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漠今变样 林海松涛滚绿浪

卯木

<p class="ql-block">文稿/摄影:柳建国</p> <p class="ql-block">  十月的毛乌素沙漠植被已经呈现出了秋天的景色,黄色的杨树、柳树叶,红色的枫叶和四季长青的樟子松形成了色彩斑斓的美丽风景。在这风光无限的秋天,我们榆林市退休干部参观学习团在原子洲县委书记李海琦的带领下,于 2023 年 10 月 21 日来到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学习考察,探访全国劳动模范、基地负责人张应龙,聆听张应龙先生的治沙造林事迹,目睹治沙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工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陕北民歌中的这句歌词曾是毛乌素沙漠的真实写照。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黄河“几字湾”核心区,曾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p><p class="ql-block"> 2003 年,张应龙辞去工作,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的毛乌素荒沙地 50 万亩,开始了他 20 年漫长的治沙之路。</p> <p class="ql-block">  从一开始连紫穗槐都种不活的“治沙小白”到如今的“治沙达人”,张应龙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他总结出了治理沙漠的有效方式——“乔灌草三步走”立体治沙模式。</p> <p class="ql-block">  20 年来,当初张应龙承包的 50 万亩荒沙地,林草覆盖度已从 3%提高到了 65%,他开创了一条科研科普、生态造林、生态惠民的循环林业发展道路。张应龙治沙面积更大、方法更科学、效果更突出。依托科技进步,他不断创新治沙模式,从老一辈治沙人单纯的“防沙治沙”模式转变为目前的“治沙用沙”模式,走出了一条可持续治沙的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已经完成了防沙治沙的第一步,正在进入护沙用沙的第二步。张应龙说,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植树造林,重视生态保护。随着榆林整体生态环境的好转,林业红利将更多地服务于乡村振兴。</p> <p class="ql-block">(全国劳动模范张应龙)</p> <p class="ql-block">  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我们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已是连绵葱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张应龙说,20 年前这里还是大片黄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即便盛夏时节也看不到一点点绿色。曾经的黄沙漫漫,现在是林海松涛。在观景台上,极目远望,看不到边的樟子松连片成林,曾经的荒漠已经成为历史,出现在眼前的大地是那样的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没有张应龙的开拓精神和他改造大自然的无畏与劳苦,哪有今天的造福于子孙后代的业绩。</p> <p class="ql-block">  林海松涛,心旷神怡。漫步林间,感受大自然的怀抱。绿树环绕,清风拂面,仿佛置身仙境。与友共享这份宁静,岁月静好,别有一番滋味。在这片绿色海洋,烦恼抛诸脑后,快乐尽在眼前。与自然共舞,与友同行,心情如诗,生活如画。</p> <p class="ql-block">  20 年前,他经过打拼积累了数百万元,在当时这是一笔不小的资金,如果投入房地产回报丰厚,但是他没有做急功近利的事,而是投入到治沙造林的伟大工程中去,他要为子孙后代去造福,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他成功了,赢得了人生的伟大创举,实现了自己人生目标。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这是他应有的荣誉,他的为人实实在在,做出的业绩也是实实在在。</p><p class="ql-block"> 在毛乌素治沙基地,我们参观了基地的科研实验室,实验室里有各种土壤标本、动植物标本,古脊椎动物标本。</p> <p class="ql-block">  张应龙治沙基地有林场、农场、养殖场,科研实验室,他在治沙造林中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养殖场里养治驼鸟、骆驼、雉鸡等。农场的农作物种植面积达7000 亩,在秋季收获的马铃薯一车车的运往外地,这都是劳动的成果,也是秋季的收获。张应龙的人生也到了收获的季节,为了生态环境的好转他无私投入,为了绿化祖国他收获满满。人生也有四季之分,只要我们播下了辛勤的种子,就会收获丰硕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  50 万亩荒沙经过治沙人张应龙 20 年的艰苦奋斗,变成了碧倾千里的绿洲。再过 20 年,这些树木长大成材,既是我们国家的绿色宝库,也是建筑用材的原材料宝库。我们相信在张应龙治沙造林先进模范事迹引领下,会有更多的 50 万亩治沙造林基地出现,也会有更多的治沙英雄出现。</p> <p class="ql-block">(李海琦与张应龙在瞭望塔留影)</p> <p class="ql-block">(土壤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