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罗章龙联句“魏都怀古”

山野櫵夫

<h3>毛泽东与罗章龙联句“魏都怀古”</h3> <h3>据《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记载:1918年4月,“新民学会会员在长沙北门外平浪宫聚餐,为罗章龙去日本留学饯行。毛泽东用‘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诗一首相赠,题为《送纵宇一郎东行》: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这首诗体现了毛泽东和罗章龙之间“同声相应”和“激扬文字”的特殊情谊。</h3> <h3>《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毛奇”。1915年9月,毛泽东就做了一件奇事。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向长沙各学校发布了一则《征友启事》:愿意和有爱国热情的青年结为朋友,愿意和那些不怕艰苦,不怕困难,能够为国民献身的志士通信联络。《征友启事》最后选用了《诗经》的两句诗:“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h3> <h3>1936年,在保安的窑洞里,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回忆了他此次征友的效果:“我从这个广告得到的回答一共有三个半人。一个回答来自罗章龙,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两个回答来自后来变成极端反动的青年。‘半’个回答来自一个没有明白表示意见的青年,名叫李立三。李立三听了我说的话之后,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建议就走了。我们的友谊始终没有发展起来。”</h3> <h3>罗章龙,湖南省浏阳县人,系该县沿溪镇榴花村桥头罗氏22代裔孙(阶字辈)珠公69世。幼时在桥头罗氏祠堂就读私塾。解放后,毛泽东嘱秘书电告浏阳县人民委员会,将祠堂保存了。虽然保存了,但近三百年的祠堂,年代久远,破旧不堪。今年该罗氏集几百万在原址上建立了新祠,内设“革命历史博物馆(罗章龙)”,并于11月21日(农历十月初九),举行竣工典礼。1912年夏,罗章龙进入长沙长郡中学。学校虽有不少陈规戒律,但辛亥革命也给该校带来不少新的气息。罗章龙爱社交,结识了不少朋友。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纵宇一郎”,有以一人纵横于宇宙之意。罗章龙在《椿园载记》中回忆说:他见到“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后,“看后颇为感动。返校后,我立即作一书应之,署名纵宇一郎。逾三日而复书至,略云:接大示,空谷足音,跫然色喜,愿趋前晤教云云。旋双方订于次星期日至定王台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我们就坐在一条长石上,直谈到图书馆中午休息时止,足约二三小时始别。谈话内容涉及很广,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以至宇宙人生等。”“临别,润之表示‘愿结管鲍之谊’,并嘱以后常见面。”</h3> <h3>毛泽东嘱罗章龙以后常见面,还说:“愿结管鲍之谊。”此次见面后,兴奋不已的罗章龙还饶有兴致地写了一首诗《定王台晤二十八画生》:“白日东城路,嫏嬛丽且清。风尘交北海,空谷见庄生。策喜长沙赋,骚怀楚屈平。风流期共赏,同证此时情。”“长沙赋”指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指写出不朽《离骚》的屈原。两个学子,以风流自期,好一派书生意气。</h3> <h3>1918年4月,毛泽东、罗章龙等人发起创建新民学会。随即,罗章龙决定赴日本留学。毛泽东赋诗《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话别。</h3> <h3>云开衡岳积阴止,天马凤凰春树里。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br>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艟艨巨舰直东指。<br>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br>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何足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br>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br>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h3> <h3>这首诗把叙事、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是毛泽东诗词中仅见的一首完整的七言古诗。</h3> <h3>罗章龙到上海后,正值五月七日“国耻日”,日本警察侮辱殴打中国爱国学生,迫使他们回国。罗因此没有去日本。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后,毛泽东与蔡和森等新民学会会员一起,致力于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工作。8月15日,毛泽东率周士钊、罗章龙等二十余人离开长沙赴北京。时值秋汛,火车抵达河南郾城县的漯河车站时,铁路被洪水冲断,无法继续前进。第二天,毛泽东建议到三国时的魏都许昌去看看。于是,毛泽东同罗章龙等前往许昌停留了两天。</h3> <h3>旧城已经很荒凉了,早已不见往日繁华。他们向当地人了解了一些古魏都的情况,又步行到郊外的旧城遗址凭吊。抚今追昔,萧条异代,慷慨激昂,不能自已,毛泽东和罗章龙不禁发思古之幽情,联成七绝一首《魏都怀古》:“横槊赋诗意气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萧条异代西畴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毛泽东和罗章龙凭吊魏都,思接千载,横贯古今。</h3> <h3>1918年,罗章龙考入北京大学,成为北大学生会成员,参与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五四运动中他冲锋在前,翻墙闯入曹汝霖的赵家楼。1920年5月,他在与李大钊、张国焘等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后,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成立。罗章龙是该支部三名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宣传工作。</h3> <h3>毛泽东回到长沙后,两人经常通信,纵论天下大事。1920年11月25日,毛泽东在给罗章龙的一封信中认为:在中国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固然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尤其要有一种为大家共同信守的‘主义’,没有主义,是造不成空气的”。“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兄以为何如?”当月底,毛泽东把湖南新民学会会员之间的往来通信编辑成两册印制出版,其中有多封是他与罗章龙的来往信件。</h3> <h3>至中共“六大”,罗章龙一直是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之一。1931年,由于特殊原因,罗章龙被边缘化,他后来长期从事高校教育工作。1978年,他调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顾问,撰写了《椿园载记》《回忆新民学会》《国际代表马林》等诸多回忆录,为抢救和搜集整理党的历史资料工作做出了巨大努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