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古建之美—晋祠篇

子非鱼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中国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二十五公里的悬翁山下。之前我想当然地认为晋祠是后人祭祀晋王的场所,还把晋王当成了唐太宗李世民,查了资料晋祠初名唐叔虞祠,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而建。周成王姬诵封胞弟姬虞于唐,姬虞排行第三,按“伯仲叔季”排列,所以称他为唐叔虞。后来这里因为是晋水的发源地而改国号为晋,姬虞也成为了晋国的开国者,后人为了纪念唐叔虞,便在晋水源头建祠奉祀,最初叫唐叔虞祠,后改为晋祠。晋祠完整地见证了太原城的发展史,历代皆有修筑扩建,留下过唐太宗的墨宝、文宣帝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晋祠在北魏时期已初具规模。历经一千余年多个朝代的不断重建与扩建,现已形成具有北方祠庙特色的古典园林,保留有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各式建筑、文物,是一座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李世民起义前曾到晋祠祈祷起义成功,到了646 年(唐贞观二十年),太宗李世民再次来到晋祠还愿,亲自撰下了《晋祠之铭并序》铭文,以示感恩。这块著名的唐碑就存放在晋祠唐碑亭里,碑阴列长孙无忌、萧瑀、李勣、张亮、李道宗、杨师道、马周等七位跟随李世民东征的初唐功臣的亲笔签名和官衔。</p><p class="ql-block"> 晋祠重点文物有“三绝”(周柏、宋代彩塑、难老泉)、“三宝”(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三匾”(难老、对越、水镜台)</p> <p class="ql-block">  晋祠,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  进门以后的第一座古建,建于明清时期的古代戏台—水镜台。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此台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晋祠庙会、六月十五晋祠河会期间,都有在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水镜台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悬挂的“三晋名泉”匾额。</p><p class="ql-block"> 从这面看,戏台的造型有点儿像动画片“大闹天宫”里孙悟空变的小庙</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大名匾之一的“水镜台”匾。<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块匾是乾隆皇帝的书法老师杨二酉所书,匾</span>文“水镜”,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意为忠奸善恶尽人皆知。</p> <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四兄弟中最帅的四弟</p><p class="ql-block"> 金人台四角各立一尊高约2米的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所以称金人台。西南隅的铁人,造型威武、栩栩如生。此尊金神采用了北宋先进的冶炼铸造工艺(拉皮腹膜、分部铸造)代表了宋代铸铁艺术的最高水平。四兄弟除了大哥的头是民国时期补铸过的,其他的都是宋代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  三绝之一——三千年的周柏</p><p class="ql-block"> 它已经太老了,无法再保持站立的身姿,由于树身倾斜,形似卧龙,又被称为“卧龙柏”。</p> <p class="ql-block">  晋祠最宏伟壮丽的建筑,“晋祠三宝”之一—圣母殿。是为纪念唐叔虞之母邑姜(姜子牙之义女)而建,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是现在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殿高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飞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衬,浑然一体。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宽敞。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髙大神龕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象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殿内共四十三尊泥塑彩绘人象,塑像如真人大小,比例准确,姿态自然,是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除龕内二小象系后补外,其余多为宋代原塑。侍女像被列为“晋祠三绝”之一。主圣母供奉的是西周时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姜子牙的女儿邑姜。前廊中的八根木雕盘龙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绝”圣母殿里的宋代侍女像,塑像是宋代的原塑,彩绘应该是明清补绘过的。图片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的斗拱</p> <p class="ql-block">  宏伟的圣母殿前人流如织</p><p class="ql-block"> 雄壮的斗拱承托起屋顶的飞檐</p> <p class="ql-block">  飞檐,斗拱,勾心斗角</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宝”之一—圣母殿前的“鱼沼飞梁”,这座桥梁太不好拍了,没有拍到好的照片,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前的泉水之上有一座十字形的桥梁,美其名为“鱼沼飞梁”。这鱼沼飞梁的造型,在我国桥梁中极为罕见,是极其宝贵的古代桥梁建筑的实物遗例,被戏称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东西向为正桥,南北向为翼桥,由正桥与翼桥形成的十字形交叉桥,将圣母殿前的鱼沼分为四个矩形,桥面全部由立于沼中的三十四根铁青石柱支撑,柱顶接有柏木斗拱,纵梁、横梁均与斗拱联接,上铺十字桥面。桥的边缘,设置有汉白玉石栏杆,东端桥头望柱上,北镌“鱼沼”,南刻“飞梁”。鱼沼飞梁被列为“晋祠三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为金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在1934年《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评价道:“献殿的梁架,只是简单的四椽栿上放一层干梁,梁身简单轻巧,不弱不费,故能经久不坏。”献殿是我国唯一的殿和亭结合的建筑,被列为晋祠三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个殿的独特之处在于四周没有墙壁,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的就是直接在坚厚的槛墙之上安直棂栅栏,这里是放置供品的场所,这样设计建造应该是为了加强通风,避免供品变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天游览的人太多,整体照片不好拍,还是从网上下载一个吧</p> <p class="ql-block">  献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修,于1955年依原样翻修,仍然保持金代建筑的特点。殿顶中间的梁上有很清晰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  晋祠内有难老、鱼沼、善利三泉,其中难老泉水量最大。难老泉,泉水清澈见底,滚滚流出,常年不息,故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称难老泉长流不息。难老泉被列为“晋祠三绝”之一。</p><p class="ql-block"> 难老泉上悬挂有创建于清雍正五年的“难老”匾额一幅。该匾采用阴刻、弧形、贴金的手法,由于光线与视觉的反差,当人们凝视时,字体一会儿凸出、一会儿凹进,十分有趣,人称“活字匾”。难老匾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为晋祠第一名匾,被誉为三名匾中的“神奇之笔”。在现场凝视确实有立体之感,照片应该拍不出这种效果。</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越坊</span>创建于1576年(明万历四年),属于功德坊,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并书“对越”牌匾。对越牌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造型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雄壮而富丽。</p> <p class="ql-block">  晋祠三匾之一—对越匾。“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据讲解说对越坊是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当时他的母亲久病不愈,于是他出资修建这座功德坊,宣扬圣母的高尚功德,牌坊建成,他母亲的病不久就好了,也许是上天感念他的虔诚,赐福于他的母亲吧。“对越”二字,整饬遒劲,宛如山岳嵯峨,棱角峭丽,不可揣摩。对越被列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是雄奇之笔。</p> <p class="ql-block">  钧天乐台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是晋祠的又一座戏台。钧天乐台过去是专门为关帝唱戏的。个人感觉清代的建筑与唐宋时期的建筑相比,更注重装饰效果,建筑构件造型更为繁复,且多加以彩绘,整体看起来更为华丽美观。</p> <p class="ql-block">古柏和钧天乐台</p> <p class="ql-block">一座头身比失调的石狮子,看起来有点儿傻,有点儿呆萌。</p> <p class="ql-block">  奉圣寺(原为尉迟恭的别墅)和舍利生生塔</p> <p class="ql-block">  自身水平有限,所以关于介绍多数来自于百科,大部分照片是老公拍的,没拍好的就从网上下载了几张,希望朋友们闲暇之余看的时候能对晋祠有个基本的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