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环游:波黑

行之

<p class="ql-block">巴尔干半岛位于欧洲东南,东、南、西三面临海,北面与欧洲大陆相连。半岛北部没有明确的边界。下图是冷战时期巴尔干半岛的地图(网络下载),主要有5个国家:东部的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西部的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还有南部的希腊。除希腊外,另外4国皆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p> <p class="ql-block">苏联解体后,冷战结束。巴尔干半岛也发生了巨变,1991年南斯拉夫开始了长达18年的解体。构成南斯拉夫联邦的6个共和国先后独立,原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亦于2008独立,原来的巴尔干5国变成了11国。</p><p class="ql-block">去年我们初到巴尔干半岛,访问了位于半岛南部的希腊大陆。今年9月23日我们再次随看风景团来到巴尔干半岛,16天环游,访问了剩下的半岛10国:波黑,克罗地亚,黑山,阿尔巴尼亚,北马其顿,科索沃,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p><p class="ql-block">下面是现今的巴尔干半岛地图(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b>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b></p><p class="ql-block">简称波黑。提到这个国家,许多人大概和未到巴尔干前的我们一样不得要领。但提起它的首都萨拉热窝,我们这代人就像听到了一个熟悉的老朋友的名字,虽未谋面却神交已愈数十年。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当年对我们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之一。来到电影故事发生的地方,偶像瓦尔特为之战斗过的土地,无疑是年轻时我们梦寐以求的事。萨拉热窝是我们此行的起点,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圆梦了。</p> <p class="ql-block">Day 1</p> <p class="ql-block"><b>萨拉热窝(Sarajevo)</b></p><p class="ql-block">此次游巴尔干我们约了秀子同行。旅行团的行程要求团友们于9月23日下午2点前到达萨拉热窝,这样接机后导游仍有时间带团友们在市区游览。我们三人选择提前一天于9月22日晚到达萨拉热窝。本来打算23日去南斯拉夫另一部电影《桥》的故事发生地黑山塔拉河大桥(Tara Bridge)圆另一个梦,等此行最后一天回来再玩萨拉热窝。风险是如果最后一天回来得太晚就得不偿失了。权衡利弊之下,我们决定23日还是自己好好游览萨拉热窝,特别是寻找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拍摄场景地,到下午再和团友们会合。</p><p class="ql-block">23日早上我们在酒店打的来到老城鸽子广场。天气预报说中午12点开始下雨,下车后我们选择先登黄堡,趁天气好可以好好欣赏城市全貌。</p> <p class="ql-block">黄堡(Yellow Fortress)</p><p class="ql-block">位于Vratnik老城区。Vratnik是萨拉热窝乃至波黑最古老的城区之一,以其18世纪防御工事的遗迹而闻名。18世纪前Vratnik老城的防御仅靠位于现今白堡所在位置的一个小堡垒。1697年萨伏伊亲王尤金率领的奥地利军队洗劫了萨拉热窝后,人们意识到这座小堡垒不足以让这座城市免受攻击。1729年波斯尼亚总督加齐·艾哈迈德·帕夏·鲁斯滕帕西奇·斯科普利亚克 (Gazi Ahmed Pasha Rustempašić Skopljak) 开始加强Vratnik老城的防御,沿着防御墙的不同地点建了五处堡垒。黄堡是其中之一,因建造时使用的黄色岩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黄堡是俯瞰萨拉热窝城市景观的最佳的观景点之一。我们这个年纪的中国人更多地是带着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怀旧情结而来。黄堡作为电影开场和结尾的拍摄场地,我们满怀希望能将电影中的画面用自己的镜头重现。</p> <p class="ql-block">从鸽子广场到黄堡路不远,步行不到15分钟,但山路还是挺陡的。</p> <p class="ql-block">科瓦奇烈士纪念公墓(The Martyrs' Memorial Cemetery Kovači)</p><p class="ql-block">位于黄堡下方的山坡上,往山上走就在路的左边。公墓内大部分墓碑的日期都在1992年至1996年之间,这里埋葬着在塞族共和国军队入侵波黑(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期间阵亡的波斯尼亚军队士兵。从1992年5月2日起塞尔维亚军队对萨拉热窝开始了长达1425天的围困。围困期间,11541人被杀,其中1500人是儿童,许多遇难者都埋葬在这个公墓。从任何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个真正的战争公墓。</p> <p class="ql-block">隔着公墓可以请楚看到居高临下的黄堡。</p> <p class="ql-block">登上黄堡。</p> <p class="ql-block">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电影中这里曾大炮云集,现在只有一门火炮静卧。这门炮可不是一个摆设,伊斯兰斋月期间每天日落时它会发出轰鸣,通告当天斋戒结束(小图,网络下载)。</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俯瞰:白色的烈士公墓,红色的民居屋顶,葱翠的绿树,多么美丽的一幅图画!这座城市让人感受到宁静美丽,充满希望和活力,也提醒人们为此萨拉热窝人曾经付出了多大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远处右边山上矗立着两座高塔建筑:阿瓦兹扭塔和嗡鸣塔。好奇心驱使用300mm长焦拉近看个清楚。</p> <p class="ql-block">↓阿瓦兹扭塔(Avaz Twist Tower)</p><p class="ql-block">是一座172m 高的40层摩天大楼,建成于 2008 年。从2008年到2021年,它在前南斯拉夫领土内是最高的摩天大楼。该塔以其扭曲的外观而闻名,2009年德国著名公司Schuco将它评选为世界十大最美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嗡鸣塔(Hum Tower)</p><p class="ql-block">是一座78.5m高的电信塔,位于萨拉热窝外围的 Hum 山上。原塔建成于于20世纪 60 年代,于1980年代重建。它矗立在山顶,以其独特的外形成为萨拉热窝最令人瞩目的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近处米里雅茨河北岸的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位于米里雅茨河南边的圣安东尼天主教堂(Saint Anthony Catholic Church)</p> <p class="ql-block">“看 这座城市 它就是瓦尔特”。感谢秀子为我们拍下了这张怀旧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看 这座城市 它就是瓦尔特”是电影末尾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希一败涂地,黯然离场时对“瓦尔特到底是谁”的回答。</p> <p class="ql-block">↑整理黄堡照片时发现这张照片与电影中“它 就是瓦尔特”的萨拉热窝场景(拼图2)基本重合。</p> <p class="ql-block">↓出发前我们下载了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希和当地警察头子比绍夫在电影开场亮相的场景(小图)。在黄堡我们没有找到视角将场景重现。在黄堡南边约200米处废弃的亚伊采兵营(Jajce-Kaserne)前有一个萨拉热窝观景点(viewpoint of SarJevo)。它正对穿城而过的米里雅茨河(Miljacka),在这我们拍到了下面这张电影开始和结束的经典场景。</p> <p class="ql-block">白堡(White fortress)</p><p class="ql-block">海拔667米,扼守着萨拉热窝东部的天然入口,,因建造时使用的白色岩石而得名。考古研究表明,白堡最古老的部分建于中世纪,即14世纪末或15世纪初,其他部分是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和后来的奥匈帝国时期添加的。久远的历史和无比的景色使白堡成为波黑的国家纪念碑,它也是萨拉热窝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从萨拉热窝观景点到白堡大约要走15分钟,路也蛮陡的。</p> <p class="ql-block">到达白堡才知要买门票,每人5波黑马克。看门的小伙子很帅,可宰客也够黑。不收欧元硬币,硬是要我们3人付了一张10欧元(20马克)才放行。去白堡最好用波黑马克,硬币就行。</p><p class="ql-block">白堡城墙下用英文展示着“我爱萨拉热窝”字样,上方飘扬着波黑国旗。</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建在悬崖顶上的堡垒,十分险要。</p> <p class="ql-block">如果不买门票,在入口处只能看到下面拼图1的废墟。买门票进去才能看到已修复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白堡坐落在更高的山头,俯瞰着整个萨拉热窝山谷,景色壮丽。</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城市全景。</p> <p class="ql-block">巴什查尔希亚(Baščaršija)</p><p class="ql-block">是萨拉热窝市老城区内奥斯曼老集市区总的名称,它来自土耳其语,意思是“头”和“市场”。离开白堡,我们一路下山来到这里,寻找铜匠街。</p> <p class="ql-block">塞比利喷泉(Sebilj Fountain)</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奥斯曼风格的木制喷泉,建于 18 世纪末。它坐落在Baščaršija广场中心,是老城区内一座显著的地标建筑。喷泉周围经常栖息着许多鸽子。Baščaršija广场也因此而得名鸽子广场。</p> <p class="ql-block">喂鸽子是许多游客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鸽子广场周围的大街小巷真多,那条是铜匠街?</p> <p class="ql-block">铜匠街(Kazandziluk)</p><p class="ql-block">在Google map上输入Kazandziluk,用上导航,找到了。它是萨拉热窝最有名的古老街道之一,也是许多工匠的家园。电影里瓦尔特和战友们在德军追捕的时候来到这里,街上各个铜匠铺里不约而同地传出敲打铜器的声音。此起彼伏的敲打声让赶到这的德军茫然失措,掩护着瓦尔特和他的游击队员们从容离去。</p> <p class="ql-block">这家铜匠铺是电影拍摄场地之一,现在的老板是电影中工匠的儿子。一位2018年到访的长沙游客帮老板用中文将主人和铺子的简介写在纸上,张贴在门口来欢迎中国朋友。铺里的工匠是老板的弟弟,很高兴和我们一起照了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加齐·胡斯雷夫-贝格清真寺(Gazi Husrev-beg Mosque)</p><p class="ql-block">建于1530年,是Baščaršija集市区内主要的奥斯曼建筑古迹之一。它是波黑最大的历史清真寺,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奥斯曼建筑之一。建成后它一直是萨拉热窝的中央清真寺,如今也是波黑穆斯林的主要集会清真寺。 </p> <p class="ql-block">虽然初次见面,却又似曾相识。电影中许多场景就在清真寺拍摄。</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北门主进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带顶棚的公共喷泉(šadrvan)位于</span>清真寺庭院中心。喷泉水供信徒在祈祷前进行仪式性沐浴(abdest)用,也供游客和路人解渴。</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太高大,只能拍下半个正立面。</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东北侧外观全貌。进口两边的拱廊是穆斯林信徒祈祷的地方,右边是男祈祷区,左边是女祈祷区。</p> <p class="ql-block">大庭院。</p> <p class="ql-block">开心的秀子。</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东进口处一大一小两座建筑分别是奥斯曼波斯尼亚总督加齐·胡斯雷夫·贝格和一位奥斯曼将军的陵墓。加齐·胡斯雷夫·贝格本身战功赫赫,但他最重要的遗产是对萨拉热窝及其城区的结构改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资助建造了许多重要的建筑,并留下遗嘱将所有财富捐赠给宗教和教育设施机构的建设和长期支持。这座清真寺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电影拍摄场地之一。德军假联络员告诉<span style="font-size:18px;">钟表铺老板谢德要</span>瓦尔特在这交接重要情报。<span style="font-size:18px;">谢德获悉这是</span>个圈套时已来不及通知瓦尔特,只身来到这里与假联络员见面,并将之击毙。</p> <p class="ql-block">↑电影场景:假联络员在加齐·胡斯雷夫-贝格陵墓旁等候瓦尔特到来。</p> <p class="ql-block">老钟楼(Old Clock Tower)</p><p class="ql-block">是一座16世纪的古老建筑,坐落在清真寺西侧,与清真寺宣礼塔隔街相对。它不仅是波黑最高的古老钟楼,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保持农历时间的钟楼。日落时分指针指向 12 点,即穆斯林昏礼祈祷的时间。</p><p class="ql-block">老钟楼是电影中一个重要的拍摄场地。下面这张照片重现电影中极为触动人心的一个场景(小图)。谢徳击毙假联络员后,转身面向钟楼走去。这时钟楼上的德军开枪杀害了这位老游击队员。镜头中谢徳转身前那义无反顾从容赴死的平静表情太感人了。谢徳以死示警后,瓦尔特冲上钟楼抢占了这个制高点,掩护战友们突围。然后攀绳而下与大家会合一起撤退。</p> <p class="ql-block">布鲁萨贝齐斯坦(Brusa Bezistan)</p><p class="ql-block">建 于1551年,是波黑奥斯曼帝国时期Baščaršija区的历史建筑之一。贝齐斯坦(Bezistan)就是有顶集市。它以土耳其城市布鲁萨(Brusa)命名,因为它销售的丝绸是Brusa生产的。它现在是个博物馆,被波黑国家古迹保护委员会指定为波黑国家古迹。</p> <p class="ql-block">加齐·胡斯雷夫-贝格贝齐斯坦(Gazi Husrev-beg's Bezistan)</p><p class="ql-block">也称为老贝齐斯坦 (Old Bezistan) 和大贝齐斯坦 (Great Bezistan)。1555年它建于Baščaršija,是加齐·胡斯列夫·贝总督捐赠的一部分,波黑的国家纪念碑。它是萨拉热窝保存完好的有顶集市之一,贸易仍是它今天的功能。我们到里面走马观花逛了逛,感觉和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差不多,但小了1号,没那么热闹。</p> <p class="ql-block">老塞尔维亚东正教教堂(OldSerbian Orthodox church)</p><p class="ql-block">可说是Baščaršija这个奥斯曼区集市区内的一个异数。它现在的定型可以追溯到1730年,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中世纪,它的地基和不寻常的拱廊结构甚至显示它可能是更早期的基督教建筑(5/6世纪)。一句话,老城内绝对的老古董。</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表极为朴素,灰色低矮显得平庸。教堂内部之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美丽星光灿烂的夜蓝色穹顶下垂着一个精美的金色耶稣蒙难十字架。一对3m高的烛台立在十字架下方,四壁装饰着圣像。祭坛上方壁上是用美仑美奂的浮雕装饰的大大小小的圣像,整个装饰色调、布局、雕刻、无一不美到极致。</p> <p class="ql-block">老犹太教堂(Old Synagogue)</p><p class="ql-block">是一座16世纪的建筑。它紧邻Baščaršija集市区,离加齐·胡斯雷夫-贝格清真寺步行仅需2分钟。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比大多数西欧国家在宗教上更加开放,为1492 年被大规模驱逐出西班牙的塞法迪犹太人提供了庇护。1581年塞亚武什帕夏(Syavush Pasha)来到萨拉热窝,为犹太人建造了这座有庭院的犹太教堂。教堂为该市最贫穷的犹太人提供了46间卧室,让他们免于居住在贫民区。这座老犹太教堂今天成了波黑犹太人博物馆。馆内藏品展示了犹太人在波黑几个世纪的生活,以及他们对波黑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不同文化相遇处(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p><p class="ql-block">从老犹太教堂往南走50米左右就到了萨拉热窝有名的费哈迪亚(Ferhadija)步行街。这是一条东西向的大街,我们所在之处靠近步行街东端,叫做“<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拉热窝不同文化相遇处”。一条横跨费哈迪亚街路面的白油漆线将步行街分为东西两部分,线中央是两个箭头,分别指向步行街的东边和西边。这条线的位置正是</span>Baščaršija老集市区的西边界。<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往东和往西看,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建筑。东边是老集市区内</span>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兰建筑,西边是奥匈帝国时期以来更现代西方风格的建筑,路两边遍布现代商店和咖啡馆</p><p class="ql-block">拼图右:秀子和婉仪以街西和街东为背景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圣心大教堂(The Sacred Heart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是萨拉热窝天主教礼拜中心,为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大教堂是为了纪念耶稣圣心而建,是一座新哥特式风格建筑,建成于1887年。</p><p class="ql-block">圣心大教堂就在费哈迪亚步行街上,从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往西走3分钟就到了。</p> <p class="ql-block">教堂在萨拉热窝围城期间遭到损坏。虽然这些损坏已基本得到修复,左墙角上仍可看到弹片留下的密密麻麻的创孔。教堂前的广场上有一幅看似血红花瓣的图案,这就是“萨拉热窝玫瑰”。这种图案不是人工雕琢,而是围城期间迫击炮弹落在混凝土地面造成的独有的创痕模式。为了纪念因此而丧生的死难者,在每个至少有三人以上被炮弹所杀害的地点,人们将创痕用红色树脂填上。填充后的创痕很像碎落的红色花瓣,因而命名为“玫瑰”。萨拉热窝玫瑰是萨拉热窝围城死难者的纪念碑,整个城市共有大约200个“玫瑰”。看到这些玫瑰,我们心头无比沉重。希望死难者的牺牲不是白白付出,祈祷这片土地不再有战争。</p> <p class="ql-block">圣心教堂广场前人来人往,从萨拉热窝玫瑰边走过,驻足的人不多。</p> <p class="ql-block">费哈迪亚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费哈迪亚街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头小吃</p> <p class="ql-block">街头歌手</p> <p class="ql-block">费哈迪亚清真寺(Ferhadija Mosque)</p><p class="ql-block">就像奥斯曼老集市区有一座老东正教堂一样,这座清真寺与现代西方建筑林立的费哈迪亚步行街仅半街之隔,它是波黑16世纪奥斯曼和伊斯兰建筑最伟大的成就之一。</p> <p class="ql-block">圣母诞生大教堂(Cathedral Church of the Nativity of the Theotokos)</p><p class="ql-block">是萨拉热窝最大的塞尔维亚东正教大教堂。Theotokos是耶稣母亲圣母玛丽亚的希腊头衔用于东正教。这座大教堂是应萨拉热窝东正教教区的要求于1863 年开始建造,1868年建成。教堂是一座由三部分组成的十字形大教堂,有五个圆顶。教堂维护得很好,虽已超过150岁高龄,看上去仍是那么年轻,颜值超高。</p><p class="ql-block">教堂非常高大,周围又有建筑和树木,很难拍下整个教堂的全貌。</p> <p class="ql-block">圣母诞生大教堂位于费哈迪亚街边上解放广场的东南角。广场西北有一座多元文化人纪念碑(Monument of Multicultural Man),它是意大利艺术家送给萨拉热窝这座多元文化城市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永恒之火(Sarajevo Eternal Flame)</p><p class="ql-block">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萨拉热窝的受害者而建的。1946年4月6日,庆祝萨拉热窝从纳粹德国和法西斯克罗地亚独立国的占领中解放1周年之际落成。</p><p class="ql-block">永恒之火位于费哈迪亚步行街的西端,到此我们将步行街从东往西走了一遍。在市中心不到1公里长的条状地带里,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共存达几个世纪之久,堪称奇迹。萨拉热窝素有“欧洲耶路撒冷”之称,今日亲历,确实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Latin Bridge)</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奥斯曼帝国时代的石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就是在这点燃。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桥北端(图右)射杀了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和夫人,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普林西普4年后因肺结核死于狱中。他本人可能也不会料到他这一枪导致了1000万人战死在一战战场。</p> <p class="ql-block">桥北端的博物馆当年是个熟食店,普林西普就是从这里冲出来行刺的。</p> <p class="ql-block">展放在博物馆旁的奥地利大公弗朗茨·费迪南德夫妇遇刺时乘坐的座驾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怨恨之屋(Inat Kuća)</p><p class="ql-block">位于米里雅茨河塞赫塞哈贾桥(Sehercehaja Bridge)南端。它原来的位置是桥另一端的市政厅所在之处。1892年奥匈帝国城市官员开始建造新市政厅,在征地时他们遇到了一个顽固的老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钉子户。这位波斯尼亚老人不同意毁掉自己的房子,即使补偿的钱高于房屋的价值也不干。 市政府与这位固执的老人进行了漫长的谈判,甚至奥匈帝国财政部长也参与其中,他最终同意以一袋金币的高价出售自己的地,但房子还是不卖:必须将房子一砖一瓦地搬到河对岸重建,是否固执得有点招恨?当这座奥斯曼时代的房子最终重建时,它被恰当地命名为Inat Kuća,即怨恨之屋。</p><p class="ql-block">房子现在是个餐馆,真漂亮,毁了确实可惜。</p> <p class="ql-block">↑↓这两张照片是我们最后一天回到萨拉热窝拍的,比当天拍的漂亮太多。</p><p class="ql-block">塞赫塞哈贾桥上是一个不错的观景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张照片是我们在桥上拍的,山顶的壮观的建筑是伊亚采兵营(</span>Jajce Barracks)。<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就是在它前面的萨拉热窝观景点拍到电影开场和结尾的场景的。</span>伊亚采兵營坐落在高墙后面,我们在山上反而没看到它。</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City Hall)</p><p class="ql-block">位于萨拉热窝三大街道的交叉口,是波斯尼亚多元文化的纪念碑。它建于1892年至1894年间,包含了“东方”或“摩尔”所有元素和痕迹的结合,这些元素和痕迹出现在欧洲建筑师努力创造民族艺术风格时期的波黑。建筑自建成以来一直用于各种市政用途,包括用作市法院和议会大厦,1948它年成为波黑国家和大学图书馆。 </p> <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25日至26日,市政厅遭到重炮和燃烧弹袭击,建筑结构和装饰元件受到严重损坏,图书馆的藏书被全部烧毁了。2014年5月,修复工作完成,建筑以公开仪式重新开放,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建筑现在是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市政厅,市议会,以及一个博物馆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导游约定下午4点在市政厅前会合。现在快下午3点了,我们购票进去参观了市政厅,顺便休息一下。</p><p class="ql-block">市政厅内部装饰富丽堂皇,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大公弗朗茨·费迪南德夫妇 (Franz Ferdinand) 在离开市政厅的招待会后遇刺身亡。不知1楼这个展厅展现的是否<span style="font-size:18px;">费迪南德夫妇在市政厅的最后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内各个机构似乎仍未安顿就绪,感觉东西放置很凌乱。这一船鞋子和一堆子弹壳应该是博物馆的物件,但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让人摸不着头脑。</p> <p class="ql-block">这3座雕像摆放在3面国旗下,雕像和国家好像不match。米字旗下放的似乎是华盛顿总统,星条旗下不知是英国哪位先贤?前苏联国旗下放的应是斯大林。这些不同时代的人物放一起是啥意思?没有说明,任君去猜。</p> <p class="ql-block">最有条理的地方是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International Criminal Tribunal for the Former Yugoslavia,缩写ICTY)。</p> <p class="ql-block">ICTY的说明图文并茂:</p><p class="ql-block">1.ICTY组织构成;2.<span style="font-size:18px;">ICTY主要</span>程序阶段;3.受审的161人结果概述;4.因战争罪被公诉的人员个人资料。</p> <p class="ql-block">感谢老天爷,原来预报中午开始下的雨迟迟未来,让我们有好天气去了计划中想去的地方。但雨还是来了,而且特别大。雨造成交通堵塞,我们的旅游车下午4点半才到市政厅。虽然下着大雨,我们的美女导游英迪拉(Indira)还是带大家在Baščaršija老集市区走了一圈。我们穿着防雨衣和雨伞都淋湿了,有的团友没带雨具更是湿透了。大家提出还是早点回酒店。我们原打算晚上在Baščaršija吃一顿正宗的萨拉热窝传统美食晚餐,只好作罢。</p><p class="ql-block">Indira是我们这次巴尔干旅行的全程导游,她的讲解对我们很有帮助。我们并不知怨恨之屋的故事,当天只是路过时随便拍了一张。听了她介绍后,我们最后一天回来补拍了一张好的。另外她带我们去了Tašlihan,这是我们做攻略漏了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塔什利汉(Tašlihan)</p><p class="ql-block">波斯尼亚语“han”是客栈的意思。塔什利客栈是由奥斯曼帝国总督加齐·胡斯列夫·贝伊 (Gazi Husrev Bey) 于1540年至1543年间建造的一个商队旅馆。商队旅馆是一种大型堡垒式建筑,可以容纳整个商队的所有商人和驮马。客栈沿着老贝齐斯坦的西墙建造,两者形成一个独特的建筑群,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是萨拉热窝的贸易中心。Tašlihan于1879年的一场火灾中被毁,大部分被夷为平地。1998年6月5日至7月13日,欧洲酒店(Evropa)重建和扩建时,在其夏季花园发掘出了Tašlihan废墟。2004年,波黑国家古迹保护委员会将Tašlihan考古遗址列为波黑国家古迹。</p> <p class="ql-block">Day 2</p> <p class="ql-block">希望隧道(Tunnel of Hope)</p><p class="ql-block">是波斯尼亚军队在萨拉热窝围城期间修建的一条隧道。当时整个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军队完全围住,只有机场跑道由联合国控制。跑道南边是多布林贾 (Dobrinja) 居民区,在塞军包围圈内;跑道北侧是布特米尔 (Butmir) 居民区,是不受塞族军队封锁的自由区。这条长800米的隧道从跑道下穿过,将Dobrinja和Butmir连通,被称为 D-B隧道。隧道于1993年3月1日开始挖掘,6月30日竣工,7月1日就开始使用。这条隧道是萨拉热窝围城战时城内居民和守城军队获得补给的唯一通道,被称为“希望隧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栋布满弹孔的房子是</span>科拉尔家(Kolar family)的住宅,位于萨拉热窝机场边。围城战时,主人Bajro Kolar将住宅让出来让军队在院子里挖隧道,战后自己用这栋房子做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今天一早Indira带我们到此参观。</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入口的棚顶上挂着一颗颗炸弹。</p> <p class="ql-block">这是希望隧道原来的入口。因隧道年久失修,安全堪虞,这个入口已被关闭。</p> <p class="ql-block">在战争的最后一个月隧道已经注满了水,没有再使用。 Bajro Kolar和儿子Edis Kolar回家,将被遗弃的物件和照片等都捡起来,存放在空荡荡的地下室里,博物馆就这样创建起来。</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由Bajro和Edis Kolar父子经营,直至2012年萨拉热窝坎顿纪念基金会接管。到2022年4月,他们完成了130 米长的隧道重建工作。</p> <p class="ql-block">↑↓新的隧道进口。</p> <p class="ql-block">重建的隧道对游客开放。我们走了一趟,亲身体验(小图)。</p> <p class="ql-block"><b>科尼茨(Konjic)</b></p><p class="ql-block">是黑塞哥维那-内雷特瓦州的一个自治市。它位于黑塞哥维那北部,是从波斯尼亚前往黑塞哥维那的必经之路。科尼茨坐落在群山围绕的山谷中,内雷特瓦河(Neretva River)从中流过,是一座四季皆美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老丘普里亚(Stara Ćuprija)</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古老的六拱石头桥,建于1682年,是波黑奥斯曼帝国时期最美丽的桥梁之一。它横跨内雷特瓦河两岸,所处位置被认为是黑塞哥维那与波斯尼亚的交界处。1945年3月3日为掩护撤退,德军将这座桥炸毁,只剩下石柱。2009 年,这座桥被重建到原来的状态。盛大的开幕式吸引了超过 1,500 人。演出者包括土耳其军乐队和土耳其科尼亚的旋转托钵僧。</p> <p class="ql-block">从这拾级而上,顶上是个宽阔的观景台,科尼茨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一站是今天主要的目的地莫斯塔尔。开往莫斯塔尔沿路风景不错,拍了几张。</p> <p class="ql-block"><b>莫斯塔尔(Mostar)</b></p><p class="ql-block">是黑塞哥维纳-涅雷特瓦州的首府,黑塞哥维纳地区最大的都市。莫斯塔尔小镇坐落于内雷特瓦河谷,一座奥斯曼风格的单拱桥横跨两岸,像内雷特瓦河上一道美丽的彩虹。这座建于16世纪的古老桥梁名字就叫“Stari Most”,即“老桥”。莫斯塔尔亦因老桥而得名。老桥一直是小镇的历史中心,围绕着老桥,莫斯塔尔曾经是波黑种族最多元化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90年代的那场战争中,莫斯塔尔遭受了波黑地区最严重的轰炸。老桥也被克罗地亚军队作为军事目标而摧毁。老桥重建于2004 年完成,将两岸再次相连。可战争后的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两个种族却被内雷特瓦河分隔两岸:河西主要是克罗地亚族,河东主要是波斯尼亚族。</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和平钟楼(Mostar Peace Bell Tower)</p><p class="ql-block">位于河西区。这座圣方济会教堂的钟楼也在内战中毁去。重建后的钟楼更高,达107米,是波黑地区最高的钟楼。这座最高的钟楼被命名为和平钟楼,反映了人民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平。我们在钟楼附近下车,步行前往老桥。</p> <p class="ql-block">路上经过这座战争中被毁掉的建筑,它在已恢复繁荣的老城区显得那么突兀刺眼。战争已过去近30年,创伤愈合仍有待时日。</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老城区不是很大,只有内雷特瓦河两岸的几条鹅卵石街道。鹅卵石街道是老城区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快到桥头时我们拐弯先去桥下观景。</p> <p class="ql-block">老桥是苏莱曼大帝于16世纪委托建造,是巴尔干地区伊斯兰建筑的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桥下是近距离观赏老桥的绝佳之处。这张照片是在桥西南脚紧靠河边拍的,避开了人群。这座单拱桥高21米,横跨在宝石般湛蓝的河水之上,雄伟壮观。半圆弧型的拱门如相机取景窗般将东岸最美的风景收入,太美了!这里也是观看桥上跳水最好的地方。我们到达时一位跳水员刚从河里爬上来,与精彩的跳水失之交臂,可惜。没有时间等下一次跳水,我们朝桥上走去。</p> <p class="ql-block">登桥的人真多,我们加入缓慢移动的人流来到桥顶。</p> <p class="ql-block">桥北风景。卡拉乔兹.贝格清真寺(Karađoz Beg Mosque)是河东岸最显著的地标。它是黑塞哥维那最大的清真寺,是16世纪奥斯曼建筑的又一奇迹。它在波黑战争期间几乎被夷为平地,于2002年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昔日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桥南风景。南面有条现代桥叫港口桥(Lučki most),那是观赏老桥和老城风景的极佳之处。我们往东下桥,赶往港口桥。</p> <p class="ql-block">桥东摊贩摆卖的穆斯林工艺品,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港口桥上看到的风景美得让人难以置信,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莫斯塔尔让人如醉如痴。</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桥上有一位跳水员,似乎正在等候围观者凑够钱供他跳水表演。</p> <p class="ql-block">港口桥上看河东风景。</p> <p class="ql-block">港口桥上看河西风景。</p> <p class="ql-block">在内雷特瓦河右岸支流拉博博利亚河上还有另外一座单拱古桥:Kriva Cuprija(弯桥)。它首次被提到是在1558年,所以它比建于1566年的老桥还要古老。弯桥的外观与老桥十分相似,只是尺寸小了一号。据传老桥是以它为模型建造的。</p> <p class="ql-block">给人小桥流水,中国庭园的感觉,别有风情。</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午餐是去了Indira向我们推荐的一家河边餐厅。每人都点了一条Indira推荐的当地烤鱼,十分香嫩可口。这一盘菜只要8欧元,可谓物美价廉。</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半我们离开莫斯塔尔,前往克罗地亚。晚上入住海滨城市杜布罗夫尼克。</p> <p class="ql-block">两天的访问,我们对波黑不再是不得要领。在这篇波黑游记结尾附上我得到的一点要领,仅供参考斧正。</p><p class="ql-block">波黑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也是一个冲突不断,命运多舛的国家。波斯尼亚族除了有个还算美好的童年,一直都在苦苦求生。</p><p class="ql-block">波斯尼亚地处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两大强族交界处。塞族和克族同出于南斯拉夫人。两族语言相通,却因宗教信仰分歧而兄弟反目。克族人信仰罗马天主教,塞族人信仰东正教,成为巴尔干半岛上两大对立的族群。地理上波斯尼亚成为了两族冲突的缓冲之地,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弱小国家。</p><p class="ql-block">15世纪前绝大多数波斯尼亚斯人仍旧是属于信仰天主教的克族人或是信仰东正教的塞族人。波斯尼亚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民族。15世纪奥斯曼帝国向西扩张,征服了整个巴尔干半岛。在这个征服过程中,波斯尼亚南部地区分化成为黑塞哥维那,原来的波斯尼亚就变成了波黑。土耳其人对波黑的基督徒采取了温和的同化方式,诱导他们改宗皈依为穆斯林。与此同时许多穆斯林人也从土耳其移民来到波黑。外来移民逐和波黑改宗者同化,催生了一个本土的穆斯林族群。至此波黑形成了塞族,克族和波斯尼亚穆斯林族三足鼎立的构局,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波黑穆斯林成了孤儿,在波黑三族中地位每况愈下。克族在奥匈帝国和二战时期主导波黑,而塞族则在一战后南斯拉夫王国和二战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时期为主导。除了铁托领导的36年,在克,塞两族争夺波黑主导的拉锯战中,波斯尼亚穆斯林都毫无例外地受到排斥打压。</p><p class="ql-block">波黑处境有点和以色列相似。以色列地理上被敌视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环绕,波黑则被两个基督教强邻虎视眈眈。以色列有美国为首的西方盟国撑腰,以一敌众不在话下。波斯尼亚穆斯林则是无根之萍,命运不能自己主宰。冷战结束,南斯拉夫解体中,波斯尼亚穆斯林试图第一次主宰命运,宣布波黑独立。这立刻招来了90年代那场几乎灭族的战争。</p><p class="ql-block">在北约强大武装力量干涉下,1995年10月波黑内战结束。在国际社会调停下波黑内战各方于同年12月达成妥协,签署了《代顿协议》。根据《代顿协议》的原则,波黑国家现在是一个国家,两个实体(塞族共和国、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联邦),三个立宪民族(穆斯林族,即波斯尼亚克族,克罗地亚族,塞尔维亚族)。现在波黑由分别代表三族的三个总统轮流执政。</p><p class="ql-block">今天的波黑仍在内战的创伤中慢慢恢复。我们所到之处都和平安全,至少我们看到的是如此。和平得来太不容易,衷心希望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人民安居乐业,不再有战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