql-block">独立的小木屋,内设标准间,卫浴齐全,前有休闲观景台,周围护栏,摆有绿植,干净整齐,新颖雅致。</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我们入住在位于泾县桃花潭镇的水墨江南大酒店。酒店虽吃住一般,但外面环境却给人留下了美好印象。</p> <p class="ql-block">旁边一池碧水,锦鲤成群,小桥流水,亭子飞檐翘角,建筑均具浓郁的古徽州特色,白墙、黛瓦、马头墙,给人以美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晨曦初露,旭日东升时,更是如梦如幻!</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用完早餐8:00点,驱车20分钟来到桃花潭景区。</p><p class="ql-block">该景区位于泾县桃花潭镇境内,距县城34公里,它因唐代诗人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而名声远扬。景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既有清新秀丽、苍峦叠翠的皖南风光,可观山之峻秀水之灵气;又有保存完整、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可发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进景区,空旷的田野间,一座高大的文昌阁就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该文昌阁建于清乾隆32年,共三层,八角,造型秀丽典雅。一至三层分别高悬“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云梯”匾额,是昔日翟氏宗族文武理学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离开文昌阁,在去桃花潭镇的途中,竟有正在开放的桃花。只知三月桃花开,哪有此时桃花红?莫非桃花潭里有仙灵,能使桃花四季红?</p> <p class="ql-block">秋阳之下桃花艳,令人惊讶令人乐。</p> <p class="ql-block">跟着导游,未进古镇,我们首先来到位于该镇翟村东北的翟氏宗祠,又名“中华第一祠”。该祠规模宏大,雕刻精美,中轴对称,纯名木结构,由棂星门、头进门厅、东西厢房和碑廊、中进享堂、后进寝楼五部分组成,主祠占地3045平米,建筑面积2634平米,总占地面积8300平米,是翟氏家庭的传世之宝和遗留下来的建筑杰作。</p><p class="ql-block">据资料记载,翟氏宗族明清两代,共有十五人荣登进士,举人上百,秀才上千。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忠孝堂”前后三进,建筑材料均为楠木,汉白玉石,其石雕和木雕世所罕见,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第一祠”。</p> <p class="ql-block">走出翟氏宗祠,由东边进入桃花潭镇。该镇历史悠久,早在唐武德年间就已形成集镇雏形,距今己有1400多年,历史上称南阳镇,分万村和翟村,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适应旅游业发展,1999年6月1日改为桃花潭镇。</p><p class="ql-block">古南阳城门依旧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人间更迭,岁月留痕。经过一千多年的打磨,该镇古微州特色建筑白墙、黛瓦、马头墙虽然都屹立在天地间,但房舍均已苍老,墙壁灰白斑驳,脚下青石失去棱角变得圆滑。</p> <p class="ql-block">踏歌搂:</p><p class="ql-block">也叫踏歌岸阁 ,在翟村老街最西边,东临翟村老衔,西临桃花潭,有个古色古香的二层阁楼,它是后人在明末清初,为纪念李白、汪伦两人的深厚情谊所建造的。其底层为过道,两边是砖砌实墙,下面是麻石砌成的基础,有石阶下谭。阁楼底层向老街一面是敞开式,临潭为半圆形门洞。上层为一小楼,向潭一面设窗台栏杆,可供游人凭眺潭上风光。檐下高悬“踏歌古岸”四字横匾。小楼临街一面设木制屏风,有“踏歌楼”三字,刻《踏歌送行图》,再现了当年汪伦送李白的动人情景。</p> <p class="ql-block">相传,唐玄宗年间,泾州(今泾县)县令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欣喜万分,遂修书一封曰: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来后,汪伦便据实以告之: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主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不仅没生气,反而被汪伦的睿智和盛情所打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李白与汪伦诗酒唱合,流连忘返。临别时在踏歌古岸,汪伦极尽地主之谊,请来了村里的锣鼓队,并邀来很多人为李白送行。这一幕令李白感动不已,于是命人找来纸笔,一挥而就写下此篇绝句《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如今,诗仙、豪士逝者如斯,但桃花潭却因之流芳千古!</p><p class="ql-block">图为踏歌楼临潭一面。</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万家酒店遗址,现为万家酒店民俗馆。</p> <p class="ql-block">汪伦在泾州任县令,卸任后选桃花潭边为自已建了一幢别墅,称“别业居”,在此颐养天年。李白在此居住长达半年,与汪伦对酒作诗。</p> <p class="ql-block">出翟氏老街来到桃花潭,说是桃花潭,实际它是青弋江流经桃花潭镇翟村至万村间的一段水面,在青弋江太平湖(陈村水库)下游。举目一望,只见一潭池水碧绿清澈,游人如织,游船东西对开,接送着八方来客。环顾四周,青山环绕,幽静秀美,真是人间仙境!</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乘船来到西岸,船上远远看见的西岸山上的怀仙阁,是1987年泾县复建的,位于由天然书板石造就的垒玉墩上。垒玉墩悬崖下就是清冷镜洁的桃花潭碧水,怀仙阁隔桃花潭与东岸踏歌楼遥相呼应,二者互为对景,很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来到怀仙阁,它是由两层竖向、高耸虚空的眺望楼阁和单层横向、低矮封闭的入口天井、主题厅堂、休息走廊前后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的。她以虚实对比、高矮对比和前后互衬的手法,取得了造型变化无穷的效果。在对岸“踏歌楼”的门洞中望去,呈现出“仙阁展翅飞,酒楼升翠烟”和“桃潭绿波清,古渡日夜吟”的动人画面。</p> <p class="ql-block">怀仙阁后面是移迁后的汪伦衣冠冢,坟后是汪伦祠堂,大门紧锁,透过栏杆能看到祠内的"汪伦塑像",照壁两边有副对联,上书“十里桃花厚意留给汪伦公 万家酒店真情引来诗仙客”,这是汪伦与李白情谊的完美写照。</p> <p class="ql-block">青莲祠:坐落于汪伦祠旁边。因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所以,桃花潭人为纪念李白建了青莲祠。该祠占地面积53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平方米,为二进式房屋,前后屋间有一占地150平方米内院,砖木结构。前后山水树木环抱,环境优雅,室内陈设古香古色,墙壁上还有许多李白诗篇的题咏。</p> <p class="ql-block">义门:在桃花潭西岸万村,距泾县县城45公里。始建于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清乾隆间重建。两层,底层为通道,呈凹字形。大理石门额,上刻“义门”二字。大门边墙下部为石块砌成,上部砖砌,用磨光花砖贴面,做工精细。</p><p class="ql-block">义门的由来是:唐贞观年间,万氏家族五代同居,和睦相处,人称“义族”,唐太宗听闻后大为感动,旌表万氏为“义门”。它是万氏家族进出的必经之路,看上去有些斑驳的古老“义门”,在桃花潭人心底却重逾千钧。</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早餐后,驱车半个多小时,来到查济(zhā jì)古镇。</p><p class="ql-block">该古镇位于泾县西南,南连黄山,西邻九华山,核心保护区达48.8公顷,被建设控制地带有90.22公顷,由泾县桃花潭镇管辖,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国家AAAA级景区、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华写生第一村、全国森林文化小镇,安徽旅游最美乡村,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的明清古村之一。</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该古镇沿岑溪、许溪、石溪而建,绵延十里,有“环村四门三塔三水流中”之说。因时间有限,我们跟随导游走马观花,只游览了古镇三分之一不到。所到之处,河水潺潺,最具皖南特色的明清建筑群坐落在南北两岸,蜿蜒曲折。远眺,马头墙高高耸起,犹如不屈的俊马奔腾;白墙在岁月的侵蚀下,墙皮脱落不均,与黛瓦融为一体,变得灰白相间,整个古镇犹如水墨画一般,恬静淡雅,古朴厚重。</p> <p class="ql-block">据说查济古镇在明末清初鼎盛时,有108座桥梁,108座祠堂、108 座庙宇。现在仍保存有古代建筑189余处,其中桥梁40余余处,祠堂30座,庙宇4座。</p> <p class="ql-block">宝公祠,又称敦素堂,始建于明朝,距今有约六百多年的历史,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宝源而建,建筑面积1192平米,是查济村现保存下来最大的祠堂。宝公祠的非凡之处,全在细节和内部构造,最大的特点为石雕和木雕,雕刻主要有浮雕、透雕、立体雕等技法。直径近一米的柱础石,刻有各种龙凤鸟兽图案,栩栩如生。堂中“忠孝节义”为朱熹所题。</p> <p class="ql-block">德公厅屋,始建于元代,是查济仅有的一处元朝建筑。它的最大看点是:三层牌坊式门楼,独特之处是,它既是一座厅屋的门楼,又是一座可以独立的牌坊。门楼砖雕技术非常精湛,内侧一二层砖雕在文革中被砸毁,第三层砖雕“鲤鱼跳龙门”保存完好,非常珍贵。厅内十六根楠木柱子,楠木防腐不防蛀。柱础石为覆盘式无雕琢,体现了元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它的主人曾以挂面为营生,发展繁荣的。</p> <p class="ql-block">二甲祠:又名光裕堂,明末清初为纪念中兴六世祖查祈宝而建,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查济村现存最完整的一座祠堂。 门楼很是气派,采用五凤重檐式,像一只凤凰展翅高飞。精雕空城计等戏文图案,门墙下有白石雕花墙裙,两侧各有一方上马石。 中间横梁雕刻的是琴棋书画。 门楼两边的松鼠和成串儿的葡萄木雕,有着“多子多福”的寓意。古镇特有的木雕、石雕、砖雕在“二甲祠”里被集中展示。 </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官家祠堂,门口有五级台阶,有五福临门、五子登科之意。台阶下有着八仙桌图案的石板地面,是落轿石。台阶的两侧是上马石和下马石,文官落轿,武官下马。</p> <p class="ql-block">走马楼:一栋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民居,五开间二层。楼下的堂厅是次厅,楼上厅才是主客厅,宽敞到可以走马,因此称为“走马楼”。二楼是小姐闺房,楼沿做鹅颈椅,俗称美人靠,重台勾阑形式,雕工精湛。大门正前方的一面墙,牡丹花开争艳,黑色的福字,寓意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二楼小姐绣楼。</p> <p class="ql-block">屋内用床。</p> <p class="ql-block">财神桥:因桥头有财神楼得名,位于进古镇最东边第一座桥。财神楼上有“紫气东来”四个题字。传说的是春秋时期,函谷关令尹喜看到一团紫色在天空飘过,于是断言:“必有圣人过关。”不久,有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查济人用“紫气东来”表示渴求和希望人才降临的心愿。财神桥因地理位置处东,所以也叫东门桥一</p> <p class="ql-block">天申桥:位于许溪河中游最繁华的一段河面上,建于明崇祯年间,是一座宽拱桥,桥长约10米,宽亦10米,因此桥面呈正方形。如果在桥下面往上看,你会发现,天申桥中间相隔几寸,实际为两座桥。因为桥面连成一体,故而被人们称为“双桥合璧”。</p><p class="ql-block">传说这坐桥是兄弟二人向母亲竞孝而建的,桥面连为一体,寓意兄弟同理连枝,体现了查济人的孝道和家人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红楼桥:是查济最富有特色的一座桥,它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年重修。由于历史悠久,整座桥两侧都被绿藤覆盖,绿藤从桥孔处垂下,形成厚厚的绿帘,游人叫它“一帘幽梦”,很有诗情画意。成了网红打卡处。</p> <p class="ql-block">石头拴马桩。</p> <p class="ql-block">旗杆石:古代各地旗杆石造型各异,查济古镇旗杆石,圆形为文旗杆石,方形为武旗杆石。</p> <p class="ql-block">我们行走在古镇,看着两边飞檐翘脚、古色古香、斑驳苍劲的明清建筑,顿时感觉好像穿越时空,梦回古时,一切都是那样的惊喜和不舍。</p> <p class="ql-block">大街繁华,</p> <p class="ql-block">小巷深幽。</p> <p class="ql-block">古迹诱人,</p> <p class="ql-block">美景入画!</p> <p class="ql-block">据说查济古镇鼎盛在明末清初,我们一行走在大衔小巷,看着如今规模仍然这样恢宏壮观的查济古镇,在感叹当年的繁华昌盛之时,更想要问他们凭什么发家兴业的?</p><p class="ql-block">原来,查济人就是古代徽商的典型代表,他们多常年在外经商,不乏富商巨贾。虽然他们也注重文风,仅明清两朝从查济就走出七品以上官宦先后有129人之多,曾出现过一门六进士、三进士、兄弟进士、文武进士、文武举人的现象,但他们仍然摆脱不了商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可能游人要问:为什么在查济、甚至古徽州到处都是青一色粉墙、黛瓦、马头墙?原来历史上,商人不管多富有,也不管为社会贡献大小,社会地位都是低下的。朝庭规定凡商人盖房只能墙白色瓦黑色,马头墙则是徽商的精神寄托,它远看犹如万马奔腾,徽商希望事业能像万马一样,奔腾向前,蒸蒸日上,势不可挡!所以,白墙、黛瓦、马头墙就成了古徽州的像征,这也是查济古镇建筑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早餐后,8点出发,半个多小时后来到太平湖岸边。</p><p class="ql-block">太平湖位于黄山和九华山之间。总面积31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88.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大蓄水量为24亿立方米。东西长48公里,南北最宽处4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该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景点不少,我们只就近来到木栈道景点。</p> <p class="ql-block">太平湖风光以山水取胜,以生态见优,以岛称雄,以石入奇,被誉为“黄山情侣”、“中华翡翠”、“世界明珠”、“东方日内瓦湖”。站到湖边水中木栈道上,只见湖周青山连绵起伏不断,湖水碧蓝清澈,湖中大小不等的岛屿,错落有致、似断似连地飘浮在万顷碧水中,湖面薄雾轻漂,不时能见房屋茅舍炊烟袅袅,给人以仙境般感觉,令人浮想联翩,好一派美丽恬静的山水风光!</p> <p class="ql-block">游船码头。</p> <p class="ql-block">太平湖区,在解放初期是一条流了五千年的大河,河的两岸是山城古镇,河的下游便是有名的青弋江。1957年,前苏联承诺援助中国修筑100个水利工程,建在黄山区与泾县交界的陈村水库,便是其中之一。太平湖1970年建成并开始蓄水,在此之前,搬迁了原太平县城和石台县城。原来河流两岸的居民都搬迁移民至别处,古老的集镇被淹没水底,成了湖底老街。就这样,流淌了几千年的河流转变成了如今秀丽的太平湖,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游山玩水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是行程最后一天。早餐后,不到1小时车程,来到绿林湾景区。</p><p class="ql-block">该景区位于桃花潭镇,距离泾县县城35公里,黄山景区约30公里,桃花潭景区6公里,查济古村落22公里。占地1300亩。</p> <p class="ql-block">该景区集生态旅游、户外拓展、休闲农业、休闲度假于一体,由自然景观、户外运动、高空体验、篝火烧烤和激情漂流五大区域组成。在这可吸最清新的空气,还可空中翱翔,水上激情,能滤纤尘,去心躁,享乐趣,回归自然!</p> <p class="ql-block">回顾这五天,虽然属休闲度假式旅游,但也收获满满,快乐满满,美景多多。特别是对安徽泾县有了个初步了解。</p><p class="ql-block">该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管辖,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宣城市西部。东与宣州区、宁国市接壤;南与黄山市黄山区、旌德县毗连;西与池州青阳县交界;北与芜湖南陵县为邻,总面积2054.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7.1万多人。泾县建制于秦,文化底蕴深厚,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泾县素有“汉家旧县江左名区”之称,享有“山川清淑秀甲江南”之誉,是中国宣纸之乡,中国宣笔之乡,中国木梳之乡,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和激战地。</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