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弹幕火海,勇闯封锁线——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三阶段北返之二

清琅(原:清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清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在抗美援朝前线,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军政治部秘书、政教助理员。家藏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5月24日晚10点多,第五次战役第三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野战医院六分院的女兵小分队,奉命完成了设在加里山医院异常艰巨的最后撤离任务后,已与上级要求撤离的时间推迟了7个多小时,刚撤离不远,敌人的坦克装甲车队就到了加里山脚下,情势十分危机。小分队在母亲的带领下,趁天黑掩护,翻山越岭,终于甩掉了到达加里山下的美军坦克装甲车队,胜利脱险,可谓万幸!在山洞里吃了干粮,经过25日白天休整,体能得以恢复。到25日黄昏4点多,天色渐暗下来之后,她们抓紧时间继续北返赶路。作为小分队的指挥员,她心系战友安全,时刻告诫自己绝不能辜负罗玉琪(老红军)院长和教导员的信任,无论千难万险,一定要完成把小分队安全带回的艰巨重任,她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应发挥的表率作用。因此,无论前路漫漫、多么艰险,她始终率领小分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前线,第12军一支急行军的女兵队伍。家藏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朝鲜前线的五位志愿军女兵,前排左一坐姿是母亲。家藏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山之后,小分队沿寺洞、勿老里的路线,以急行军的速度快速北返,沿路不时可见北返的兄弟部队。前面,昭阳江挡住了去路,敌人密集的炮弹落在江中,随处可见震耳欲聋的爆炸掀起冲天的巨浪。待敌人一轮炮火减弱,下一轮轰击还未开始短暂的间歇期,她们毫不犹豫跳入江中,直接淌水过江,刚接近江中央,敌人又一轮炮火再起,眼睁睁看着一些战友倒在了江中,再未起身,鲜血染红了江面。在湍急的江水里,猛烈的炮火中,根本无法施救……。到达了昭阳江北岸的内坪里,她们马不停蹄继续疾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勇敢的志愿军医务女兵,趟水渡江。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勇的志愿军医务兵在战场上隐蔽前进。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分队来到了江北公路,只见公路上人山人海,公路中间是汽车、炮车、马车,两边是步兵,也分不清是哪个部队的。她们只有一个紧跟一个,在后撤的部队中穿行(后来才知道,这些部队,既有第12军主力,也有第九兵团友邻部队。)从江中水路到去华川的一条公路上,千军万马,人员密集。一路上不时遭到敌机的疯狂轰炸、扫射和猛烈的炮火轰击,到处都是炸弹炮弹爆炸后留下的弹坑、以及残损、烧焦的尸体,许多战友英勇地牺牲在了北撤的路途中。敌炮火封锁最密集的是沿华川湖由南到北的一条十几公里的必经公路。这里地势险要,通道狭窄,左边是悬崖峭壁,右边是深不可测的华阳湖水。部队由此撤离,无处隐蔽,完全暴露在公路上。小分队来到此地时,只听见炮声隆隆、面前是一片火海,在茫茫的夜色中,显得惊心动魄、格外耀眼。六分院的老管理员跟母亲商量后对大家说:“前面炮火密集,集中行动目标太大,只能分散行动,大家两三个人一组分散猫腰跑步前进,快速穿过封锁线。”母亲说:“注意隐蔽,防范敌炮袭击,过完这段封锁线后,在前面集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战场美军炮群向志愿军疯狂轰击。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战士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冲锋。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立即把小分队分成了多个小组分头行动,她和文工团的两位战友为一组行动,一位是姓李(简称小李)的文工团员、另一位是姓王(简称小王,一位16岁的圆脸女孩)的文工团员一起穿越封锁线,刚出发不多远,一颗炮弹像一股飓风“哧”的一声落在她们附近,她们三人迅速一齐卧倒,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母亲和小李爬起来准备继续前进,但小王却站不起来了。母亲和小李赶紧跑过去急切地询问:“小王,伤到哪了?”小王说:“我腿软,走不动了。”母亲和小李不由分说一边一个架起她的胳膊在炮声隆隆、弹片横飞、硝烟滚滚、烈火熊熊中尽量压低身体、猫着腰拖着小王向前飞奔。小王渐渐恢复了常态,鼓起勇气,迈开双腿和她俩一齐奔跑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封锁线上志愿军战士在弹幕火海中穿行。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战士在烽火硝烟中穿越封锁线。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她们即将到达华川湖时,由于一路长途奔跑心跳加剧,穿越封锁线紧张的情绪还未来得及得到缓解,横在面前的依然是敌人铺天盖地、触目惊心的又一道火力密集的封锁区。当时,敌机的轰炸、敌人炮火的轰击密度非常大,被称作“弹幕火海”。过封锁线如同闯“鬼门关”,别无他途、没有退路、必须穿行。面对又一道封锁线,她们的心再一次提到了嗓子眼,她们谁都没有吱声,互相交换了一下坚定的眼神,每个人布满烟尘的脸上显露的依然是坚毅的神色。趁敌人炮火力度减弱短暂的间隔时机,母亲把手向前一挥,带头毫不犹豫、义无反顾地带领两位战友猫着腰再次冲进了烽火硝烟、熊熊火海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敌机投弹狂轰滥炸。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敌机狂轰滥炸爆炸形成的“弹幕火海”。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多少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在与敌人浴血拼杀的战场上、在敌人狂轰滥炸的运输线上、在穿越炮火密布的敌人封锁线上……,为了胜利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英勇地倒下了,但更多的志愿军战士依然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赴后继继续顽强战斗、奋勇向前。正是由于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保家卫国、捍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中所彰显的不怕牺牲、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才让我们真切地看见,在极端恶劣的战场环境中无数志愿军战士身上所展现出的无所畏惧、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铮铮铁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战场上,美军机向志愿军疯狂扫射。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战士不惧生死,顶着敌人的狂轰滥炸穿越封锁线。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隆隆的爆炸此起彼伏,爆炸的弹片和掀起的砂石泥土四处横飞,滚滚的硝烟到处蔓延,成片的火焰映红了整个天际。为了躲避炮火,她们不时在连片“地毯式”剧烈爆炸和炸弹闪爆的烈焰中卧倒、又从被掩埋的沙石泥土里跃起,快速前进。当她们真正深入“弹幕火海”之中,身临其境时,心里反而平静多了。由于在部队经过军训,加上多次穿越道道封锁线,也积累了不少战斗经验,她们能按炮弹发出的不同声音,准确判断出是近弹、还是远弹,对躲避敌人炮火的判断力特别清楚:那种带着清亮的哨音:“呜~~”呼啸而来的炮弹,已从头上飞过,一定在远处爆炸,不用理它,不必停步;那炮弹的出口声和落地声有相当距离的“轰——哐”声的也打不着自己,不用理它,继续前进;只有那种像一阵风一样“哧~~”的一声在头上耳边响起的炮弹必然落在自己附近,必须赶紧卧倒,待爆炸过后再迅速前进,而且敌炮每一波次的轰炸之间都有短暂的间歇,此时前进也比较安全。她们一边奔跑一边及时卧倒躲避密集的炮火、横飞的弹片,不时被爆炸掀起的砂石泥土掩埋、被剧烈爆炸的气浪震翻,她们从被掩埋的砂石泥土中爬出来,浑身沾满沙石泥土也顾不上抖掉就继续前进,在敌人机炮轮番投掷发射密集的炸弹、炮弹、燃烧弹、凝固汽油弹等构筑的“弹幕火海”的封锁线上,她们的身影时隐时现,不时被烽火硝烟所吞噬。在密巨的爆炸、冲天的烈焰映衬下,她们的身影虽然显得是那样的羸弱渺小,却又是那样的坚定果敢、顽强不屈。在封锁线上的爆炸、烟熏、火燎、沙石、泥土、尘埃中摸爬滚打,她们一个个早已蓬头垢面、灰头土脸、熏黑了面庞、烧焦了头发、眉毛、军装、军帽、装备都不同程度的破损,虽已衣衫褴褛,但目光坚定、意志坚强,千难万险也无法阻挡她们勇往直前的步伐。实在太疲劳了,干脆就跑一段、走一段,利用地形地貌和积累的战斗经验采取隐蔽前行,精神高度集中,时刻警惕防范敌机敌炮狂轰滥炸的时机和方位,一直没有停下北返前进的脚步。母亲心里想着:“为了保卫祖国和平、保卫人民安宁,作为一名革命军人、光荣的志愿军战士,能为祖国和人民而战无上光荣!”一个念头更加坚定:“今天我们浴血奋战,就是为了让祖国和人民远离战争,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就是为了我们的后代不再打仗,就是为了祖国和人民免遭战火的摧残!撤出去就是胜利,牺牲了也是光荣的!”在为国而生、为国而死的崇高信念鼓舞下,虽然身处烽火硝烟的战场之中,但心里却感到无比充实、无比豪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场上,志愿军战士被炸弹爆炸气浪掀翻。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战士在烽火硝烟中,卧倒躲避敌人机炮狂轰滥炸、横飞的弹片碎石。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们相互扶助、互相鼓励,终于在27日上午胜利冲过了华川湖公路封锁线,居然无一伤亡,也真是奇迹!她们这支小分队又陆续汇合到一起,看着身后满是烽火硝烟的封锁线,她们以相互拥抱和洋溢着胜利笑容的“花脸”相互鼓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5月27日上午,小分队行进到场巨里。这时,为掩护第12军军直机关和军主力部队撤离的第35师奉命以第103团于场巨里南北诸高地布防阻击敌人。第103团团王西军看见她们这支此时才从前线撤离到此的女兵小分队,十分惊讶地问道:“你们怎么才撤出来?实在太危险了!”母亲敬礼回答说:“报告团长,重伤员太多,撤离伤员给耽误了。”“把伤员全部撤离后,处理完医院善后事宜,我们才撤离,所以撤出来晚了。”王团长还礼说:“同志们辛苦了!你们可真是虎口脱险呀!”并立刻命令她们说:“这里也不安全,敌人很快就过来了,不能久留,你们赶快撤吧。”母亲敬军礼坚定的答道:“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朝鲜前线敌机俯冲轰炸。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相互掩护,躲避敌人轰炸。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来不及休整,母亲把大家重新集合起来,走到每一个人面前,拍拍每个人的肩膀,整理一下每个人破损不堪的军帽、军装。作为部队的政治工作者(军政治部政教助理员),她深知越是在艰难的时候、危险的时候、关键的时候,越要发挥好政治工作的鼓动激励作用。然后说:“同志们,虽然我们闯过了敌人的道道封锁,经历了战火烽烟的艰辛,都很疲惫,但前面的路依然艰险,现在还不是最终的胜利,不能停止前进。今天我们在朝鲜前线打仗、流血流汗、吃苦受累,就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人民、保卫我们的亲人免遭战火的侵害,这是我们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崇高使命和光荣任务!为了保家卫国,我们多少英勇的战友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想想这些,眼前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希望大家鼓足勇气、抖擞精神、继续前进,不许掉队。现在大家整理一下各自的装备,准备出发。”</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1年5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第12军第34师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强渡昭阳江,向加里山穿插挺进。</p> <p class="ql-block">↑志愿军北返途中。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她们集合完队伍,母亲和老管理员检查了人数和每个人的装备,母亲对注意事项给大家作了必要的交代后,带领小分队融入了北返的各个部队汇成的人流,继续急行军,来到北汉江大桥,远远就看见敌机正在大桥上方对大桥进行密集轰炸和疯狂扫射,等敌机刚一飞走,下一批次敌机机群还未到来短暂的间隙,必须快速冲过桥去,小分队迅速来到桥头。只见桥头上、道路边到处是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战友的遗体和残肢断臂,献血染红了大地。在不宽的桥面上,横着一辆被炸毁的卡车,司机和车上的战友无一幸免已全部在敌机的袭击中牺牲了。车辆把桥面挡得严严实实,根本无法将车挪开。后撤的队伍不断涌来,为了坚决执行命令,保证完成北返任务,母亲她们军令在身,一刻也不能逗留,敌人的轰炸机群即将临空,也根本没有停留的时间,只有一面在心里向这些战友的遗体告别、致敬,一面在后续撤退部队的簇拥下,只得爬上了报废的卡车越过战友的遗体,跳下车继续快速前进,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与真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医务兵在烈士墓前集体宣誓。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战士在硝烟中快速穿行。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路的长途奔驰,跟随我军北撤的部队刚通过华川市不久,大约在27日下午2点,第103团就与美军先头部队美陆战第1师“特遣队”接上了火,展开激战,阻止了敌人的进程。第12军军直机关和主力部队,均在敌人占领华川之前,跳出了敌人设置的——“口袋阵”,彻底化解了敌人的战略企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行军途中。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志愿军行军途中。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穿越封锁线她们整整跑了三天,除了喝点河水外,什么东西都没吃,体能消耗极大,完全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奋勇前进。当她们摆脱了敌机敌炮的封锁,以及敌人机械化部队的围追堵截,历经千难万险脱险以后,已经饥饿疲劳到了极点,在一座山下略事休息。母亲和老管理员把大家所剩无几的炒面集中到一起,分出一点,平均分发;留一些母亲让老管理员保管,后面的路程用。队员们凉水拌炒面,补充了一下体能,这才有了点劲,然后,小分队继续向北撤的下一个站点金化方向奔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举着战旗前进的志愿军战士。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朝鲜前线的六位志愿军女兵,后排右二是母亲。家藏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分队在向金化方向撤退的途中,各部队北返的人员逐渐回归各自部队的建制。第12军军司政机关的同志也逐渐汇合起来,不时见到历险归来熟悉的战友。大家相拥着、捶打着、端详着、欢呼着:“哎呀,你还活着!”“你还活着!”“我们又相见了”“我们又见面了”……一个多月的离别,恍如隔世,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但兴奋是短暂的,稍事休整,她们又踏上了继续北返的征程,迎接更加严酷的考验……。</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3年10月3日周二完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10月25日周三抗美援朝纪念日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朝鲜前线的四位位志愿军女兵,于第12军政治部驻地,前排右一是母亲。家藏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朝鲜前线,于第12军政治部驻地,前排右二(戴眼镜者)是母亲。家藏老照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