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世今生

自由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仅有短短19年的历史(1975—1994)。准确地说它应该就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而要了解这所学校从命名到更名的整个成长过程,必须要从上世纪的1966年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船院创建初期唯一的一座教学楼(31号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公元1966年对每个中国人来说绝对算得上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段持续10年之久的大浩劫。在此期间,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一所中外知名的军事院校由辉煌到颠沛流离的厄运。这所院校便是大名鼎鼎的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军工著名的“一号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1965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批准的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工程学院等三所院校改变管理体制的报告",哈军工将从1966年1月1日开始,改为地方体制,归属国防科委直接领导。后来,虽经多方努力,并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军工改制时间被推迟到了1966年4月1日起执行。从这一天开始,由陈赓大将亲手创办的,享誉中外的亚洲第一军事学府不复存在,全体“哈军工”人也依依不舍地摘下领章、帽徽,将校名变更为“哈尔滨工程学院”后,一起踏上了一条前途未卜的艰难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军工改制前刘居英院长在一道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哈军工改制当天,院系主要领导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所谓船漏偏逢连阴雨,哈军工改制后不久,一场全国范围的政治运动再一次席卷而来。1966年8月 , 中共黑龙江省委召开第588 次常委会议 , 会上同意了国防科委关于撤销哈尔滨工程学院代理党委书记兼院长刘居英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从此,学院的各级领导都基本被揪斗,正常的教学秩序被完全打乱,教学工作被迫停止。接着从1968年起,学院又进入了“清理阶级队伍”阶段,一部分教员、干部被打成了清理对象,遭受磨难。其余大部分人则被下放到工厂、农村、部队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工大院鸟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到了1969年3月,随着中苏之间爆发了珍宝岛事件,东北陡然升级成为对苏最前线。为了防止来之不易的国防院校遭到破坏,根据当时"军委办事组"指示,国防科委命令"哈军工"分散南迁。具体南迁方案如下:"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以及院直机关内迁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现国防科技大学)。"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二机部,内迁四川,组建重庆工业大学。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三机部。而海军工程系则要迁往武汉。原军工大院由于属于军产,直接划归黑龙江省军区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军工大院局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说此时的哈军工已被肢解为四块,并且各奔东西,但受本文内容所限,我们只能把关注点聚焦到其中单独出列的海军工程系身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69年12月,国防科委在召集当时的哈尔滨工程学院革命委员会和驻院工宣队负责人去北京开会时,向他们传达了军委办事组的“指示”,即划出的哈军工三系,将重归海军领导。为了能配合海军制定出适合未来学校发展的目标,刚刚独立出来的海军工程系认真总结了自己十七年来的办学经验,向海军上报了两个计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一,独立建院,建一所“小而全”的海军技术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二,合并建院,并入武汉海军工程学院(现海军工程大学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尽管当时大家都对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最终等到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按照上级的批复,新学校将被划归由国务院和海军双重领导的第六机械工业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京西公主坟的海军大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归属被确定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学校选址。虽说当时已在最初拟订的武汉通讯学校旧址外增加了四川阆中,但两地却都因校舍不符合办学需要而搁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1年9月,林毅将军受海军、六机部的委派开始负责新学校的筹建工作。1971年11月2日,经黑龙江省委常委会决定,成立新学院的核心领导小组;11月16日,又确定了院机关各大组、各系和工厂党的核心小组,并在各基层单位建立党支部。任命了各级党政干部。这些人事安排为学院筹建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后,林毅将军又多次视察了原来的军工大院,并果断提出立足哈尔滨,就地办学的建议。为此,他还亲赴北京,向海军有关领导陈述理由。1972年5月,海军就学院的校舍问题向军委和国务院打了报告,并得到叶剑英副主席“总后酌处”的批示。1972年经国务院国发64号文件批准,给予未来的学院军工校舍190630平方米教学和生活用房。这就为未来哈船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虽说林毅将军后来被调往七院工作,但他3年来在哈船院筹建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早已成为了学院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船院筹建时期的主要领导林毅将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除了选址,学校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按照当时的记载,独立出来的海军工程系仅有教职工351人,其中教师222人,干部83人,工人46人。为了能在短时期内补足师资缺口,聪明的船院人想到了三个人才补充渠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一,在原哈军工遗留人员中选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二,从被“降级分配”在黑龙江省各地、市、县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中选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三、在解决两地分居职工团聚的同时,从配偶中选调所需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统计:当时学院从原哈军工数字电子指挥仪和火箭(导弹)专业选调的教师、实验员,从哈军工主动或被动留哈人员中选调的教职工,以及从军工各系64级和65级留校毕业生中选调的人员,共计964人。从黑龙江各地调进的历届理工科大学毕业生245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到1971年底,学院的教职工队伍已经扩展到1356人,而到1975年时,教工队伍更增致1723人,基本上满足了学院的办学需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参与哈船院筹建的部分领导和老同志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5年,六机部正式以文件的形式发来通知:“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经与黑龙江省商议,一致同意你院校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实行黑龙江省和六机部双重领导,以省为主。”并要求学院为发展我国造船工业和建设强大的海军作出新的贡献。以此为标志,学院筹建领导小组已完成了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新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正式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按照六机部对学院培养对象设定的目标,当时船院决定组建6个系:一系——舰船工程系,二系——导弹工程系,三系——船舶动力系,四系——自动控制系,五系——原电子工程系改为水声工程系,六系——电子系(1976年9月改为计算机科学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82年,六机部被撤销,哈船院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1983年,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元帅为学院题写了院名“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聂荣臻元帅为哈船院题写的牌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作为一所新建高等学府,哈船院在筹建初期就格外关注招生问题。为了落实林毅将军提出的“尽早招生,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学院在1972年2月便成立了首届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同年3月,学院派出多个招生组奔赴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和部队,首批共招收学员110名。随着7月1日隆重开学典礼的举行,学院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1976年,船院共招收了三届工农兵学员,在校学生总数达到589人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船院院区一角</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6年10月,中国迎来了决定未来命运的重大转折。也正是从这一时代变革的关键点开始,哈船院驶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1977年10月,国家正式宣布恢复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而船院则从1978年开始就被国务院、教育部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同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更成为了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3年再被国防科工委列为重点办好的十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纵观以哈船院命名的这段历史时期,学院不仅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而且还取得了数量可观的科研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船院诞生地:哈军工31号楼全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伴随着学院的高速发展,原来从哈军工继承来的一栋教学楼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了实现与新教学楼建设的互补,学院开始向国家求援,希望能通过军地间的协调,再要回一部分已移交给黑龙江省军区使用的原哈军工房产。这其中最先完成的是11#楼的低价赎买。此后,学院领导又继续向省军区提出要回21和41号楼的请求,但双方并未就此达成一致。最终经中央协调,由国家出资为船院建造了八一宾馆,并以此与省军区交换回了21和41号楼。至此,哈军工原来的五座教学大楼中有四座回到了哈船院的怀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哈军工11号楼</p> <p class="ql-block">原哈军工21号楼</p> <p class="ql-block">原哈军工41号楼</p> <p class="ql-block">带有哈船院名称的院庆纪念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更名后的学院便成为了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02年学校获准试办研究生院,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国家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的人材培养基地。后来,它还成为了国内唯一一所被中组部、总装备部等五部委联合授予“高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和“航母工程建设突出贡献奖”的高校。如今,哈尔滨工程大学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1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防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获评A+。</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哈尔滨工程大学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于这所由哈军工,哈船院进化而来的大学,其拥有的科研实力也不容小觑。由它设计的中国第一艘水翼试验快艇、中国第一艘小型水动力试验潜艇、中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中国第一艘双工型探测与捞雷深潜器、中国第一座船舶试验水平型循环水槽、中国第一套潜艇载荷称重系统、中国第一个军用智能水下机器人等科研成果均已填补了国家空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让我们祝愿这所带有军工血统,由哈船院发展而来的大学能够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