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储蓄见证史》第二讲:新中国储蓄——保本保值储蓄。

黄汉城

<p class="ql-block">新中国储蓄——保本保值储蓄。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金融事业上的发展足迹,诉说着党在金融工作中的红色故事。</p> <p class="ql-block">讲解者:黄汉城 1950年生于浙江杭州,1979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官巷口储蓄所工作,从储蓄所到省工行储蓄处,主要从事储蓄临柜、储蓄凭证和储蓄制度管理工作;退休后专事储蓄存单收集、整理和研究,著有《百年储蓄见证史》一书。</p> <p class="ql-block">一、什么是保本保值储蓄</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稳定物价和保障储户购买力而举办的一种储蓄。保本保值储蓄是储户存款时,按折实牌价将本金折合成折实单位,取款时,如牌价上升,则按折实单位换算成本金,保证本金不亏损;如牌价不升或下降,则按原有货币计算付给本息。</p> <p class="ql-block">保本保值储蓄开办于1950年1月,终止于1952年7月。它是一种弥补折实储蓄的不足,带有过渡性质的储蓄,随着币值和物价的稳定,保本保值储蓄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又恢复到货币储蓄。</p> <p class="ql-block">二、保本保值储蓄实施细则</p> <p class="ql-block">1、存入时注明当日折实单位牌价,存满15天后支取者,按折实计算:不满15天支取者,按原存货币付给。</p> <p class="ql-block">2、存入不满7天支取者,概不计息。存满7天以上,不满一个月,按活期储蓄利率计息。</p> <p class="ql-block">3、按折实支付时,按支取日牌价,不论存期长短,一律按月息一分计息。</p> <p class="ql-block">4、存满一年后,如需续存,须来行换领新存单,否则银行即代储户计出本息,按货币暂存不另计息。</p> <p class="ql-block">5、此项存单只限在原存储处兑付。</p> <p class="ql-block"> 三、保本保值储蓄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该种储蓄到期支取时无论牌价涨落,均凭储户意愿,或按“折实单位”数折实付给本息,或本息均按货币储蓄存款办法付给,由储户在支取时自择,二种计息办法并用,这在古今中外储蓄史上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保本保值储蓄开办初期,人民银行在全国发行了五套不记名定额储蓄存单,各省领去后,加盖各地的公章即可使用。(上图为全国统一的5套保本保值定额储蓄存单)</p> <p class="ql-block"> 统一的全国定额存单给当时的兑付工作出了难题,由于有些存单上的公章盖得模糊不清,跨省之间难免会辨认错误而造成串户。自此,人民银行总行不再印制统一的存单,由各省分行自行印刷。(上图为各省定额保本保值储蓄存单)</p> <p class="ql-block"> 在保本保值定额储蓄存单发行期间,各地还发行了“保本保值有奖定期储蓄存单”和“爱国有奖保本保值定期储蓄存单”。</p> <p class="ql-block"> 四、保本保值储蓄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1、遏止了通货膨胀、稳定了人民币的币值。解放前多年的通货膨胀,使民众失去了储蓄的兴趣,保本保值储蓄保障了储户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拥护。</p> <p class="ql-block"> 2、“利在自己,功在国家”,鼓励人民储蓄有利于民众勤俭节约、合理安排生活和生产,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p> <p class="ql-block"> 3、支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节约储蓄可为国家银行集中社会零散资金,增强资金的使用力量,参与储蓄就是参与抗美援朝的爱国行为。</p> <p class="ql-block"> 4、为国家建设提供资金。据人民银行总行的统计,截至1951年4月底,全国(东北未计在内)储蓄总额较1950年底增加了120%,为国家提供了巨额的建设资金。</p> <p class="ql-block"> 随着物价持续稳定,人民币的信用得到稳固,人民币储蓄发展的方向转向以货币定期储蓄为主。1952年7月,人民银行制定了新的储蓄存款章程,随之停办保本保值储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