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海北篇(十五)情怀红土地

“根.哥”504445482

<p class="ql-block">难忘的知青岁月.海北篇(十五)情怀红土地</p><p class="ql-block">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1974年10月兵团撤销,兵哥哥们都回原部队了,兵团八师十七团改回了农垦国营前进农场,原司令部的作训参谋庞正国任武装部长,武装连的人员作训照旧。那年12月广丰糖厂榨季,农垦为了增产节约,降价成本,装甘蔗都不请农民工了,前进农场(十七团)和螺岗岭农场(十八团)都是种甘蔗的,产量特高,两个农场的武装连男兵都去当装蔗工,而红湖农场的人则在糖厂各车间里配合工作,不用日晒雨淋。装蔗工也就是老百姓粤语里说的“季叔”,季节性的,好听点的,不好听的就是喊“蔗狗“,相当侮辱人。我们穿着广丰糖厂的帆布工装,与过去的装蔗工不同的是,我们这这些装蔗工都是知青,都是戴着手表干活的,那些没大没小的孩子就追着我们的汽车后面调侃我们,喊“季叔”,“季叔”,生产连的老兵们看见了就劝孩子们说,不要喊了,他们是武装连的,孩子们一听,一哄而散,跑了个精光,他们也懂得这帮叔叔不好惹。</p><p class="ql-block">湛江农垦局为解决运输问题,把原师部汽车连的解放牌大卡车大部分都安排在前进农场和螺岗岭农场运甘蔗。我们四人装二部汽车,三班倒,分日班8点~16点,小夜班16点~24点,大夜班0点~8点。只能提前交班,不准推迟交班。为了安全,我们都是二个人一台车,收工时可坐在司机室里,天太冷了,可暖和暖和的,万一翻车也不怕,遂溪的红泥地道路下毛毛雨时滑的很,像抹了一层油似的,有时开着开着汽车莫名其妙的侧翻了,这种情况只能等待救援,先是卸车,然后再把汽车拉正,最后就是把甘蔗再一次装车,好麻烦呀。那时农场的甘蔗比较好装车,一捆甘蔗也就是四五十来斤,一个人在车下把甘蔗递上去,车上面的那个人就把甘蔗堆码好,从里到外,从低到高,一车做二吊,二吨多一吊,还是比较轻松的。广丰糖厂有个龙门吊,在遂溪县还比较先进的设备,而其他糖厂都是人工装卸的。有时候农场的甘蔗不够榨时,就去拉农村的甘蔗,农村种的甘蔗都是良种品质,长长的,农民用竹蔑来捆甘蔗,一捆甘蔗差不多都有120斤,要举过人头那么高,虽然是年轻,但一天近三十五六多吨的装车量,也是经不住长熬呀,的确辛苦,特别是下毛毛细雨,戴的帆布手套都是湿湿的,双手冰凉冰凉的。那时装一吨甘蔗补贴一分钱,我们一个人干一个班可以完成十七,或十八吨的,也就是每天可补贴一毛七分钱左右。那时物价低,我们武装连附近的洋青公社饭店油条一根7分钱一根收粮票一两,豆浆三分钱一碗,星期天不回湛江时就成群结队的去洋青公社饭店打牙祭。那时有肉票的排价猪肉才是7毛钱四分钱一斤,高价猪肉也就是1块3毛钱一斤,广丰糖厂外的城月国营饭店广东特色白切鸡七分钱一两,下午四点钟收工回来后先去洗澡,再去炊事班打好饭菜,然后端着饭碗去国营饭店那来个二两白切鸡,再来一两糖厂的甘蔗酒二分钱,一天的补贴就光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装甘蔗的汽车都是长春一汽解放牌大卡,都是兵团时期配发的新车,载重四吨,时速65公里,我们也测试过最大时速,那次是在夜深人静的零点过后,我们空车从糖厂往茶亭口往方向开,看清前后没有车时,在一直线路段,司机把油门踩到底,时速也就是80公里左右,这时整个汽车乱响乱抖一通,就像要散架解体般,可怕极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时休班时几个人跑到城月公社那里,距离糖厂四公里,我们走路去的,那圩镇里有几个卖炒花生的,其中的一个瞎子卖花生生意最好,三分钱一两,香脆可口不说,就是那摸钱的工夫就绝了,只要是钱他一摸就知道是多少钱。有一次我们连队一个兵拿了一张白纸,那纸同一毛钱一般大小,那时没有假钱,也没有人敢做假钱。谁知道瞎子一摸就说这钱不能买花生。后来一休班我们就去瞎子那里买花生取乐,现在回忆起来很怀疑当年的瞎子是假的。那时就是去逗乐,那时我们都是二十来岁,一个人过日子,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就是分光吃光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红土地种红薯,产量杠杠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