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舒芬,明代南昌进贤人,经学家。他自幼聪慧,七岁能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状元,为官清正,敢言直谏。著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世人称之为忠孝状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舒芬的父亲舒发,年轻时湖广一带做私塾先生,收入不是很多,只是攒个养家糊口的钱。两年期满后,约教书同行一起坐船回江西老家。中途休息时,登岸散步,听到一个妇女哭得很凄凉,舒发就问什么缘故,妇女说:“我丈夫欠了官家十三两银子,用我去抵债,可孩子还小,没有我的哺育必死无疑,所以我悲痛难以控制。” 舒发听到这里,动了恻隐之心,就安慰女子:“你不要担心,我们船上有很多同道,都是江西人,我们每个人出一两,你的事情解决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回来给朋友们讲,希望大家各出一两银子,发发慈悲。结果没有一个人应他,因为赚得都不多。他就把自己两年的积蓄,一共十三两银子,都给了妇女,帮她解决这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离家还挺远,舒发所有身上的财物都给了人家,旁边的朋友就骂他:“活该,谁叫你管闲事?”有可怜他的,叫他一起来吃饭。但人家请他吃饭,他不敢吃饱,因为他知道朋友也不富裕,吃一点不要挨饿就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于到家了,一进家门就喊:“老婆,我已经饿了两天了,赶紧煮饭去。”老婆聂氏说:“米呢?等你拿米回来啊!”他说:“去跟邻居家借。” 聂氏说:“不知道给人家借多少次了,就等你回来还,不好再去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就和聂氏讲,他把十三两捐掉的事情。聂氏一听说:“哎呀,原来如此,相公做了一件大好事,没问题,我有方法也可以让你吃个饱。”她就出去山上挖苦菜根煮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吃饱了,晚上就寝,突然听到窗外传来声音:今宵食苦菜,明岁产状元。他们夫妻同时听到了,这个是很吉祥的感应,两个人披上衣服向天拜谢。第二年生了儿子舒芬,果然中状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夫妻这样互相支持鼓励做善事,叫做:领妻成道,助夫成德。(整理自《了凡四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