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8日下午,游完碛口镇李家山村,阳光有些偏斜,决定由此去佳县香炉寺。</p><p class="ql-block">导航指引我们沿着黄河东岸号称黄河1号的公路(山西境内)上,一路向北行进,同时我们也准备好时间不够时沿途找一处小地方休息。</p><p class="ql-block">黄河边初秋傍晚的风很愜意,我们似乎是逆流而上的,公路上基本无车无人踪,偶尔会有一或几户人家孤独地注视着大河,我想以往没路时会是怎样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岸边各类嶙峋怪石不断变幻,心想撬下几块带回去堪比灵壁了,算了谁叫我是守规则的好公民呢。</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暗,车仍行在黄河边的黄河1号公路上,终于看到了个有楼有人烟的地方(回来看地图知道了这地方叫临县克虎寨村)。以为可以歇脚了,结果导航要我们越过黄河!懵了,不是说好河那边是陕西吗?</p><p class="ql-block">原来做公略时一直以为香炉寺在山西的黄河边,结果是在陕西的黄河边,乌龙了。</p><p class="ql-block">带着一脸懵圈,行在对岸的黄河路上,到了手机上预定的一个名字很乡土的华丽酒店(兰花花精品酒店)。站在兰花花的大堂,见路边的山上灯光璀璨,楼宇隐约,像是个山城。问大堂小姑娘,曰佳县县城。</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9日,游白云山。</p><p class="ql-block">这白云山就在下榻酒店“兰花花”的路对面,百度了一下觉得还行,开车上了山,到了停车场,好几人围上来,结果像九华山以前那样,到处是兜售卖香的人。</p> <p class="ql-block">白云观,百度上说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白云山上。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白云观,有殿堂庙宇54座,其他大小建筑45处。保存彩色壁画1300余幅、碑碣172块,匾额40余块,还有石狮、古钟、旗杆、浮雕、彩绘、石刻等众多珍贵文物。白云观,.集道教诸神于一山,融明清建筑艺术为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云观外围看上去都新建的,爬上去后看到一处主位上,有群老建筑在黄河峡谷间矗立。当即过去,俯黄河、眺高峡,凭吊古人、发幽思之情。</p><p class="ql-block">做完这套程序后,下山奔今天主题——香炉寺。</p> <p class="ql-block">9月19日下午,游香炉寺。</p><p class="ql-block">欲去香炉寺,必先登上那座迷你山城佳县。</p><p class="ql-block">佳县县城是建立一个孤山之上的古城,山下黄河奔流,三面悬崖壁立,只有一条路可通外界,令人也能感受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另一番苍茫古意。</p><p class="ql-block">车慢慢地盘上古城区的道路,陡、窄,房子老旧,人车混行,时光倒流,不像在这个时代的时空里。</p><p class="ql-block">车最后停在一家单位的大院里,从院里看下去,是滔滔黄河。</p><p class="ql-block">必须步行去香炉寺,穿过街巷便行在古城墙上了,城墙建在高山临崖处,地势险要,约约能见香炉寺的身姿了。城上的石子路已踩的凹凸不平,磨的铮亮,岁月感迎面而来。</p><p class="ql-block">穿过城洞便下到了香炉寺。</p> <p class="ql-block">佳县香炉寺是黄河边上的一座明万历年间的小庙,坐落在一块巨大的红岩上,古朴简单的寺庙,静静地高高的卧在黄河之上。</p> <p class="ql-block">它比较奇的地方是黄河边大山山体上,有一块由岁月风蚀出的暗红色的突兀岩崖,约三米外还有一同体的石柱耸立,古人就把小庙建在这孤立的岩石柱上,只有通过一个三米长的独木桥才能到达。</p> <p class="ql-block">站在岩柱小庙上,悬于大地之外,下面是滚滚黄河,远处是黄河优美的转弯。</p><p class="ql-block">击一下铜钟,悠长的钟声回荡在峡谷、天际之中,警醒自己的流逝。</p> <p class="ql-block">远眺香炉。</p><p class="ql-block">据说夕照香炉是佳县的八景之一,但我们匆匆一游,是不可能等到夕阳西下的,网上搜了一张夕照,权当借花献佛,以飨众友。</p> <p class="ql-block">放几张网上搜来的以前香炉寺照片。那时没有看出去前后二条现代大桥的视觉污染,黄河对岸地面上也没密密麻麻挤着现代房子。</p><p class="ql-block">游览时我看着香炉寺,脑海里想象着它以前屹立在黄河之上的样子,那是何等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0日,佳县~雁门关。</p><p class="ql-block">告别“兰花花”,以为会立马渡河回山西,导航却指示我们依然沿着黄河西岸(陕西段)前进行。前天黄河在左,今天黄河在右,反正与黄河缠上了。</p><p class="ql-block">黄河边的路很好,有时会有人家与小村庄,不时会有指示牌告知小众景点的信息,如有时间都去看看也不错,不过那叫“黄河沿岸游”了。</p> <p class="ql-block">突然左前方出现一块巨壁,上面有奇怪神秘的符号,立马停车近前观看,石壁下赫然写着满汉天书。完全是偶遇,缘份呐。以前在旅行杂志上见过,完全不知在哪,不期撞见!</p> <p class="ql-block">车停在空荡的黄河路边,拍照、打卡、作姿、留念,把中国大妈大叔那一套演义淋漓尽致,竟引动过往的几辆当地车停下来观看动静,抬头看看这破石壁又开走了,指不定人家心想这伙人病的不轻!</p> <p class="ql-block">临走时发现有块解释牌。</p> <p class="ql-block">黄河边的天台山。</p><p class="ql-block">旅行时总憧憬能有点什么偶遇之类的发生……</p><p class="ql-block">发现远处的山有点怪异,通常山顶是尖的,那上面是平的,并且还像满口牙缺了一颗,近了看上面似乎还架了一桥。</p><p class="ql-block">路边有牌指为天台山,发现有路上去但很陡,我们都是“好奇宝宝”,用车尝试了一下飞机起飞的感觉。上去后发现那平顶竟是一排巨石,巨石上簇拥了一组宏伟的殿堂,这不可能是无名之辈吧?度娘招呼一下。</p> <p class="ql-block">神木天台山。</p><p class="ql-block">有度娘解释,懒懒的动笔。</p><p class="ql-block">天台山在神木城南60 公里的贺家川镇,地处黄河与窟野河的交汇处,雄踞晋陕峡谷的奇山秀石之巅,既是黄河岸边秦晋两省的道教胜地,又是神木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道光《神木县志》有曰:“楼攀香桂,池蓄甘霖。崇峰南秀,窟野西清。黄河点石,紫岭堆去。石狮近卧,金钟远闻。”</p><p class="ql-block">天台山山势奇险,高耸入云,山由北向南弯延前伸,像一柄倚天宝剑突兀插入黄河与窟野河两大河流之中,气势磅礴犹如巨龙入海,形成一山分二水的壮美奇观——东侧是巨浪滚滚的黄河,西侧是深谷挟持的窟野河,奇峻壮丽,分外妖娆。登临山顶,天台胜景一览无余,向东眺望,吕梁山群峰拥翠,黄土丘陵沟壑纵横,滔滔黄河奔流而去;向西俯瞰,窟野河水咆啸蜿蜒冲入黄河,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地貌与黄土丘陵沟壑地貌、黄河滩涂地貌与窟野河河漫滩地貌各显特色。两河沿岸的成片枣林、绿树掩映的秀丽村庄美不胜收。可谓:“一山览秦晋,二水锁烟霞。”既可一览“山随平野尽”的秦晋风光,又可领略“黄河入海流”的磅礴气势。因此,赢得“独峙中流砥二水,两省风光收一台”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天台山前为崇峰寺,后为天台诸神殿。崇峰寺创始于北魏元宏太和年间,天台诸神殿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后经历代增置修葺,渐成宏大规模,是历史悠久享誉塞上的一方宗教圣地。长约2 公里的天台山建筑群,最南端是高耸的山门,有数十米的石洞,洞内有石阶二百余级,洞上有仿明隶石刻“南天门”三个大字。由山门石洞向北建有庙宇九层,由南向北排列,第一层为灵官殿;第二层为鼓乐楼;第三层为诸神寝宫;第四层为北岳庙,文星阁;第五层为倒坐观音阁;第六层为眼光阁;第七层为真武祖师;第八层为无量殿;第九层为圣母庙玉皇阁。天台山山顶有座天台山庙,据史料记载,此庙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以后历朝都进行过修缮和扩建。现尚留有明清时期近百幅壁画和碑刻,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俯瞰黄河与野窟河,黄河敞开着心扉,坦荡向南。野窟河幽奇闭锁,令人想一探究竟。</p><p class="ql-block">还有巨石上的宫殿群,好想访一遍。可远方的雁门关还在招唤我们。所以,独立的黄河游是现实的。</p> <p class="ql-block">天高云淡,望不到南飞雁,看到是层峦疊嶂的黄土高原。</p><p class="ql-block">只能故作深沉,在崖边亭中打卡一张。</p> <p class="ql-block">下天台山继续走黄河之路,只是在不经意间,在一处不像黄河的黄河处,不像桥的桥上过了黄河,怎么黄河还有这般猥琐的过河之处?</p> <p class="ql-block">过了黄河,又入了山西地界,景色换成黄土高原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在太阳偏西的时刻,到达代州。这酒店名不敢认,只认得二个吉字的字,三个吉真不知不敢念。</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1日,游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内的崇山峻岭。欲往雁门关,必定要爬山过岭,在群山中去往。不知古时候的路是怎样的?</p><p class="ql-block">据说雁门关是农耕社会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我想在古代那是一条生死搏弈的分界线吧。</p> <p class="ql-block">在万里长城的关隘上有称”天下第一关”,有称“天下第一雄关”,而雁门关敢称“中华第一关”是因为其历史最为悠久、战争最为频繁、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广。它经历了数千年的风吹雨打,见证了从西周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p><p class="ql-block">“铁打的雁门关,流水的王朝”,在这里周穆王、李牧、蒙恬、刘邦、卫青、霍去病、李广、隋炀帝、薛仁贵、杨家将…你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有数据统计,在雁门关这个地方从古至今发生过一千七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个地方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和战争。</p><p class="ql-block">一将成名万骨枯,你不知这里埋葬了多少将士,你只能放慢脚步去听层迭关山间的怨魂诉说。</p> <p class="ql-block">通内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通外的第一道关隘。</p> <p class="ql-block">通外的最后一道关卡,通内的第一道关卡。</p> <p class="ql-block">关外古道……</p><p class="ql-block">我凝视着关外古道消失在关山重重之间,极度的安静中响起了金戈铁马的嘶吼与撞击,游牧与农耕不就是争夺生存权与资源吗?</p><p class="ql-block">几千年前与今天在本质上何异?科技在进步,文明进了多少?丛林法则改变了吗?</p> <p class="ql-block">这座关隘杀气极重。嘿嘿,不来点霸气的姿态还真镇不住。</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内部。</p> <p class="ql-block">俯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关隘之一。历史上,雁门关主要被用来防备匈奴。</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时期,雁门关是为了防备林胡、楼烦的入侵而建立的(楼烦人善骑射)。</p><p class="ql-block">秦朝时,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把匈奴赶到了阴山以北,并修筑了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从春秋战国到唐代,雁门关一直是北部塞外游牧民族侵袭的关口,历史上在此上演了许多抵御外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p> <p class="ql-block">网上视频上截下来的,清楚表明了古代雁门关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远眺广武长城。</p><p class="ql-block">我们因种种原因未去,只在路上远远看了一眼这原汁原味的野长城。</p> <p class="ql-block">网上的广武明长城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八达岭、山海关等地的长城虽然雄伟壮丽,但已不是原状。只有广武明长城未经过人工修复,却保持了历史原貌,所以,北京曾把这段长城作为修复京郊长城的依据。</p> <p class="ql-block">代州边靖楼。</p><p class="ql-block">代县的边靖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楼宏伟壮丽,气象非凡,结构坚实,楼上有高悬的“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的匾额。楼下的台基中有南北通向的石券楼洞,可供通行。代县边靖楼是一座具有规整精巧、雄浑壮观的建筑,也是代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代县历史悠久,是古代中国北境著名的边塞重地和军事重镇。代州古城,被梁思成赞誉为“计划得极好的城市”。县城中央的边靖楼,坐北朝南,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仍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据目前资料显示,边靖楼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大的木质鼓楼,比山海关靖边楼高15米,比嘉峪关城楼高17米,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p><p class="ql-block">边靖楼因祈愿边塞安靖而得名,也叫“谯楼”“鼓楼”,是为了便于当时指挥作战、击鼓联络关内,同时瞭望敌情的综合性军事设施。整座楼的布局严格遵照礼制,一层用于排兵布阵,二层作为会议室,三层则为指挥作战、瞭望敌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不仅气势恢宏,而且独具特色,楼上还悬挂着两块木质巨匾“威镇三关”和“声闻四达”,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匾,它们分别由杨弘志和汤豫诚在雍正十一年立。两块巨匾不仅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在亚洲也是非常罕见的。</p><p class="ql-block">传说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大匾挂于楼上后,“威镇三关”中的“威”字缺了一点。后来,傅山先生神游代州时,合手用大扫帚蘸墨,然后将扫帚扔上大匾,补了“威”字的一点。虽然这个故事无从考证,但是现在观察牌匾可以发现,“威”字那一点,正好在字的右上角稍偏一些,给后人留下了谜团和无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边靖楼要“威震”的就是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也就是山西内长城的三关。其中,雁门关地处要冲,历来是长城内外兵家必争之地。边靖楼作为一座军事建筑,与雁门关构成了纵深的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站在楼上,你可以清楚看到由北向南分布的烽火台,接收雁门关传递的各种信号。而且其地处古城中心,可与昔日东西南北四座城楼和四个角楼完美呼应,从而发布统一指挥号令。这也正是州治所在地的鼓楼规模远远超过京师鼓楼规模的重要原因。</p> <p class="ql-block">代州古街。</p><p class="ql-block">观毕代州边靖楼,便已傍晚,便在古街上寻合适饭店用餐,顺便逛逛街,街上还挺热闹。</p><p class="ql-block">一条长廊上有许多老人带着孩子聚在一起聊天。我想不要心太大,坐井照样说天阔。</p><p class="ql-block">生于斯长于斯安于斯,未必不是一种福份。</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2日,代州~南禅寺~佛光寺——→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走近南禅寺。</p><p class="ql-block">去南禅寺,必须拐到乡道里面,路很窄,你会以为里边是某个小村庄,很难想象里面是中国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宁静低调的南禅寺,坐在偏僻的一隅,远离喧嚣,没有香火的纷扰与世俗的求拜,只等待着知己的相会。</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距今1200多年。是唐代建筑的代表作,内供的唐彩塑,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唐代雕塑的艺术珍品。南禅寺也是世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内唐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南禅寺很小,简洁、庄严、宁静,不带一丝烟火气,它静静地越过了千年,与有缘之人来相见。我愿在它的阶前坐禅,感受它散发的气息一丝丝地渗进你的精神之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瞻仰完南禅寺,下一个目的地是佛光寺。</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p><p class="ql-block">佛光寺。佛光寺被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其实佛光寺目前并不是已被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建筑,最早唐代建筑遗存是南禅寺,第二早的是芮城县广仁王庙,佛光寺按建筑年代来说,只排第三,但是当时南禅寺和广仁王庙尚未被发现,但佛光寺的建筑足以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所以被称“中国第一国宝”。</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大殿被隐在苍松翠柏之间,完全不见一般佛殿金碧辉煌之世俗气。</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掇英。</p> <p class="ql-block">林徽因就是在佛光寺大殿樑上找到唐代的文字佐证的。这是她在樑上发现唐代留存的佐证时拍的纪念照。</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唐、明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特性,决定了保存下来极为不易,中国现存仅有三座唐代建筑,均分布在山西省境内。</p><p class="ql-block">(1)南禅寺大殿南禅寺位于山西五台县境内,始建年代不详,大殿复建年代为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2)广仁王庙正殿广仁王庙位于山西芮城县,古魏城城垣遗址内,为一处四合院形的道观,正殿建于唐大和五年(831年),广仁王庙正殿建筑结构简练,古朴雄浑,虽清朝时两次修缮,但仍保持了完整的唐代风貌。</p><p class="ql-block">(3)佛光寺大殿佛光寺也位于山西五台县境内,建于晚唐时期——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大殿单檐庑殿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柱式粗壮,斗拱硕大,形制简洁,竖向木楞窗,无过多装饰,典型盛唐风格。佛光寺大殿比南禅寺大殿,晚建造七十五年,但规模和维持程度,胜于南禅寺大殿,被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中国第一国宝”。</p><p class="ql-block">这次旅行中,因广仁王庙尚在修缮,故未能见到,实属遗憾。</p><p class="ql-block">以前被断定为三座半唐代木构建筑的那座在平顺县的天台庵,如今被断为五代的,所以中国只剩三座唐木构建筑了。</p> <p class="ql-block">9月20日傍晚,从五台西门进入五台山。</p><p class="ql-block">这是在西门进来后看到的五台山中心的样子,拍照时看见一只狐狸钻出来乞食,先前还以为是狗,细看是狐狸,居然也会摇尾巴,进化成狗啦?想到网上盛传的那只西藏网红狼,被路过的车友喂的膘肥体壮,也是会摇尾翻肚皮,思路改变命运呀!</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意识到是狐狸时,第一时间是举手机,那狐狸一看不是吃的,转身钻进路边草丛不见了。看样子和那只网红狼还是有差距的。</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入坑。</p><p class="ql-block">由于完全不知情况,从北门入又南门出来,因为导航说大部分车辆都停南门。</p><p class="ql-block">等我们到达南门停车场,大量的车停着,并在排队,说晚6点半放行,进山到中心台怀镇还有十几近二十公里的路。天色渐晚便在南门附近找了家比较理想的酒店,店家告知晚上放行后先将车放在南门内,第二天进后拿车进山。次日上午便开车上路,但离中心区域还很远时,统统将自驾车赶进某处停车场再换驳景区大巴进去。大巴再换小巴,小巴换公交,总算到达五台山中心台怀镇,把乘车整的像俄罗斯套娃一样。</p><p class="ql-block">这时心态已乱,完全摸不到北,兴趣索然。就胡乱乘到原先公略中作的几个景点,登爬了菩萨顶遥望了黛螺顶,及附近的几个庙宇便匆匆回到中心台怀镇,用餐,回赶。原计划待三天,住了二晚便走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因南门限时,不得不绕了整个五台山一圈。</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游览平面图。</p><p class="ql-block">事后才明白,应该从人少的西门进山,没有汽车进山时间限制,直接可开车至中心台怀镇,找好下榻处当天或次日开始参观。</p><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从北门出,去北岳恒山,路途顺又近。</p><p class="ql-block">可是第一次来的人哪会知道?知道了谁又会再来(信徒另当别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旅游地还是修行地?</p> <p class="ql-block">供佛何义何在?</p><p class="ql-block">纪念和怀念佛陀。</p><p class="ql-block">想到成为像佛一样的人。</p><p class="ql-block">增长福报灭除内心贪婪与执着。</p><p class="ql-block">恭敬佛陀表达敬意和虔诚。</p><p class="ql-block">脑补一下……</p> <p class="ql-block">虔诚的苦行僧。</p><p class="ql-block">一步一叩首,不必吧?</p><p class="ql-block">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p><p class="ql-block">指月之手是看月亮的,不是看手指的。</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的大金牙。</p><p class="ql-block">看到如此金碧辉煌的金小庙,眼睛一亮。心想摸一摸会不会成发财的小手?一脚踏进去,眼睛又直了,里面是玉块铺地!</p><p class="ql-block">一个如此奢华的庙,供了一个觉悟的人,所以那人预言如今是末法时代。</p> <p class="ql-block">遥望黛螺顶。</p> <p class="ql-block">空也许只是相对的,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或为“空”。</p><p class="ql-block">我因缘而起,缘起~缘灭,亦如生命意识的旅途。心生幻象,认其空有,生其意义何在?六根清净,要体何用?体验幻象便是缘起之意义,知其如露亦如电就够了。</p><p class="ql-block">也许世界乃至宇宙不是我们所说空的,而是混沌。在和合相遇碰撞中,不合则空,合则缘起。</p><p class="ql-block">佛佗诞于今日大概率也会开宝马用手机吧,毕尽当年也是住进了祗园精舍的。</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24日,从五台山~恒山。</p><p class="ql-block">五台去恒山走高速远,那就走公路。走了这条公路,才知其路况差并且危险。开始时伴水而行,有段路高低起伏、布满炮弹坑,边上时有塌方落石堆,后来又有被水冲坏路基的段落,有点后悔,不过景色颇佳。</p> <p class="ql-block">这公路,搓板、落石、炮弹坑、水淘路基,干脆再上个交叉轴路面得了。</p> <p class="ql-block">二边山水,云遮雾掩,缭绕曲折。</p><p class="ql-block">玩了把心跳,但风景还是挺养眼的。</p> <p class="ql-block">山石秀奇,流水潺潺,偶遇几家农舍点缀其间,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碰到些险段,也是值了。</p> <p class="ql-block">穿出仙景,是高原所在。小憩一下,喂点饲料。</p> <p class="ql-block">想到人生在世诸多艰辛,要对自己好一点。</p><p class="ql-block">说明一下,那保温壶里是水果羹,配上梳打饼干、酱蛋、牛肉干,便是美味佳肴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北岳恒山了。</p><p class="ql-block">现在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玄武山被改名,确定为“五岳”之北,北岳恒山。</p><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恒山(玄武山)就建有寺庙。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改称的北岳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有恒山十八景之称。可惜后来遭到多次破坏。</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p> <p class="ql-block">北岳庙。</p><p class="ql-block">北岳庙,为恒宗殿。恒宗殿又称贞元殿、元灵殿,俗称朝殿。它构筑于天峰岭南坡半山腰上,北倚绝壁,面临山谷,依坡而起,雄伟壮观。建于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501~1502年),是恒山庙中最为宏伟的一座。它位于恒山主峰大峰岭南面的石壁之下,恒宗殿门前有103级石阶通往前下方到达北岳庙门即崇灵门,崇灵门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朱门铜钉,绿瓦红墙,门东有青龙殿,西有白虎殿两相拱卫。</p><p class="ql-block">北岳恒山(玄武山)的北岳庙从清代起就成了皇家祭祀北岳的场所了。</p> <p class="ql-block">恒山宫阁楼台。</p> <p class="ql-block">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五岳之中,古北岳恒山,从春秋战国到明代中期一直在河北境内,即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大茂山。明末清初时才被改定为山西浑源天峰岭(玄武山)。</p><p class="ql-block">秦代至明代,北岳恒山(今大茂山)一直在曲阳(后来行政区划有所变更,现属唐县),直到如今曲阳县还保留有北岳庙,历朝也都在此祭祀北岳。直到明朝后期才把北岳恒山“易地安置”到山西浑源,清代才开始在山西的恒山祭祀北岳。</p><p class="ql-block">所以,大茂山是古北岳恒山。史书明确记载,恒山在曲阳县西北,主峰大茂山。建于曲阳县的那座北岳庙,是历代帝王遥祭北岳恒山即大茂山的岳庙。历史上大茂山曾建有许多庙宇,现山顶仍存有奶奶庙及其它遗迹。</p><p class="ql-block">这故事也是后来知道的。原来张冠李戴,随便篡改地名的,古已有之。</p><p class="ql-block">想起被改名的“徽州”府,有点怅然,那么美的名字,改成带“黄山”。也许下正应了汤显祖的前二句,“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当时的领导可能金银气太重了吧?</p><p class="ql-block">传世的还是后二句,</p><p class="ql-block">“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p><p class="ql-block">不官汤氏本意如何,那“徽州”二字已美出了天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望出去的浑源古城一隅。</p><p class="ql-block">9月24日傍晚,下榻浑源古城。</p><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地处北岳恒山脚下,五代后唐时期迁筑于现址,距今有2300多年的置县历史,1993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总面积960亩,古城内文物古迹丰富集中,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整体风貌保存较好。</p> <p class="ql-block">浑源古城夜景。</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