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敦煌市沙州古城东隅,有一座造型别致、古朴玲珑的宝塔,这就是白马塔。据传,这座古塔是著名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为他的心爱坐骑白马而建。</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出身天竺望族,7岁随母出家,初学小乘,后改学大乘。博读大小乘经论,名闻西域诸国,在汉也有传闻。</p> <p class="ql-block"> 相传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9月,皇帝苻坚令骁骑将军吕光和陵江将军姜飞、率七万军马西伐龟兹,并嘱咐:“腾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等人384年攻破龟兹,并征服西域30余国后,请高僧鸠摩罗什东归传经。当时,鸠摩罗什骑了一匹叫“天骝”的白马,这匹马非常有灵性,不仅认识道路还可以找水,是鸠摩罗什传教最得力的帮手。当行至敦煌时,鸠摩罗什夜梦他所乘白马托梦说,白马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特送他东行。现已进阳关大道,马将超脱生死之地,到葫芦河将另有乘骑。次日醒来,果然白马已死去。</p> <p class="ql-block"> 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修塔以纪念,取名“白马塔”。</p> <p class="ql-block"> 白马塔始建于后秦,现塔为清道光二十四年 (公元1843年—1844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白马塔为9层,(象征白马9岁),高12米、直径约7米,建筑结构为土坯垒砌,中为立柱,外面涂以草泥、石灰。最底层呈八角形,用条砖包砌,每角面为3米;第2~4层火折角重迭形;第5层下有突出的乳钉,环绕一周。上为仰莲花瓣;第6层为覆钵形塔文身;第七层为相轮形,最顶层为角形的坡利盘,每角挂风铎一只。</p> <p class="ql-block"> 白马塔曾屡经修茸,在塔第2层有镌石两块,镌本一块。石刻:“道光乙巳桐月白文采等重修”字迹;木上写有:“民国二十三年八月拨贡银朱文镇、吕钟等再修”字样。近年,国家又拨专款,加以整修,使塔更加坚固。</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白马塔于1930年还出土过一座0.9米的黑石造像塔,上刻金刚经,但不久即遗失了。</p> <p class="ql-block"> 白马塔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十分悠久,迄今为止历经了多年的风雨沧桑,现保留下来的白马塔仍然不减当年的风姿,可以说是宏伟壮丽,气势轩昂。</p> <p class="ql-block">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即白马下葬的这一天,人们就能听见白马的长嘶声。</p> <p class="ql-block">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之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p> <p class="ql-block"> 鸠摩罗什译经总数说法不一,据《出三藏记集》为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开元释教录》作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罗什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在中国译经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阿弥陀经:附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是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作品,译者就是鸠摩罗什。</p> <p class="ql-block"> 作为四大译经家之首,鸠摩罗什无论是译经数量还是质量,都是无与伦比的。</p> <p class="ql-block"> 如今,白马塔四周绿野碧树、青瓦幽舍,微风吹来,铎铃声声,实为敦煌又一佳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