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吴起镇,一座以战国名将吴起命名的边塞小城,在2000多年后因中央 红军与陕北红军在此胜利会师而闻名于世。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等地出发,历时一年零两天,行程二万五千余里,途经11个省份,最终于1935年10月19日落脚陕北吴起,为长征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走进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重温八十九年前红军长征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红军胜利广场上,一座巨型红色雕塑巍然矗立。它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展现了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瑞金突围后,中央红军历时一年多,途经11个省份,行程两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进入陕北苏区的大门吴起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正如雕塑底座镌刻着的毛主席那句名言:“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因此,吴起镇成为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的落脚点,也成为中共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的出发点。</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穿过山门,一条“红丝带之路”直通山顶,路上很多地方都展示着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仿佛走入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此山原名平台山,因毛主席在这里指挥打赢了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切尾巴”战役,被当地群众改名为胜利山。</p> <p class="ql-block">转移转折石雕</p><p class="ql-block">山坡修建的台阶和平地。在台阶的中间,是一层红色的石面,上面写着红军长征的日志,反映了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和主要会议等内容。上一段台阶就会有一块小广场,在广场和石阶的两边,还有许多红色的火炬。在小广场的里面有大型石塑像,在小广场的里面有大型石塑像,有反映红军转移转斩离开老区时军民分别、依依不舍的情景的;有反映红军翻越皑皑雪山、过茫茫草地艰苦场面的。特别是两幅反映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塑像,画面里有两方红军紧紧握手,欢呼胜利的场面。台阶共有250个,寓意红军2万5千里长征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茫茫草地石雕</p> <p class="ql-block">皑皑雪山石雕</p> <p class="ql-block">胜利会师石雕</p> <p class="ql-block">在半山腰处有一个大广场,占地约10亩,中间有一个矗立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几个大字。碑高为19.35米,寓意为1935年;碑底直径为10.19米,寓意为10月19日;碑座有7个台阶,代表长征胜利70周年。在广场的前面,还有一个小号兵吹号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碑顶雕刻着一名中央红军战士和一名陕北红军战士肩并肩高举长枪的鎏金铜像,仿佛在告诉我们,要永远铭记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后面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进馆参观,主要是反映红军长征的情况。在馆里面我们看到,四路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6万5千余里,途径14省,翻越21座大山,进行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各路红军长征出发时20多万人,结束时保存下来的是5万7千人。馆里面有谢觉哉忆红军1935年冬初到吴起镇、宿麦地所写的一首诗:“露天麦地覆棉裳,铁杖为桩系马缰。稳睡恰如春夜暖,天明始觉满身霜。”据说当时吴起镇住户很少,大批红军来了后根本无房可住,只能露宿街头,谢老的这首诗既能反映出那时红军的艰苦生活,又反映出老一辈革命家乐观主义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由序厅(长征路线图、主题雕塑)、红军不怕远征难、创建西北根据地、征师胜利到吴起、长征精神代代传五部分组成。通过声光电、模拟实景景观、文物展品等多种形式向游客展示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吴起镇“切尾巴”战役、吴起人民支援前线实况;还有泥塑的张湾子旧址原型,以及记录长征的照片和实物资料等。</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吴起博物馆”位于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南侧。吴起县博物馆是一座以陕北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分为三个展厅,分别展示了吴起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博物馆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资料。</p> <p class="ql-block">吴起历史文化陈列</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陵园东西长75米,南北宽65米,占地4875平方米。内有纪念碑一座,碑高19米。东面阴刻“高举革命红旗,踏着先烈足迹,迈开大步前进,奋向共产主义”;南面刻“志丹县革命烈士纪念碑”;西面刻“学习先烈精神,发扬革命传统,鼓足更大干劲,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北面刻“志丹县烈士陵园碑文”及建筑年代等。碑座南面刻“红军会师地,英名垂千古”,其余三面刻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名录,包括刘志丹将军共315名。</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旧址即吴起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县城中街燕窝山脚下,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86平方米,其中陈列室面积318平方米,旧址面积730平方米,办公楼面积616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历史遗址专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纪念馆起初名为"毛主席革命旧居纪念馆"。1966年12月,建成。2004年10月19日,新修建陈列室“中共中央长征到吴起”正式开放。2005年10月,因吴旗县改名为吴起县,"吴旗镇革命旧址纪念馆"随之改名为"吴起革命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旧址分南北两院,南院为毛泽东旧居,为一排坐东向西5孔接口土窑洞。北院是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所在地,有张闻大、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同志旧居,为一排坐东向西9孔接口石窑洞和一排坐南向北4孔石窑洞,旧址总体为长方形。</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纪念馆北院坐东向西窑洞:南起第一孔窑洞为政治局会议室(林彪旧居),内陈列有石磨、石碾,原为磨房;第二孔窑洞为秦邦先旧居;第三孔窑洞为张闻大旧居,内陈列有粮屯,原为储藏室;第四孔窑洞为王稼祥旧居;第五至九孔窑洞是其他领导及红军战士旧居。</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纪念馆北院坐东向西窑洞:南起第一孔窑洞为政治局会议室(林彪旧居),内陈列有石磨、石碾,原为磨房;第二孔窑洞为秦邦先旧居;第三孔窑洞为张闻大旧居,内陈列有粮屯,原为储藏室;第四孔窑洞为王稼祥旧居;第五至九孔窑洞是其他领导及红军战士旧居。</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厅位于吴起革命旧址园内。</p> <p class="ql-block">吴起革命纪念馆曾多次对吴起革命旧址进行调查、研究,其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刊载于《吴起县志》《吴起地名志》《延安市文物志》《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陕西省文物志》《中国名胜大典》等书刊。</p> <p class="ql-block">吴起的夜色多美好!</p> <p class="ql-block">2023.10.05从北京出发,驱车1067公里到达陕北吴起镇 ,摄于2023.10.06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纪念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