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远去的炮声》连载之第八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战场情怀”第6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作者:周锦荣 编辑:韩水霖</b></p> <p class="ql-block"> 1986年5月23日上午,我穿着背心,挽起裤管,带着营部的部分官兵,顶着烈日,在营阵地指挥所附近山坡上的梯田里为驻地杨姓老乡家插秧。</p><p class="ql-block"> 生长在江南鱼米之乡的我,尽管18岁就参军离家,但插秧我是在行的。上中学时,学校放忙假,我就回到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好的年景,到年底分红时,一个工能分到近1元钱。</p><p class="ql-block"> 夏种时节,插秧是少不了的。插秧前,先要把水田整平,那是很费时费力的活,我挺烦干这活,但这是头道活,由不得你挑拣,跳不过去。拔秧苗是妇女干的活,轮不到我。没办法,我只能跟着大男人们干下去平整水田。</p><p class="ql-block"> 田整平了,开始经绳。那时提倡精耕细作,插秧的要求很高,行距用绳子丈量固定,株距用尺子量,点棵数。棵数不能多,多了就密,影响稻子生长;也不能少,少了就稀,影响水稻亩产。前后左右不能插歪了,犹如部队分列式的方阵,齐刷刷,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p><p class="ql-block"> 开始时,还轮不到我插秧。因为我不熟练,插得慢,后面上来插得快的人会超过你,关了你的垄子,给抛添秧苗带来不便。所以,我只能先干挑秧苗、抛秧苗的活,一旦秧苗抛齐了,我就下到绳子隔好的垄子里插秧。</p><p class="ql-block"> 那些老农们大多是自家的叔叔伯伯婶婶或是友好的邻居,他们很热情地手把手教我这个可能是将来他们这一辈农民接班人的后生。我也很用心地去体会、实践他们教的方法。为了不使秧行插歪了,后退的时候,脚后跟要直着往后拖;为了插得快,握秧苗的左手要跟随着插秧苗的右手移动,两只手的距离近了就能节省分秧苗的时间。累了,也不能把握秧苗的手搁在大腿上,那样速度会降下来,旁边的人就会超过你。没办法,再累,也只好坚持。</p><p class="ql-block"> 在老农们的示范、追赶、逼迫下,我插秧的技术渐趋娴熟,速度不断加快,俨然是一位插秧老手。</p><p class="ql-block"> 帮边疆群众插秧,我是有基础的。那些北方入伍的战士,从没见过更不要说插过秧了。于是,我就权当老农,也是手把手的教战士们插秧。</p><p class="ql-block"> 其实插秧是开眼活,简单劳动,只要看上几眼就会了。</p><p class="ql-block"> 边疆的稻田不像我们家乡在一马平川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夭六村的稻田都是很小一块一块的梯田,弯弯曲曲,很不规整。因为插秧的要求没有生产队时那么严格,行距、株距大致差不多就行。所以,战士们一会儿就学会了,都能很自如地插秧了。</p> <p class="ql-block"> 其时,我营其他连队的官兵也利用作战的间隙,帮助驻地群众插秧。</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贯彻中央军委对越防御作战方针,执行保卫边疆和建设边疆双重任务的具体行动。</p><p class="ql-block"> 一边打仗,一边做群众工作,是我军的优良传统。</p><p class="ql-block">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打仗,这是颠簸不破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上战场以后,我们得到了边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我刚上战场的第三天,就和团群联干事走访夭六村被征用地的群众,找队长联系构筑工事的木料。</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与身处战争灾难中的战区群众接触,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民族大义、对参战部队的大爱。他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满足部队的需要。构筑工事的材料,我们要多少,他们给多少。三个榴炮阵地已经征用了他们的土地,当营阵地指挥所要下移,征用村黄会计家的土地时,这位精明而又诚实的汉子二话没说,什么条件都没提,爽快地答应了。尽管征地有补偿,但边区群众是靠土地生活的,山区的土地资源不丰富,每户分得的能种粮的土地又很少;即使有钱,出山买粮购物也不方便。</p><p class="ql-block"> 在战场上,我们看到战区群众饱受战争之苦。</p><p class="ql-block"> 越军炮击,我们的官兵进入猫耳洞防炮,而在地里干活的群众却没处躲藏,看着真让人揪心。</p><p class="ql-block"> 越军的炮弹常常不长眼,尽往民房上砸,伤及边民。我曾在团卫生队看到正在抢救被越军炮弹炸伤的群众,那个场面触目惊心,真让人心痛。</p><p class="ql-block"> 地处边疆的战区十分贫穷落后。我曾不止一次地跟战友议论过,如若不是考虑祖国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那么贫瘠的地方就是给了越南又有何妨。不能啊!再落后,那也是我们中国的疆土;再贫穷,那也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除了要保卫她,还要建设好她。</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完成作战任务,给越寇以沉重打击,捍卫祖国领土安全的同时,尽我们之能,通过信息支边,智力助民,为战区群众脱贫致富尽心出力。</p><p class="ql-block"> 100迫击炮连针对驻地芭蕉坪村群众知识贫乏、信息不灵等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向群众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和内地农民的致富经验,帮助群众利用本地资源广开财路。他们引导村民对黄豆进行深加工,做成豆腐卖给参战部队,留下豆腐渣喂猪,杀了猪再供应参战部队。既使当地群众赚了钱,也解决了参战部队供应保障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 通过宣传和典型引路,芭蕉坪村群众致富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豆腐专业户、养鱼专业户相继出现。在老山地区连降暴雨,道路中断,蔬菜、副食品保障不足的情况下,驻地的豆腐专业户、养猪大户,急子弟兵之急,主动给村附近的驻守部队提供了二百多斤豆腐和两千多斤猪肉,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p><p class="ql-block"> 当战区群众的生命财产收到严重威胁时,我们毫不犹豫地出手相救。</p><p class="ql-block"> 在特大洪灾袭击战区时,在高机连一排驻地附近的一家个体户商店面临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官兵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与洪水抢时间,在大雨中奋勇抢救,保住了个体户的性命,也使近4000元的商品免遭损失。</p><p class="ql-block"> 营部和榴一连官兵在驻地群众拉货物的拖拉机翻车后,立即奔赴出事现场抢救,使遇难群众及时得到救治。并不顾炎热和危险,把摔坏的拖拉机和能用的物品从30多米深的沟底拖上了,减少了群众的损失。</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1987年3月17日晚饭后,我和营部管理员樊军年和文书晋良纯在阵地旁的公路上散步,忽然听到前面有“救命”的呼喊声。我们几个人快步奔过去,发现夭六村一辆拉货物的拖拉机翻到了公路下面。</p><p class="ql-block"> “老乡,不用急,我们来救你们了。”我一边安慰恐慌不安的老乡,一边叫樊军年和晋良纯分别到我营榴炮一连和附近的炮旅搬救兵。很快,榴炮一连连长吴学光、指导员王文斌带着官兵跑来了,炮旅的几个战士也很快来到现场。</p><p class="ql-block"> “先救人!”我马上组织人员把受伤的一位老大娘救上来,并拦了炮旅的一辆汽车把老大娘送到我团卫生队抢救。</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又组织大家把撒在山坡上的货物一件一件搬上来,并调来营的指挥车,把货物送到老乡家里。</p><p class="ql-block"> 抢救货物的官兵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他们在山坡上爬上爬下,又渴又累,尽管手中捧着汽水、饮料,但没有人打开喝一口;尽管搬着香烟,但也没有人拆开抽一根。</p><p class="ql-block"> 当被救的群众欲打开饮料、香烟招待大家时,被官兵们制止住了,留下了“不用了,你们挣点钱不容易”的话便走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周锦荣, 笔名午马,1954年10月生于江苏省常熟市,1972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陆军第21集团军61师183团战士、军械员兼文书、班长、代理司务长、排长、政治处干事、指导员、教导员、政治处主任。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赴滇参加老山地区对越防御作战,时任炮兵营教导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1992年10月转业至江苏省太仓市,曾任镇党委副书记、市物资局局长、市纪委副书记、市物价局局长、市政协专委会主任,2014年10月退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纪实作品《远去的炮声》、由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题写书名的散文集《追梦》。</b></p> 您的支持是本平台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