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23日上午,适逢重阳节。虽为金秋时令,本该秋高气爽,但空气质量不是太好,似有朦朦胧胧的薄纱蒙在城市上空。早饭后我外出散步,没有去小区北面紧邻的秦皇岛森林体育公园,而是心血来潮,顺着长江道向西面约500米的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开发区校区走去。那里过去叫秦皇岛教育学院,是二十年前我呕心沥血历尽艰辛主持建设的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学校不远,很快就到了。这是学校的南门,门外车水马龙。这条路叫长江道,是秦皇岛东西主干道之一,向西直通秦皇岛一中(搬迁的新校舍,比当时秦皇岛教育学院稍微晚建)。</p> <p class="ql-block">进门是笔直的校内主路,路旁两侧的梧桐树,枝叶已经交叉在一起,遮天蔽日,树干一个人已经抱不过来了。人行道上,学生们三三两两,行者不众。</p><p class="ql-block">望着这些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不禁想起20年前栽种它们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我曾经几次去过南京,特别喜欢南京一些街道上栽种的梧桐树。它们高大、气势足,覆盖率高,更具有一种非凡的魅力,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所以,在规划校园绿化时,决定这条主路两侧栽种梧桐。2004年春,主要建筑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成,道路也开始修筑,可以植树了。但梧桐树的苗木却还没有着落。这时有人告诉我,山海关的苗圃有,我决定带人去看看。一打听,胳膊粗的树苗就要400元一棵,我们计划的100棵就得4万元。想想捉襟见肘的那几个钱,我开始犹豫起来。</p><p class="ql-block">中午,山海关的朋友留我吃饭。谈及购买树苗一事,朋友说:把你的学生叫过来就行了。原来他说的这个学生叫李志东,是我在昌师时的学生,那时是山海关园林局的局长,苗圃就是他们的。学生来了,二话没说:”老师放心,一分钱不要!”结果,我们学校的车拉回来104棵梧桐树苗,为学校节省了4万多元。</p> <p class="ql-block">2018年的李志东,时任山海关区委常委、副区长。为教育学院做过贡献的人,应该在我的文章中有一席之地。</p> <p class="ql-block">走了一段路,我向西侧的小路拐过去,这里是学生生活区,5栋学生宿舍楼和一栋大饭厅(两层)。</p><p class="ql-block">这5栋楼的建设也是历尽波折。教育学院建设伊始,国家已经提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要求,由社会力量兴办后勤设施,然后由学生有偿使用。在我2002年去教育学院任职之前,教育学院的新校建设已经开始,后勤社会化工作由秦皇岛市教育局牵头,确定由鹏远公司和教育学院部分教职工集资分别运作,各两栋。但学生食堂,鹏远公司的设计太小,不够使用;改大,他们的财力又不足以承担。考虑将来的管理,我们决定由学校自己干。第五栋楼,是一年以后学校自己建设的,因为涉及外教住宿,以前的4栋不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涉外要求。这样,包括食堂在内的6栋建筑,由3家出资建设,即:校方、本校部分教职工和鹏远公司。教职工和鹏远的管理收费年限是30年,过后收归学校(即国家)所有。</p><p class="ql-block">后勤社会化是有利可图的。以学生宿舍为例:当时国家规定,一间学生宿舍收费是每年2400元,若住6个学生,每人每年400元;如果住4个学生,每人每年600元,依此类推。如若入住率满额,大约七、八年即可收回投资,以后差不多就没有什么投入了。当然如果学校招生萎缩,就不好说了。这些年,教育学院并入科技师院,学生满满当当,他们稳赚了。</p> <p class="ql-block">资料: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提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又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从此,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p> <p class="ql-block">虽然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食堂门口依然有学生进进出出,我也顺便走了进去。里面的情景让我耳目一新,与我离职之前大不一样了。那时只有第一食堂和第二食堂,现在楼上楼下约有20来家,只有第一食堂的几个字还在。我真像走进了饭店一条街,花样繁多、价钱也不高。再想想我当年上学的时候食堂的模样,天上地下呀!看看墙上贴着的食堂管理的负责人,是当年的小年轻呢。</p> <p class="ql-block">出了食堂,再上主路。路东依然空着,那49亩地,是我们准备建教职工家属楼的,由于国家改变了福利分房的政策,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所以一直未获批准,地皮也空到现在。</p> <p class="ql-block">走到桥上了,桥下是小汤河。这条从校园流过的小河,给学校增添了美景。想想看,中国能有几所学校里有河流淌过?桥和道路的中标单位是抚宁县交通局路桥公司,河堤的修筑是开发区的水利工程,没有花学校的钱。这座桥还是学校功能区划的分界,南面是生活区,北面是教学区。</p> <p class="ql-block">资料:小汤河发源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海阳镇西北苏子峪,东南流经鲤泮庄、大里营,南至孟家营附近汇来自西部烟筒山一带的诸小河,再向东南流至白塔岭与汤河合流注入渤海。</p> <p class="ql-block">走过的这两个人,大概是外教。</p> <p class="ql-block">下课后的学生。师范类院校,男生很少,我看不足20%。</p> <p class="ql-block">艺术学院。我那时叫“艺术楼”,当时是秦皇岛市二建公司承建,是新校第一个完工的单体建筑。艺术楼临河而建,绿荫环抱,风景优雅。</p> <p class="ql-block">艺术楼北侧这片树林,栽的是杨树,是我和许多老师一起栽种的,树苗也是朋友送的。这位朋友就是惠宁,曾经当过抚宁县榆关镇的镇长,时任北戴河海滨林场(野生动物园)场长。惠场长听说我们学校要绿化,白给了约一千棵杨树苗。每棵树苗运来时差不多都有3-4米的高度,锹把粗细。与李志东一样,我的文章也要记上惠场长的功劳,他们都是以实际行动支持教育事业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资料:</p><p class="ql-block">秦皇岛市海滨林场位于举世闻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北戴河旅游风景区内,现有森林面积1000公顷。</p><p class="ql-block">秦皇岛市海滨林场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林场还是一片风起沙扬黄尘弥漫的不毛之地,两万多亩沙丘横亘于大海和农田之间,北戴河区通往市区的唯一公路-----秦海路(现滨海大道)和附近的农田经常被海沙埋没。有一年周恩来总理来北戴河办公,在去市区的路上被风沙困住,经过一番铲沙和人推,车子免强通过。《沙漠追匪记》就在海滨林场内拍摄完成。这片沙漠,不仅影响了市民的出行和生活、生产,也严重影响了北戴河区的环境条件。</p><p class="ql-block">为了改变北戴河区的环境条件,成立了秦皇岛市海滨林场,对这片沙漠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根治。近二百名林业工人开始了艰苦创业,昔日的万亩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莽莽林海。</p><p class="ql-block">1991年,国家林业局批准林场为海滨国家森林公园。1993年国家林业部批准,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项目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立项,1995年野生动物园一期工程如期完工并对外开放。野生动物园内放养着来自国内外的150余种7000余头(只)动物,其中很多是世界珍禽、名兽和我国一、二级保护动物。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鹏、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来园视察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正对主路的,是八层的综合大楼,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由天津大学建筑院设计,秦皇岛市最著名的海港区第三建筑公司(简称海三建)承建。涂料还是20年前的原装,只不过淡了一些,至今没有任何开裂,是德国进口的。</p><p class="ql-block">大楼的建设最是劳心费神,就单说基础吧。学院这一片土地地下基础不够牢实,与我院主楼相隔不远的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会大楼就因为基础问题向后移位几十米。给我们设计基础的是天津大学的凌光容教授,他设计的是“夯扩桩”。夯扩桩是将桩端现浇混凝土通过夯击扩大为大头形的一种桩型。由于增大了桩端截面积并且挤密了地基土,使桩的承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施工设备和方法是在锤击沉管灌注桩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大量工程实践证明:夯扩桩施工具有施工技术可靠匠艺科学、无泥浆污染和工程造价低等优点。</p> <p class="ql-block">对于夯扩桩,我是第一次听说。我们这个地区常见的桩形,是混凝土预制的柱式长桩,巨大的打桩机一声声闷雷般的巨响把它们打入地下,然后再破桩,浇筑地基。夯扩桩是什么?安全可靠吗?为了打破疑惑,我们特地把凌教授请到学校,专门给我们进行讲解。同时也带来了沧州的一位专门实施夯扩桩工程的队长。夯扩桩最适应的就是这种湿地,他们在沧州已经干了多年,经验丰富。凌教授的讲解让我放下心来,决定实施。大楼落成后一年,经过测量,大楼沉降均匀,基础坚实,说明这种桩很适用,且节省了大笔资金。</p> <p class="ql-block">顶着小雪,打桩机在施工(夯扩桩)</p> <p class="ql-block">田径场。当时没有铺设塑胶。</p> <p class="ql-block">绕过主楼,我走到了它的北面。北面是主立面。学院的正门在北面,这条路现在叫“秦皇西大街”,当时叫黄河道 。黄河道向东连接港城大街,现在统称为秦皇大街。它东西贯穿秦皇岛市区,向东直通山海关,向西连接京哈高速秦皇岛出口。</p> <p class="ql-block">学校北大门,隔秦皇西大街与“展园”相对。如今车水马龙的秦皇西大街,当年建校时还没有贯通,人少车马稀,我曾经在这条马路上练过车。</p> <p class="ql-block">主楼四周有学生三三两两地坐在外面看书,几十级高台阶上也有人坐下来学习。我本不想进去,思念之情还是让我拾阶而上,进了门厅。好奇怪呀,偌大的门厅里怎么成了大集一般热闹的场所。密密麻麻都是学生,还有课桌,甚至还摆放着六七张乒乓球台,一个体育老师正在那里教授乒乓球打法。这里成了体育馆了?不懂。</p> <p class="ql-block">惯性让我向东面走去,这是我走熟了的路,我曾经的办公室在那边。先经过阅览室,还在那里,不少学生在里面看书。</p> <p class="ql-block">再向右拐去,就是我曾经的办公室了。门上挂着值班室的牌子。我以为是保卫部门值班的呢,恰好门没关,有一个缝隙。假若这里悬挂着的不是值班室,而是其它,不用说是什么主任处长一类的,就是普普通通的教研室,我也不会近前探望。值班室的牌子告诉我,这里应该是杂屋,该谁值班了,就在里面呆几个钟头,与杂乱的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差不多。于是我凑近前去,隔着门缝看看。这一看不打紧,只见里面坐着一个人,仔细看看,那不是我的学生张永峰吗?于是我敲了敲门。</p> <p class="ql-block">永峰见到我,非常高兴。原来这间屋子,依然是校领导使用的 ,一位副校长兼这个校区的管理委员会主任,这是他值班的地方,永峰是成员。没想到值班室是这样的呀!环顾四周,虽然我离开它已经15年多了,屋子换了主人,但家具未变,摆设的地方也基本未变:写字台、书橱、沙发、床铺,还都是我那时用的,写字台已经磨坏了边角。</p><p class="ql-block">于是,我让永峰给我拍个照片,他让我坐在写字台前,我说那已经不是我应该坐的地方了。沙发是可以坐的,因为那是待客的。无论怎样,我是一个客人还说得过去吧。</p> <p class="ql-block">回来的路上,二十年前建设教育学院新校舍的历程犹如昨天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秦皇岛教育学院原来在秦皇岛文化路上,紧邻市教委,校园面积不大,但位置优越,市委市政府、第一医院都在这条街上。</p> <p class="ql-block">上图 现在的七中,原教育学院校址,中间的教学楼是原教育学院的建筑。</p><p class="ql-block">1998年,市里决定教育学院与广播电视大学合并,教育学院校址让给七中办学。两年后,又决定教育学院与电大分开,另行建设新校。</p> <p class="ql-block">教育学院新校址先是规划在开发区如今的秦皇岛森林体育公园,学院完成了门前小汤河桥的建设和其它一些项目。但此处校址原来的规划是公园绿地,被上级有关部门以违反规划法为由加以制止,向西一公里选择新址,即今日校址,占地380亩,属于海港区邢庄村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由于校址变迁,新址征地资金没有到位,施工方不能进场施工,所以教育学院新校建设事实上陷入了停顿状态。2002年夏天,我履职秦皇岛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领导交给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完成新校建设。</p><p class="ql-block">我当时面临的困难情况是:</p><p class="ql-block">1、学校分三处租房办学</p><p class="ql-block">教育学院已经与电大分开,租校舍办学。教育学院虽然是成人高校,但已经由上级批准,开始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实行普通高等教育。与电大分家后,教育学院租用了三处地方办学。一是原秦皇岛商业学校校址,原商校与秦皇岛财经学校、河北工业管理学校等三所学校组建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二是总装备部在北戴河的一所疗养院;三是电厂的一座建筑和院落。</p><p class="ql-block">2、为筹措资金,只好再迁校舍。</p><p class="ql-block">建设教育学院,当时市政府并没有钱,只能依靠贷款(政府偿还)。但与银行谈下的几百万贷款迟迟兑不了现,因为没有合适的抵押。无奈之下,市政府只好出让原商校校址开发房地产。商校校址不大,30亩左右,开发商答应付款,但前提条件是教育学院必须在半年内腾出。无奈之下,2003年下半年商校校区师生只好再次搬家,搬至新建的新世纪高中暂栖身。可是,此处也不能久留,只有一年时限,2004年秋季开学必须腾出,人家招生也要用。这就是说,2004年新学年开学前,教育学院新校必须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p><p class="ql-block">我就是在这种既无资金又有时间限制的前提下,担负起教育学院新校建设的重担的。</p> <p class="ql-block">我的日记记载,经过多次协调,反复做工作,学校建设终于有了实质进展:2003年3月13日邢庄村干部同意进场,3月17日,开发区建设局批准入场施工,后办手续。</p> <p class="ql-block">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2003年教育学院建设终于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我在工地上。</p> <p class="ql-block">学院工会代表来工地慰问我们:左起:李一(党委办)、王旭民(院长办公室主任)、胡志杰(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学院工会主席)我、王福山(副院长,协助我搞基建) 、杨静霞(校财务科)。</p> <p class="ql-block">教育学院建设工程得到了开发区管委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也得到了邢庄村两委班子和村民的支持与谅解。市委市政府也很重视教育学院的建设,2004年春,时任市长菅瑞亭等十几位领导来学校工地视察。这是菅市长在听取我的汇报。</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福山(副院长)、王子茂(院长)、胡志杰(党委副书记)、我、范怀良(原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时任市政协副主席)、菅市长、黄荣(时任副市长,后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现为全国政协常委)、聂瑞平(市委副书记,后任保定市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左四为秦皇岛市教育局局长蔡运国(后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左起第四人为市教育局副局长杨铁林(后为秦皇岛副市长)、右一为市政府秘书长郁和平。</p> <p class="ql-block">2004年9月,新教育学院的综合主楼、艺术楼、宿舍楼(5栋)大餐厅以及配套的道路、桥梁、供电、供水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只有供热工程处于扫尾阶段。9月中旬,学校如期开学,近5000名学生4年来首次团聚在一起上课 活动,新生进行军训,校园内升腾着一片青春的朝气。随后,校门和围墙工程也陆续开工建设,同时进行校园的绿化美化,一所完整的学院呈现在开发区内。</p> <p class="ql-block">刚刚完工的新建筑,学院设施更加完善。</p> <p class="ql-block">2006年,秦皇岛教育学院并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我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离退休也不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