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初探

Steven

<p class="ql-block">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在大革命时期,由中共领导红军在鄂豫皖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地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人口约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万多人。它以大别山区为中心,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邻淮河,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第1站 司马光故居</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故居景区位于光山县城正大街中段,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出生地,北宋真宗时期为县署官余,宋真宗天喜三年(公元1019年)农历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据县志载:官舍面南二进,院为四合院落,大门门屋北檐外有照壁,有前厅、厢房、书斋、后堂等。都为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院中植柏树、胡桃、梧桐、中置一井(司马井)。</p> <p class="ql-block"> 第2站 邓颖超祖居</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祖居,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司马光中路白云巷内,是全国政协原主席、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同志父亲及祖父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祖居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分东、西、中三个院落,座北朝南,前后两进,现存清代建筑房屋60多间,建筑结构严谨,格扇门窗[1]古朴典雅,是一座典型的具有南方特点的清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邓颖超祖居纪念馆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四周种植有名木和奇花异草,景色怡人。</p> <p class="ql-block"> 第3站 王大湾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东南30公里的砖桥镇。是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此召开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即史称“王大湾会议”的旧址。</p> <p class="ql-block">会议旧址为清代砖木结构建筑,现存房屋16间,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溶鄂、豫、皖三省建筑特点于一体,主要由“福”、 “禄”、“寿”、“禧”四个四合院落组成,是一处典雅别致的民居群。</p> <p class="ql-block">西边厢房分别陈列有邓小平、刘伯承寝室展览,二进正殿内设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在光山境地内的战斗历程图片及部分实物展览旧址的前方有一西湖,湖中有座小岛,是当年参加王大湾会议的旅长的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王大湾会议的召开,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思想觉悟,加强了党的领导作用,增强了政策纪律观念,使部队真正明白了进入大别山的重要意义,看到了全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和光明前途,对大别山根据地的确立和巩固,对实现党中央的战略进攻方针,实现毛主席说的“历史的转折点”,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第4站 白雀园古镇</p> <p class="ql-block">白雀镇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潢、商、新四县结合部,距光山县城38公里,水陆商运便捷,自古商贸繁荣,素称豫南“小汉口”,是南茶北运的集散地、中转站。全镇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人口7.2万。境内有白雀园革命旧址群,明清古街等景区。</p> <p class="ql-block">据《光山县志》记载,在明嘉靖十年以前,白雀园系一片田园土地,称付家村,其两侧有大片竹园环绕,园林内常年宿集大量白毛红嘴的白娴鸟,人们视为吉兆,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改称“白雀园”,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白雀园事变是红军历史上一次罕见的惨案,张国焘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让红四军超过十分之一的战士无辜惨死,可以说是历史上黑暗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邓小平。</p> <p class="ql-block"> 第5站 丁家湾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青山绿水间的丁李湾村就位于河南豫南山区的新县八里畈镇。</p> <p class="ql-block">追溯历史,丁李湾村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700余年。兴盛于清乾隆时期,闻名于清道光年间,鼎盛之时,田地7万多亩,庄园四周城墙环绕10多里,房屋多达13排,600多间,并有东西南北四道大门,内有800多人居住,更有“李氏庄园”之称。直至民国时期仍有“新县(集)城一圈,不如丁李湾一湾”说法。</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弄道不但窄,而且曲折,但两边依然留出了雨水槽、排水沟,加上路面均由石块、石板铺成,看上去小巧玲珑,但功能齐全。此外,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讲:丁李湾目前最深的宅院,有四五进深,而据通过土改分到“知府宅院”最多曾有13进深,但后来不是自然倒塌,就是被人破坏了,没有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庭院深深,不管是从临塘的大门楼抑或弄道里大门楼进去,里边都还有若干个小门楼,宛若迷宫一般,可谓“一环套一环”,亦能用于防御外人侵扰。</p> <p class="ql-block"> 丁李湾“红、绿”相映,古色生辉。</p> <p class="ql-block">   第6站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1931年2月10日,红十师三十团在徐向前、王树声的指挥下,以坑道爆破的方法,攻克新集,全歼反动地主武装千余人,新集第一次回到人民的怀抱。随即鄂豫皖苏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迁入新集。</p> <p class="ql-block">5月12日,中共鄂豫皖分局及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新集成立,鄂豫皖省委相继成立,新集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遂更名为新集市,辖鄂豫皖苏区26个县级苏维埃政权。</p> <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蒋介石为“强化治安”,析河南省光山县南部(占整个新县的93%)和湖北省麻城县、黄安县(今红安县)各一小部,设经扶县(国民党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字经扶,故名)。</p> <p class="ql-block">目前遗留的红色旧址有: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等16处。</p> <p class="ql-block"> 第7站 西河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西河古村落位于信阳市新县周河乡西河村西河大湾这里,早在元末明初的时候,张氏宗族从江西迁至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已经有了8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村落的自然风光是非常优美,它依河而建,山环水抱,沿着河岸两边有着很多的参天古树,这个村子背靠青山绿为屏,来到这里宛如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西河村背靠青山绿为屏,面朝西河水绕村,是典型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张氏宗祠建筑更是一绝,内部结构设计独特合理,外观雄伟。</p> <p class="ql-block"> 大美西河!</p> <p class="ql-block"> 第8站 毛铺大湾</p> <p class="ql-block">毛铺大湾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淮河重要支流之一白露河的发源地。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首先是古道、古寨、古民居。古民居现存有大小古民居300余间,各院落各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毛铺村结合自身实际,把“古道风情、文化毛铺”确立为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定位,突出发展古色资源。</p> <p class="ql-block">古道指贯穿毛铺村全境的汉潢古道,古寨包括村东面的白云山寨、西面的大福寨(打鼓寨)、南面的李寨等关寨遗址,古民居即豫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还有世代相传的非遗文化“古法三绝”,即古法榨油、古法制香和古法做烟。</p> <p class="ql-block">“古道风情、汉潢驿站”——毛铺大湾</p> <p class="ql-block"> 第9站 许世友将军故居</p> <p class="ql-block">许世友将军故居,位于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家洼。坐北朝南,有砖木结构的房屋10间,占地322平方米。吞字大门,条石门框,大门上方悬挂着“许世友将军故居”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许世友将军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卓越军事指挥员。</p> <p class="ql-block">   第10站 乘马区农民赤卫军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1922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人,实行白色恐怖。5月中旬,王树声、徐其虚、桂步蟾在田铺、泗店等地组建乘马区农民自卫军。</p> <p class="ql-block">指挥部设在泗店计河村东岳庙,领导农民自卫军奋起反抗,先后取得了杨泗寨战斗、木城寨战斗、北界河伏击战等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并使农民自卫军在战斗中得到锻炼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第11站 郑维山将军故居</p> <p class="ql-block">郑维山将军故里景区位于新县泗店乡屋脊洼组,距新县县城13公里,南与湖北省麻城市毗邻,2小时可达武汉。</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主要景点有将军石、碑林、将军亭、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郑维山故宅、藏枪池等。</p> <p class="ql-block"> 第12站 红25军指挥部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旧址位于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p> <p class="ql-block">原是闵氏宗祠闵氏宗祠 ,位于信阳市新县县城西南 2 1公里箭厂河乡方湾村 ,建于清咸丰元年 ( 1 85 1年 ) ,由当地闵氏家族创建。</p> <p class="ql-block"> 第13站 红安县七里坪</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镇位于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东与麻城顺河乡接壤,南接火毗邻,西邻华河镇,北至河南新县陈店乡。</p> <p class="ql-block">该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湖北省定重点镇、红色旅游名镇。</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镇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12日,董必武同志回到红安。在视察革命老区七里坪时,挥毫赋诗:“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p> <p class="ql-block"> 第14站 襄阳古城</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古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有22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也是中国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御建筑。</p> <p class="ql-block"> 第15站 古隆中</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南漳、谷城交界处,距襄阳市13千米,总面积209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风景区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青年时期(17-27岁)躬耕隐逸之处,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隆中对”等历史事实都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隆中景区于明代形成"隆中十景",分别为草庐亭,躬耕田,三顾堂,小虹桥,六角井,武侯祠,半月溪,老龙洞,梁父岩和抱膝石,新中国成立以后,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多处名胜相继修建。</p> <p class="ql-block">古隆中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公元197年——207年)躬耕读书的成才之地。</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在这里居住了十年,这十年是诸葛亮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他世界观形成和政治思想孕育时期。</p> <p class="ql-block"> 第16站 上津古城</p> <p class="ql-block">上津古城位于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现为清代城址。</p> <p class="ql-block">古城坐落于汉江支流金钱河下游东岸,南临江汉流域,北枕秦岭山脉,历为交通、政治、文化、商贸、军事之要地。</p> <p class="ql-block">上津古城是湖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县级古城,古城本体、建筑风貌、空间格局均保存较好,对研究明清鄂陕交界地区建筑历史、社会历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津古城素有“天子渡口”和“中国小长安”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上津古城是全国仅存的四座县级古城之一,也是湖北省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古城。</p> <p class="ql-block"> 第17站 罗汉寨石窟</p> <p class="ql-block">罗汉寨位于秦岭南麓天宝山境内,又名得胜寨,距郧西县店子集镇10余公里。1986年,郧西县政府将罗汉寨列为文物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罗汉寨石窟位于郧西县店子镇天宝山村。开凿于明末,高约5米,宽约3.5米,共有两龛,24尊佛像分四组列于两龛和龛下地面上。该石窟是鄂西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明代石窟,对研究鄂西佛教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寻窟者不遇”</p> <p class="ql-block">本次旅程跨越光山、新县、红安、十堰、郧西,行程1760🚗</p> <p class="ql-block">永远在路上,期待下一趟旅程——湘鄂西革命根据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