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运盐河)</b></h5> 运盐河,又叫做“驳盐河”,是淮北盐区境内的水上动脉。它如飘逸的白练,串系着南自灌河口、北到海州湾的各大盐场,连缀着茫茫盐滩上那数百个星星点点的盐圩。曾几何时,在这条河流上,一艘艘盐船劈波斩浪,将如晶似玉的淮盐源源不断地运往坨地,运往销岸,运往四面八方。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1</b></h3> 淮北盐场的运盐河全长大约300公里。其中,总干河是淮北盐区主要水路通道;支干河分布于各个盐场境内,连接着各生产工区和生产小组(盐圩);坨河是总干河进入各个坨地的河段,也是盐船停泊的港湾。 淮北盐区的总干河,一手挽着大海,一手牵着盐坨,由南至北,历经灌西、徐圩、台南、台北4个盐场,总长为67.10公里。 民国时期,总干河曾历经两次改造疏浚。1934年,为保证板浦、中正两个盐场所产原盐集运至猴嘴盐坨,国民政府斥资开挖了猴嘴至板桥烧香河段24公里的运盐河。1936年,又投入19.5万元疏浚了30公里的东盐河。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支干河)</b></h5>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年久失修,堆塌道淤的状况,经国家轻工业部批准,1951年5月,淮北盐务局组织力量开始对盐场的河道进行整修,从猴嘴盐坨的河口起,一直疏浚至徐圩境内的乔三圩,全长达47.95公里。其后,江苏省盐务局又分别于1961年、1987年投入资金对徐圩段、灌西段的总干河进行了疏浚。 1989年,为保证各盐场圩盐能够直接运进连云港碱厂,江苏省盐业公司投资1000余万元对总干河道进行全面改造:新开凿3公里的河道,使运盐河直接与连云港碱厂的原料码头相连;在埒子口新建了一座船闸,并开挖、疏浚了燕尾港坨地至埒子口二湾船闸的河道;同时对原运盐河道进行全面疏浚并拓宽,河道由18米拓展至24米,河深也增加了0.35米。 从燕尾港坨地坐船沿运盐河而行,经二湾船闸横渡埒子口之后便依次进入徐圩、台南两个盐场;再穿越烧香河、云门寺村两个渡槽,便可到达连云港开发区的黄九埝。在这里,左转可达猴嘴盐坨,右转可达连云港碱厂。沿途,盐圩人家、乡村风情、城市景观可以次第收入眼帘。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河艞)</b></h5> 与总干河不同,盐场的支干河与八卦滩、对口滩的建设相伴相生,它不仅是驳运圩盐的主要航道,而且是盐场排淡防涝,将淡水以及其它大宗物资运送到圩下的枢纽,是旧时盐圩人捕鱼摸虾、避暑戏水的去处。 昔日的百里盐滩,总干河与支干河构成纵横交错、状若棋枰的水网。河中行船,艞上过人,俨然一派水乡景象。站在河岸上,时常看到满载淮盐的拖轮船队如长龙般逶迤驶过。那道道急浪,搅得河道里鱼腾虾跳;那声声汽笛,惊得两岸边鸟旋鸢飞。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2</b></h3> 在淮北地区,将所产盐斤由河道运往销岸由来久矣。唐垂拱四年(688),由海州、经涟水、至泗州所开凿的“新漕渠”便是淮盐南运的主要河道。到了民国前期,板浦、中正、临兴三场的盐斤大部分也是由板浦的新关用民船运至淮安的西坝,再经京杭大运河转运至各个销岸。 不过,随着猴嘴盐坨这个淮北地区最大的原盐集散地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建成运营,淮北盐场的盐斤不再通过盐河南运,而是由铁路转运至安徽、河南等地,或集运至港口再改用轮船转运至长江沿岸。从此,盐场境内的运盐河走上原盐驳运舞台的中央,一举成为黄金水道。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盐河畔的盐田)</b></h5> 在其后的多年间,经由运盐河集运原盐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装盐入坨。将圩盐用盐船运至猴嘴盐坨堆存,待筑包装车后再运往销区。二是圩盐直运。用盐船到滩头装盐,然后经运盐河直接运往销地;三是船间对驳。将内河船所装原盐对接过载到外河船上,并由后者运往销岸。 那时,为了保证原盐驳运的协调高效,各个盐场均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原盐集运和运盐河的管理。从运盐河运盐去坨地实行四联单,一联由船工交给圩盐所属盐场的运销部门,以此作为结算盐工的收入;另三联由圩盐所属的生产组长签章后交给船工带到坨地,坨地卸收原盐后转给相关场财务部门作为结算运费及卸盐的付酬凭证。且明确规定:各场原盐运往盐坨时,圩盐装船若数量不足船工可拒绝装运;装船过程中发生的盐斤损耗由该生产小组承担;装船到坨的盐斤在运送途中若发生损耗由承运单位负责;卸收后盐斤若发生折耗则由坨地负责。 一度时期,通往猴嘴盐坨的运盐河舟来船往,十分繁忙。除了台北、台南、徐圩三个盐场的原盐源源不断由运盐河运入猴嘴盐坨之外,青口、灌西两场销往省外的海盐也经运盐河入坨后转由铁路发运。高峰年份,运入猴嘴盐坨的原盐多达百万吨。堆存原盐的坨地一度拥有24个段位、48个大廪基、384个小廪基。上个世纪80年代的鼎峰时期,猴嘴坨地的原盐曾经销往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并且远销日本、韩国和香港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间,从猴嘴盐坨发运出去的盐产品累计达2000多万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坨河)</b></h5> 淮北盐区的运盐河,流金淌银,它不但促成了猴嘴盐坨的空前兴盛,也使坐落于运盐河与铁路专用线交汇处的猴嘴镇被冠上“江苏盐都”的名衔。曾经,这里不但汇聚了台北盐场、云台运销公司、盐业航运公司、盐业研究所、盐业机械厂、江苏盐业学校等多个盐业单位,甚至还驻扎过盐区的区政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3</b></h3> 在淮北盐区,长年穿梭于百里运盐河上,并依赖驳运淮盐为生的那个群体是“航运人”。漫漫岁月中,他们由个体到集体,由自航船到拖驳队,曾经将一船船的原盐经运盐河集运到猴嘴盐坨,运送至连云港碱厂的码头。如果说淮盐是航运人的根,那么运盐河则是航运人的家。 解放伊始,淮北盐区船民大多来自附近4个省的13个县市,一船一户;承担装运原盐的船只也仅有340条自航船,总吨位不足2000吨。这些船只不但既破又小,而且缺篷少桅,全靠人力驱驶。一旦遇到逆风,全家老少都得挎上纤板,一步一个脚印地牵拉着盐船蝺蝺而行。船民们流传有一句俗语:世上三样苦,弄船、打铁、磨豆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盐船)</b></h5> 1950年,为保证淮盐集运和船民生计,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船户们集中起来成立了船公所。1956年,船民们又带船入股成立了猴嘴木船社。到1958年扩大为木船大队时,已有木帆船600多条,最大吨位达24吨,最小也有6吨。这些船只不但航行于台北盐场、台南盐场、徐圩盐场至猴嘴盐坨的运盐河中,青口盐场的河道中也时常看到它们的点点白帆。 1976年,木船大队改制为云台航运公司。此时,航运人已经自行制造了柴油机拖轮,并将木船改造为拖驳船、挂机船。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司员工达1300余人,仅各型柴油机拖轮就有31艘,运盐驳船也大多改为水泥船、钢驳船,总吨位达7400吨,年运输能力达110万吨。除了承担青口、台北、台南、徐圩、灌西5个盐场的原盐集坨外,还负责向连云港碱厂集运原盐。几十年间,悠悠的运盐河,不论是总干河还是支干河,每一河段都曾倒映过盐业航运人启锚、挂篷、撑篙、拉纤、担艞的身影。运进猴盐坨、连云港碱厂的每一船盐,都洒下过航运人的汗水。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船盐)</b></h5> “盐河一线汐潮通,百里乘流向晚风。”昔日的运盐河是淮北盐业的水上动脉,而今,它的每一节遗存仍不失为淮北盐运历史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