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在若干年前,通过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内蒙访古》一文中知道,在黄河河套以北,大青山南簏的最西端,狼山脚下,遗存有两千多年前的长城和古城堡遗迹的。</p><p class="ql-block">文中写道:……早在战国时,大青山南麓,沿黄河北岸的一片原野,就是赵国和胡人争夺的焦点。在争夺战中,赵武灵王击败了胡人,战领了这个平原,并且在他北边的国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堵住了胡人进入这个平原的道路。据《史记·匈奴传》所载,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中间经过山西北部,西北折入阴山,至高阙(今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为止。现在有一段古长城遗址,断续绵亘于大青山、乌拉山、狼山靠南边的山顶上,东西长达二百六十余里,按其部位来说,这段古长城正是赵长城遗址。</p><p class="ql-block">这段长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中的古堡要塞,“高阙塞”和“鸡鹿塞”。</p> <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虚此行,更多的了解、考察附近草原上遗存的长城遗迹。我们没有选择最捷近的大青山南簏110国道西行,而是绕道,从呼和浩特出发北行过武川经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希拉穆仁,哈沙图嘎查参观过金长城遗迹(有关金长城另叙),在俗称“后山”上走县道、乡道,一路西南行,途中顺便参观包头固阳赵北长城后,从乌拉特前旗上110国道继续西行,晚上到巴彦淖尔盟西北端的杭锦后旗(陕坝),行程约60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次日,早早从陕坝出发,向西北行驶,进乌拉特后旗。</p><p class="ql-block">晚秋的塞上,沿途尽显荒凉,车少人稀。一个多小时车程,远远望见山坡上有石头垒砌的城墙,就是它……。</p><p class="ql-block">兴奋中我们一行人高声呼喊:长城我们来啦!</p> <p class="ql-block">长期以来,对于高阙塞的具体位置,史学家们争论不休。</p><p class="ql-block">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多次沿阴山南麓的赵长城向西追踪调查,最终在乌拉特后旗狼山南麓的达巴图沟口西侧,发现了赵长城最西端的长城遗迹及高阙塞。从而基本解决了长期以来史学家对其具体位置争论不休的问题。</p><p class="ql-block">查相关资料:高阙塞,公元前312年战国属赵的古地。乌拉山与狼山之间的缺口,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青山镇)向西的达巴图音苏木,夹在东侧的达巴图沟和西侧的查干沟的台地的断崖上。</p> <p class="ql-block"> 高阙塞原来在一家牧民承包的草场里,这两个倾圮的石围子多年来一直被该户牧民用来当羊圈使用,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古堡没有遭大面积人为破坏的原因之一吧。后来文物单位考古发现这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高阙塞,于是设置围栏把它保护起来。保护的标志设置在坡上围栏口。</p> <p class="ql-block">高阙塞遗址,在古城和烽火台的西面,一个山沟的两侧各有一座暗红色山峰高高耸立,形似双阙,高阙塞可能据此而得名,进而推测古城北侧的方形小城为赵武灵王所筑之高阙,而南城应是汉代沿用时扩筑的城。</p> <p class="ql-block">到山脚下,是断崖高台,我们拾阶而上。地表现存的古城由南北两个相连的小城组成。北城略成方形,边长约40米,城墙系用较大鹅卵石垒砌而成。南城为长方形,东西长64米,南北宽48米,城墙较窄,曾出土了汉代的铁釜、铁甲片和箭头等遗物。南北两城的建筑风格明显不同,可见并非同时代一次修筑。</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阙塞遗迹,面对的那条山涧大约正是这些通道之一。否则,何必修建这塞、驻扎兵马呢?想想那些匈奴兵马自这山涧呼啸而出,尘嚣四起,说话间蜂拥而至,不知驻扎这里的边塞士兵是惊慌失措,溃退而去,还是好整以暇,英勇御敌?这也确实是个有趣而无解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郦道元“阙口有城,跨山结局,谓之高阙戎。自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郦道元是地理学家,也是文学大家。他对高阙塞的描述可谓鲜明生动,形神俱现。寥寥数语,将高阙塞之高、之奇、之险、之重要一一道尽。郦道元记述中的阙口之“城”,现仍留有残墙破壁,但城的基础规制保留完好。</p> <p class="ql-block">为了对高阙塞有更加直观的了解,我特意下载了之前古堡图片,做一比较。</p><p class="ql-block">上图为高阙塞修缮前情景,下图为现在景象。</p> <p class="ql-block">长城边塞其实只能起一时之用,大多时还需要兵强马壮配合。当时,塞外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靠放牧打猎为生,遇到天灾人祸危及生存时,必然要南下,寻找食物。而阴山的树木可以为匈奴军队提供弓矢,也可以用来造车与穹庐。所以阴山是匈奴必争之地。高阙塞这种边防要塞不时易主也再正常不过。</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城址北墙及西墙外的缓坡上,有一段近300米长的石墙环绕,此石墙与城西的一个小山包相连,山包顶部有一方形石砌建筑,应为坍塌的烽火台遗址。整个城址位于两个山沟的交汇之处,控制着北方草原通向河套的交通咽喉,易守难攻,为绝佳的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城的西南侧是高高低低的山梁台地,烽火台其北,一道东西走向的长城遗址依然可见,这应该就是最早的称为“边墙”的长城啦。总之,此处乃天然的军事要冲,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古人在此设防,颇具慧眼。</p> <p class="ql-block">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当年作为黄河主流的北河已经断流一百多年,水域辽阔的屠申泽也收缩成弹丸小湖,烽火连天狼烟不息的时代一去不返,但高阙塞的雄姿却依然如故,古代战场腥风血雨的呼啸与鏖战杀伐的拼死呐喊仿佛还回响在耳畔。阴山山脉以其永恒之精神将人类社会壮怀激烈的如烟往事传承下来,直到永远。</p> <p class="ql-block">~ ~ ~ ~ ~</p> <p class="ql-block"><i>作者简介:</i></p><p class="ql-block"><i>郭雁平 网名 九龙湾</i></p><p class="ql-block"><i>美篇号 48471377</i></p><p class="ql-block"><i>内蒙古 呼和浩特</i></p><p class="ql-block"><i>美篇认证 旅行领域优质作者</i></p><p class="ql-block"><i>爱好:摄影 旅行 历史 长城探查</i></p><p class="ql-block"><i>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 </i></p><p class="ql-block"><i>呼和浩特摄影家协会会员</i></p><p class="ql-block"><i>呼和浩特市长城科普学会副秘书长</i></p><p class="ql-block"><i>多年来以古城遗址、万里长城为选题行走于荒野古堡、长城沿线,拍摄了大量作品。作品多见于各地报刊杂志、媒体平台</i>,<i>曾多次参加省市级摄影展。</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