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晋祠公园,感受三晋厚重的历史

浅浅酌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位于晋祠古庙东侧的大片开阔地上,东对碧水莲塘,西靠晋祠古庙及悬瓮山,南北两翼紧挨千顷稻田、农舍、村庄,占地700多亩。</p><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成园开放时间不长,大概十余年时间,因此,大家都认为晋祠公园是新建的公园。其实不然,晋祠公园最早创建于明朝,公园居中为阎锡山时期炮兵司令周玳的花园别墅,称“在田别墅”,也叫“周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是晋祠景区改造新增景点中最大的亮点,位于太原市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为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既呼应晋祠历史,又诠释晋祠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晋文公祠由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两部分组成,入口前导区包括阀门、柱梁石桥、百戏楼以及祠前广场,祠庙区为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内部局部做空辟为展厅,四周为回廊。</p> <p class="ql-block">十字桥</p> <p class="ql-block">进了大门后跨过十字石桥即为唐园,它原址重建于2007年。唐园包括飞龙阁,长寿亭,流珠楼,望月楼,御井亭等建筑。这里的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现代新建,由于建筑工艺精湛、态度精益求精,即使是新建建筑,也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毫不违和。</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p> <p class="ql-block">唐园飞龙阁四角攒天顶,二层三檐、进深三间、面阔三间、四周围栏,飞龙阁坐落在假山石洞之上,是晋祠公园内一处登高远眺之处。飞龙阁三层挂有三个匾额,分别为“飞龙阁”、“凌云阁”、“观汾”。飞龙阁身下的石洞也被称为“转运洞”,我们也兴高采烈地钻洞而过。</p> <p class="ql-block">唐园内长寿厅,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高悬匾额“唐宗遗风”。我们走到这里才算是完整地了解到,晋祠公园是1949 年太原解放后,由陈家息庐、周家德隐斋、荣家陶然村3处私家别墅组建而成,历史上经历了3次大规模扩建,才逐步形成了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饮马泉</p> <p class="ql-block">台骀泽</p> <p class="ql-block">台骀泽:又名南湖,1959年依地形开挖而成,占地约60000平方米。东面凹地大面积种植莲花,东南处建界湖亭一座,西岸设映月楼等建筑,北岸设码头和望湖亭。历史上这里是一片很大的水域。相传,台骀为汾水之神,故称台骀泽。</p> <p class="ql-block">晋祠公园里最为著名的就是这组雕塑,2003年在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在园内中心地带完成了群雕“龙兴晋阳”,群雕的人物是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勋臣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功臣。这组群雕反映了唐王李世民进军太原的一段历史,以及和晋祠的一段渊源。</p> <p class="ql-block">伏龙山:重建于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伏龙山”三字嵌在半山腰。山顶建八柱圆亭一座,名“伏龙亭”。山腰蜿蜒盘附着白石雕巨龙一条,山脚有石洞3个,分别额书“水帘”、“林屋”、“猗玗”。山前挖有不规则鱼池,池边立一石虎呈饮水状。池畔龙嘴底有白石雕罗汉两尊,一名降龙,一名伏虎。池中有石鱼两尾,另有天女散花、麻姑献寿雕像各一尊。龙口、鱼嘴、罗汉的托钵、天女花篮可同时喷水。</p> <p class="ql-block">“息庐”伏龙山为民国石砌假山名园。山脚有石洞流水,水从石龙口中淌出,流入池中;池旁有石刻罗汉,池中有石刻天女、麻姑,池边石虎饮水,状貌惟妙,情趣横生;仙翁阁,又称红阁,因阁上供奉八仙之一吕洞宾而得名。此阁创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一15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修,古朴端庄,典雅不俗;陶然村别居一角,亭秀阁明,民国时期曾为阎锡山的警备司令荣鸿胪的居所,俗称“荣家花园”。</p> <p class="ql-block">照壁:重建于2007年,高5米,宽8.4米,须弥座上东向有“福禄寿”三星图,西向为“群仙会”图。</p> <p class="ql-block">【牡丹亭】楹联: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出自刘禹锡《赏牡丹》,上面的"牡丹亭"三个字,是傅山先生题的,篆书对联“争奇斗艳朝含露,袒雪铺霞夜染衣”。</p> <p class="ql-block">枕泉亭</p> <p class="ql-block">晋祠就是这样,以她优美的身躯来护着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她,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2023.10.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