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照片摄于1973年夏。这个时间我上小学四年级。班主任已经由苏春玲老师换成张天目老师。</p><p class="ql-block">后排右2是二哥亚臣。前二排左4长辫者是小妹亚霞。前排左5是荣花,左9是金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阔别重逢的师生</p><p class="ql-block"> 亚臣二哥只比我大三个月,我俩小学一年级是同桌。应他和二嫂之邀,我来到美丽的天津海河河畔参加他们宝贝女儿的婚礼。我没想到,在这里,除了见到娇媚、可爱的新娘、新郎,还能与阔别将近50年我的小学老师、新娘的大伯----亚鑫大哥意外相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猜猜看,我是谁?”我站到亚鑫夫妇跟前。</p><p class="ql-block"> “小妹,你亚臣二哥跟我说了,你会从深圳赶过来。”</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您的个子很高啊!不对、不对,个子变化的是我,不是您……”</p><p class="ql-block"> 久别重逢的惊喜顷刻开启了我儿时记忆的闸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50年前的紅领巾在天安门</p><p class="ql-block"> “大哥,我记得小学四年级那一年,老师们组织我们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少先队员去北京天安门。那一天,大家起得特别早,心里都特别兴奋,几乎每个孩子都是第一次来北京城逛天安门广场。” 我们这一代是听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的,可乡下的孩子大多没有进过城,更没见过天安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哥接着我的话茬:“记着咱们搭乘的交通工具是洛阳生产的40马力大拖拉机。在当时,这可是咱村唯一的、也是最奢华的交通工具。这也是咱们杨镇全公社第一台拖拉机。咱们齐家务当时可是全县的先进村。”</p><p class="ql-block"> “是啊!我还记着出发前一天,老师们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咱们大拖拉机的后斗就那么大,中间的同学必须坐下。路上有警察,坐在中间的同学不许随便站起来。咱们的人数肯定超载,不能被警察看出来。站在外围的同学,不许随便向外探头、伸手,勉得会车时有危险。”</p><p class="ql-block"> 其实,第二天,当拉着我们几十人的大拖拉机风风光光地经过县城中心的红路灯十字路口时,记不清因何还是被警察看出了破绽。只是他发现得为时已晚,眼巴巴地看着我们从他的眼前驶过,越来越远。我的记忆里,那个越来越小的警察还用食指好无奈地指了指得意的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才意识到,上个世纪70年代,老师们组织几十个小学生从100多里外的一个小乡村出发,进城逛一趟北京天安门,还照了一大合影,这是多么不容易,简直就是了不起。而亢老师是这个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我从心里向亚鑫大哥,向组织我们的老师们致敬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第一次看到钢琴</p><p class="ql-block"> 这天在天津,我是第一次开始管亚鑫叫大哥,因为50年前都是称呼他老师。在去婚礼现场的大巴上,我们兄妹俩仍就滔滔不绝。</p><p class="ql-block"> “大哥,我还记得,那天从天安门回来时,您带我在半路的顺义县城下车,直接报到参加为期3天的师生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我对这次会议似乎也有一点印象。”</p><p class="ql-block"> “大哥,这样的会议,貌似后来还有一次。不过那一次,您是把我放在自行车的横梁上,然后您从后边跨上车。您先把我送到杨镇,与在那里的其他学校的师生代表会合,再奔赴县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次,刚到县城招待所,我就被悠扬的钢琴声吸引。我们几个小姐妹寻着琴声走过去,透过一个玻璃窗,看见一个女老师优雅地坐在钢琴前弹奏,一个容貌清秀的姐姐开始练唱《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那是我有生第一次看到钢琴,觉得它的声音好听极了。弹奏的老师和唱歌的姐姐从头到脚都洋溢着都市人的洋气与美丽。会议的内容已经基本模糊,只记得一个比我还要小几岁的幼儿园小妹妹走到舞台中央,一时记不起该唱什么,又走了回去。小妹妹再走回来时,深情地唱起了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插曲。她唱得太棒了,雷鸣般的掌声好几次将她的歌声淹没。会议结束该回家了,我第一次学着电影中解放军叔叔背着背包行军的样子打理了行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第一次看到撑杆跳高</p><p class="ql-block"> 我的追忆已经决堤:“大哥,我还记着您曾在咱村小学的校园里拿着一根普通的木棍练习跳高。当时那个小小的我觉得好奇怪:跳高咋不好好跳,拿个大棍子多不方便。直到我考学出来,从电视节目中得知,您手持木棍那一跳,是我今生看到的第一个撑杆跳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亚鑫大哥笑了:“咱们那时的条件实在有限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您是第一个在体育课上教我们跳远的老师。后来,我上初中一年级时曾得过全年级跳远第一名。看来是您教得好啊!”</p><p class="ql-block"> “真不错啊!”大哥为我得意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学四年级的我照于1973年秋。</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二八自行车骑在乡间</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更早些时候,我三年级吧,大哥带我去几里外的杨镇参加乒乓球比赛。那是大哥第一次用自行车带着我。他把我放在车横梁上,我当时的个头刚过他们的腰吧。那时,我的脑海里飞速闪现着50多年前的村庄、老家、小学校。乡间,一个不满20岁的大哥哥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妹妹,骑着一辆二八凤凰自行车,时而在田间绿意满满的小道颠簸,时而在宽宽的板油公路飞驰,还有蓝天、白云、大树、庄稼、田野、和风。那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啊!而此刻,我清晰意识到,这样的师生之交、兄妹之谊,这样的成长之记忆是多么的珍稀和宝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6、村里的笔杆子</p><p class="ql-block"> “大哥,问您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我们小时候,村里、学校经常有些演出。唯有我们班荣花、金兰她俩那段朗朗上口的对口词轰动一时,每场必演:</p><p class="ql-block">今日齐家务,</p><p class="ql-block">处处大变样。</p><p class="ql-block">解放前,</p><p class="ql-block">地瘦土簿真稀粮,</p><p class="ql-block">漏房断墙满村庄。</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想知道它的作者是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妹,你今天可是问对人啦。”亚鑫大哥笑了:“那个时候,不单是咱们学校,村子里的很多稿件,都是出自我的手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啊,大哥啊,我一直以为自己没有偶像,今天才知道,原来您就是我的偶像啊!”兄妹二人都笑出了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大哥曾教我读一篇发言稿:既畏敌如虎,又横江自视。我当时就是不解其意,怎么都不清楚该在哪里停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才得知,亚鑫大哥当时是村里的通讯报道组长,村里的新闻报道都由他负责。在亚臣二哥我们上小学时,亚鑫大哥又到村小学校兼任民办教师。几年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煤炭行业工作。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亚鑫大哥在单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50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而今,大哥亚鑫已从昔日的翩翩少年破六奔七,而我也从那个黄毛小丫跨入退休大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伴我童年的老师们……</p><p class="ql-block"> 晚上,我回到家中,兴奋未减。打开陈年的旧箱,翻出了1973年我们在天安门照的那张大合影。站在后排中间的六位老师自左到右分别是张淑清、苏春玲、刘莲秀、李慧玲、刘占生、亢亚鑫。当时教我们算术、语文的是张天目老师,张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因家中有事没能参加活动。我一到三年级的算术、语文是苏春玲教的。她性情温和,讲话慢条斯理,字迹秀丽工整。苏老师在调离村小学回京城之前,曾经想要一张我的照片。只可惜,苏老师这个小小的愿望因我的年幼无知没能实现。亚鑫大哥说,苏老师应该有82岁了,不知苏老师现在一切可好?但愿苏春玲老师能够看到我们在天安门广场这张大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深了,躺在床上,我懵懵懂懂地又想起儿时的一个盛夏,张天目老师用敌敌畏药水帮班上一个小女生消杀头发里的虱子。李慧玲老师利用课间休息,用扑克牌给我们变小魔术。天气过于炎热,校负责人占生老师带领老师们组织我们到村南口的小南坑玩水解暑。我那时根本不会游泳,水面上漂浮的水葫芦花是天然的救生圈,抱着水葫芦花,两条腿不停地打水,可以在水中自由漂移。又依稀记起老师们组织我们去县城看电影《买花姑娘》、为烈士扫墓、植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衷感谢我儿时所有的老师们。感谢您们让我们的童年如此温馨、美丽。祝愿所有的老师们、小伙伴们,祝愿亚鑫大哥、大嫂健康、长寿、安乐!愿我们的心永远年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07.25</p> <p class="ql-block"> 2021秋,我们在侄女的婚礼现场。</p><p class="ql-block">右起,依次是二姐、大姐、亚鑫大哥、亚臣二哥、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特别感谢亚鑫大哥。感谢苏春玲老师、张天目老师、刘占生老师、李慧玲老师,感谢我儿时所有的老师们。祝愿您们健康、长寿、安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此文被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发表在第147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