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路立交桥

清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民路铁路立交桥是一九八七年开工建设的,比古城北立交桥晚了几个月,可人民路立交桥的规模和施工难度要比古城北立交桥多得多。人民路立交桥在火车站附近,横跨多道铁路线,因跨度太大,箱涵混凝土要分成四节浇筑。还有一条通往北货场的专用箱涵,同时还要修建107国道上的公路桥。可见这是当时邯郸最宏伟的建筑,而且在箱涵顶进(移入铁路下)时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顶拉技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从古城北立交桥来到了人民路立交桥回到了打井班,先参与了公路桥的打桩施工。因该工程的地质条件比较好,地下都是土层结构,我们没有上回旋钻机,一台冲击钻就打完了公路桥的桩基工程,这期间铁路箱涵混凝土浇筑正在加紧施工。工路桥桩基完工后,打井班其他人员都撤走了,我则留下来参与到铁路立交桥的施工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有了古城北立交桥的施工经验,人民路立交桥箱涵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就避开了冬季施工,到箱涵顶进时虽然进入冬季,但还没有结冰不影响挖土施工。人民路立交桥的跨度在当时是河北省之最,箱涵顶进采用了最先进的顶拉工艺。也就是顶进(移动)最前面的一节箱涵同时拉动后面的三节,基本上是同步进行,同时还要控制好各节箱涵的高低、左右的平衡,这是最难把控一项工作。我不得不佩服我们的技术人员和老师傅,在当时那么原始(几十台液压千斤顶)的施工工艺条件下,在箱涵完全就位后,箱涵的高低、左右、接缝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可在专用箱涵(通北货场)的顶进施工中就没那么幸运了,整体箱涵就位后比设计的低了。尽管在顶进过程中采取了很多措施,可最终还是没能纠正过来,这么大的箱涵整体结构再想抬高,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没办法只能降低箱涵附近的路面设计高度,这点变更不影响车辆的正常运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作为邯郸最大的建筑工程,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邯郸市标志性建筑,也是市政公司多少年来承接的最大工程。为此公司总动员,只要是工程需要,各队厂都会大力支持。所以在人民路铁路立交桥的工地上聚集了其他队厂的人员。这座大型的综合性立交桥,光箱涵混凝土浇筑这一项,从地槽开挖、绑扎钢筋、支模版、到混凝土 完全浇筑就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等箱涵完全具备了顶进条件,已是入冬季节,为了赶在结冰之前把箱涵就位,不分昼夜加紧施工,可要把四节箱涵完全顶到铁路下,光挖运土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要知道那个时候都是人工一钎一镐的挖,一小车一小车往外运,可见当时工程量有多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人民路立交桥两侧便道上的栏杆,是该工程最小的混凝土预制件,是先在工地预制养护好,再焊接在栏杆底座上的。人民路立交桥主题工程完工后,我和同事杨贵安负责安装焊接该项工作,因为我同事个子高有点胖弯腰比较费劲。所以大多数时间都是他扶着栏杆我焊接,我得根据地势的高低来调节我的姿势焊接,蹲着、跪着、趴着的姿势都有。因为这是立交桥的装饰项目,工长不愿意再安排别人干,怕影响安装质量。所以这座桥便道上栏杆,基本上都是我们两个人安装的。这么小的混凝土预制件,经过三十六年的风吹雨打而屹立不倒,可见当时的预制质量还是不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九八七年的秋天,爱人被抽调到邯郸地区教育局教育科帮忙,结束了几年来我们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可悲催的是,八八年初市政公司又接彭城“彭常大桥”,这是座公路桥有桩基工程,我们打井班必须去的,我不得不离开刚团聚几个月的妻子和女儿前往彭城工地,当时我的心情那真是哇凉哇凉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转眼三十六年过去了,瞩物思人,往事如烟。当年修建人民路立交桥的好几位老同事已不在人世,和我一起安装栏杆的杨贵安也因第二次脑梗住进了医院,能恢复到什么程度还不得而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