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读·听秋

冷夕

<p class="ql-block">  读书一事,一年四季皆可读,秋天又有什么不同呢。</p><p class="ql-block"> 想起沈周《秋山读书图》上题的一首小诗,可做答案──“高木西风落叶时,一襟萧爽坐迟迟。闲披秋水未终卷,心与天游谁得知。”</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文人真是很会应季,经过夏暑,凉凉的风,草木摇落,此时携卷于大自然中,岂不是神交古圣人最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宋·苏轼在他的《行香子·秋与》写道: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p><p class="ql-block"> 这首悲秋之作,写于作者晚年。上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下片抒情。这首词通过对秋日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对于时光易逝、老年无奈的感慨。全词基调哀伤悲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  东坡就是东坡,即使在萧瑟的秋日,他依然高昂,你看他怎么说:不用悲愁,我身强体健,能吃能喝。发那悲秋的哀叹作甚。这首词一反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高昂的调子,实在可贵。东坡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也不沾沾自喜,从而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千百年来,鼓舞了许多人,令人可敬。</p><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山水画家郑蚊绘有一幅《秋林读书图卷》,立轴,一文人一手执杖,一手携一书卷,卷首作者引用孟郊诗中一句“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携。”可见画中人应是跋山涉水,特地行至山野间,立于松涛之下而读书。</p> <p class="ql-block">  听秋,万物得天地滋养,感悟季节的变换自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夏日蝉鸣是炎夏的声音,入秋后,蛐蛐、纺织娘的叫声成了明月的背景音。为了顺利度过寒冬,此时的大雁,也开始结队往南飞。碧空之下,看成群的大雁从头顶掠过,时而传来鸟鸣声,竟心生一种旷达之感。想来,诗经中说“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亦是如此吧。</p> <p class="ql-block">  明代画家周臣绘有一幅《听秋》图,一人立于野,远眺空中的飞鸟,汀滩上草笔绘就的植物,似可听沙沙之声,听秋,亦听心。</p><p class="ql-block"> 若有闲时,不如放下手里的电子产品,也学着古人在这个秋天好好的读书、听秋,莫要辜负了这“天凉好个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