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罗的海的女儿· 赫尔辛基 — 北欧五国纪行之二

徐国强

<p class="ql-block">  赫尔辛基(Helsinki),北欧五国之一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是一个很特别的都市,有着诸如"北方的白昼城"、“北方洁白城市”等多个别称或美誉。不过,这座濒临波罗的海的都市最响亮的名字是:”波罗的海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早在1908年,一座裸女青铜塑像矗立在赫尔辛基码头上。这座被昵称为阿曼达(Amanda)的少女,昂首挺胸,妩媚动人,深受赫尔辛基人喜爱,同时也预示着芬兰的新生。果不其然,阿曼达落成后的第九年,芬兰最终获得独立。由此,人们将这座给芬兰带来新生的塑像,亲切地称之为“波罗的海的女儿”,她也成为赫尔辛基的城市象征。</p><p class="ql-block">  赫尔辛基是芬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最大的港口。然而,赫尔辛基却很迷你,方圆不过20多公里的城区,从市中心到郊外车程不过半个小时。因此,它又被旅友亲切地称之为“赫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诚然,在北欧五国首都中,赫尔辛基以自然、宁静、安全、宜居著称,与瑞典斯德哥尔摩,丹麦哥本哈根及奥斯陆相比,其游览性并不是最高。市内的主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景点概括起来是:三个教堂(岩石教堂,白教堂,红教堂),二座公园(西贝柳斯公园,</span>埃斯普拉纳蒂公园),一座城堡(芬兰堡),<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较集中,基本上都在步行范围内。</span>我的“赫村”Citi Walk,从西贝柳斯公园开始。</p> 西贝柳斯公园 西贝柳斯公园(Sibelius Park),是为了纪念芬兰的著名音乐家西贝柳斯(Sibelius,1865年12月8日-1957年9月20日)而建。一座非常普通的公园,因为两座纪念西贝柳斯的雕塑而成为赫尔辛基的热门打卡点,一是类似管风琴的纪念雕塑,二是西贝柳斯的头像(右下角)。 长短粗细不一的钢管粘合在一起,上面刻有丰富的图腾浮雕,似深奥的天书,或似跳动的音符。 管风琴的雕塑由600根钢管组成,径直伸向天空。 第二座雕塑西贝柳斯的头像,坐落于管风琴雕塑旁的岩石上。西贝柳斯表情凝重,坚定执着。西贝柳斯从9岁作曲开始到92岁去世,代表作有《芬兰颂》。这部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把芬兰人民的民族苦难、战斗意志和必胜信念的时代精神熔于一炉,被认为是芬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这两座雕塑都是芬兰著名女雕塑家艾拉·希尔图宁(Eila Hiltunen)的作品,分别完成于1961-1967年,西贝柳斯逝世十周年之际完成。管风琴雕塑底部的钢管上,刻有希尔图宁(Hiltunen)的签名和1961-1967的字样。 音乐爱好者在音乐大师西贝柳斯的雕像前留影纪念。 岩石教堂 岩石教堂,又称坦佩利奥基奥教堂(Temppeliaukio Church),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岩石广场。与欧洲传统的教堂不同,赫尔辛基这座教堂的入口别具一格,仿佛是防空洞的入口。 进入教堂参观,每人需支付3欧元,图为入口接待处。 教堂入口处的墙壁上,悬挂着多种文字的教堂介绍,包括中文。 岩石教堂由建筑师添姆和杜姆苏马连宁兄弟(Suomalaimen)在1969年设计建造,整座教堂建造在掏空的岩石中,教堂屋顶采圆顶设计,有一百条放射状的梁柱支撑,同时镶上透明玻璃。 这是岩石教堂的上盖,顶部的”锅盖“就是教堂的穹顶。 教堂内壁是未经任何修饰的岩石,烛台就设在凹凸不平的岩石壁上。 岩石壁上,开凿时留下的钻头打孔的痕迹清晰可见。 教堂的顶部是其一大看点,这一直径24米的红铜色圆顶,是由22公里长的铜条盘绕而成。 教堂的左侧矗立着一管风琴,一位乐手正在演奏宗教乐曲,浑厚的乐曲响彻教堂,增添了神圣,庄重的气氛。 许多游客静静地坐在教堂椅子上,一边欣赏这座独一无二的教堂,一边聆听管风琴的悠扬乐声。 以视频方式,360度记录下这一难忘的场景。 芬兰议会大楼 步行约500多米,来到芬兰议会大楼(Parliament House)。大楼建于1926年到1933年之间,它由14根考林辛式的圆柱支撑整座建筑主体,是芬兰唯一一座代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古典主义建筑。 议会大楼旁,矗立着芬兰的第三任总统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Pehr Evind Svinhufvud ,1931年3月1日-1937年3月1日)的全身塑像。 赫尔辛基火车站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中央火车站建成于1914年,已有近百年历史,是这座古老城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门的两边分别有两尊巨大的站立人物塑像,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似地球,更是灯球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的东墙矗立着一座高大巍峨的钟楼,俯瞰火车站广场。</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广场北侧的这栋典雅的建筑,是芬兰国家歌剧院。歌剧院前,矗立的青铜坐像是芬兰浪漫主义剧作家和小说家阿列克西斯·基维。</p> <p class="ql-block">火车站广场的南边是芬兰著名的雅典娜艺术博物馆。里面有芬兰历史上几乎所有艺术家的画作、雕塑等。</p> 外立面三至四楼之间有四座女像柱,它们象征着建筑、绘画、雕刻和音乐等四大艺术形式。 有轨电车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有轨电车(Helsinki Tram System)早在1891年就开始运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p> 今天仍然是赫尔辛基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它也成为赫尔辛基的城市标志。一辆辆绿色车厢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讲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延续着这座城市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在赫尔辛基,电动滑板车也非常普及,如同我们的共享单车,有些凌乱,但很实用。</p> 赫尔辛基大教堂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大教堂(Helsinki Cathedral),赫尔辛基的标志性建筑。教堂建于1852年,当时尊崇的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在1917年芬兰独立前,都称为“圣尼古拉教堂”。</p> <p class="ql-block">建筑通体以白色为主,配以铜绿色的圆顶,故又称“白教堂”。</p> 教堂南侧的长长的石阶梯是教堂的组成部分,这里也成为人们休憩的好地方。 站在教堂石阶上,俯瞰参议院广场(Senate Square),广场上架设着密密麻麻的尖顶帐篷,如此重要的广场蔚然成为一个露天集市。<br>。 <p class="ql-block">广场东侧的黄色建筑为芬兰参议院大楼。建于1822年,曾是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参议院所在地,现在是芬兰国家政府和总理办公大楼。大楼前,摆放着不少抗议横幅。由于俄乌战争的影响,芬兰近年经济状况恶化,新一届政府改变上届马林政府大把撒钱的做法,大力增加税收和削减支出,由此引起不满,罢工罢教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参议院大楼对面为赫尔辛基大学。此时,大学楼前也挤满罢教罢学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横幅上,大都写着“反对削减”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参议院广场中间,竖立着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铜像建于1894年,以纪念他给予芬兰广泛的自治,当时芬兰还是沙俄帝国治下的一个自治大公国。</p> <p class="ql-block">当然,最热闹的还是广场上的一个个摊贩。</p> <p class="ql-block">集市广场上,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美国天后麦当娜也当起了美国美食的促销员。</p> <p class="ql-block">琳琅满目的意大利美食。</p> <p class="ql-block">色彩缤纷的花店</p> <p class="ql-block">丰富多彩的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飘扬着各国国旗,气氛热烈,吸引着大批游客。</p> 赫尔辛基集市广场 <p class="ql-block">从参议院广场向南步行一百多米,就来到赫尔辛基南码头(South Harbour)。码头岸边广场上,零零落落地有一些摊贩在经营。实际上,这才是赫尔辛基最为有名的露天集市广场(Market Square),也是一个被列入名单的旅游景点。不过,不知何故,今天这里显得十分冷清。</p> <p class="ql-block">这里主要以日用服装及纪念品为主。与参议院广场相比,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很LOW.</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这些乌龟倒是十分可爱。</p> 在广场中央,有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建于1833年,是为了纪念俄皇尼古拉一世及其妃子而建的,被称为“女王之石”。 波罗的海女儿塑像 在集市广场西侧,有一座最著名的雕塑:波罗的海女儿塑像(Havis Amanda)。遗憾的是,从2023年5月开始,一直到2024年8月,塑像处于维护状态。 塑像被施工围栏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在围栏上,以图片形式介绍波罗的海女儿塑像。 今天只能借用网上的照片一睹尊容。实际上,如同美人鱼的雕塑之于哥本哈根,这个海的女儿雕塑,已成为赫尔辛基的城市象征。 埃斯普拉纳蒂公园 <p class="ql-block">埃斯普拉纳蒂公园(Esplanade park)位于集市广场以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除波罗的海女儿塑像外,公园里,矗立着一些芬兰名人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公园两侧是横贯东西的艾斯普那帝大道(Esplanade),大道两旁矗立着一座座精美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公园两侧商店、酒吧、餐厅林立。</p> <p class="ql-block">北欧国家最大的百货公司“斯多克曼百货公司”(Stockmann)也坐落于此。</p> 芬兰总统府 <p class="ql-block">艾斯普那帝大道东侧,坐落着诸多政府机构,包括芬兰央行、瑞典大使馆和赫尔辛基市政厅及芬兰总统府。这栋看上去非常不起眼的三层黄楼,即为芬兰总统府。</p> 芬兰总统府始建于1820年,1845年建成。曾是俄国沙皇的芬兰行宫。1917年芬兰宣布独立后,这里就成为了芬兰共和国的总统府。 乌斯别斯基教堂 与总统府隔水相望的是乌斯别斯基教堂(Uspenskin Cathedral),又称“红教堂”。 红教堂为东正教教堂,建于1862年,当时芬兰还在沙俄治下。 教堂具有显著的俄罗斯建筑风格,金绿圆顶和红砖墙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颇为亮眼。 教堂内部,精雕细琢的拱顶和花岗岩石柱是乌斯本斯基大教堂的两大特色。 教堂主祭台。 教堂内部一幅幅精美油画都是由俄国画家完成的,保留了传统东正教堂的艺术风格。 站在教堂外的台阶上,可以眺望赫尔辛基,远处的“白教堂”,近处的总统府尽收眼底。 俯瞰赫尔辛基港口。 赫尔辛基码头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南码头(South Harbour)。这里是赫尔辛基海上轮渡和观光游轮的主要停靠码头。</p> <p class="ql-block">前往芬兰世界文化遗产“芬兰堡”的渡轮就停靠于此。</p> <p class="ql-block">码头旁的摩天轮与红教堂相映成辉。</p> 这里也是大型国际游轮的停泊港口,开往周边各国的超级游轮都停靠在这里。图为维京游轮(Viking Line)码头,9月28日下午,我们将在这里上船,跨越波罗的海前往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诗丽雅(Silja Line)游轮码头。 芬兰堡要塞 芬兰堡要塞(Fortress of Suomenlinna)建于1747 年,位于赫尔辛基以南的离岛上,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海上要塞,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月28日上午10时许,我们登上一这艘前往芬兰堡要塞的渡轮,单程票3.1欧。 轮渡驶离码头。 <p class="ql-block">岸边山坡上的红教堂和码头边的摩天轮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渡轮途径维京游轮专用码头。</p> <p class="ql-block">渡轮行驶在芬兰湾水域。</p> 一群海鸥在渡轮上方自由翱翔。 <p class="ql-block">视频记录下海鸥自由翱翔的场景。</p> 渡轮行驶约20分钟,我们抵达芬兰堡要塞码头。让人开心的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芬兰堡要塞,人们可以免费登岛游览。不过,据说,鉴于目前芬兰经济状况不佳,政府大力开源节流,将从明年开始收取登岛费每人15欧。 码头旁的带有世界文化遗产Logo的牌子上,上行写有Suomenlinna(芬兰语:芬兰堡);下行用小一号的字写有Sveaborg(瑞典语:瑞典堡)。1747 年瑞典人建造了芬兰堡时,芬兰属于瑞典的领地,1750年,瑞典国王Fredrik一世将其命名为"瑞典堡"( Sveaborg );芬兰独立后,才将其改名为“芬兰堡。” 芬兰堡要塞建造在赫尔辛基外的大黑岛,瓦利岛,狼岛,小黑岛,西黑岛和罗纳岛等六个小岛上。由当时统治芬兰的瑞典陆军元帅、军事建筑家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Augustin Ehrensvärd)伯爵设计建造。如今,270多年前瑞典人建设的炮台,城堡,军营,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也成为芬兰休闲旅游热门地方。如今,岛上还有数十间博物馆以及餐馆咖啡馆。岛上的游览地图标示出了一条蓝色的游览线路,由(1)芬兰堡码头开始,至(44)的国王门结束,全长1.5公里。 我们从芬兰堡游客中心旁的这栋拱门出发,沿着蓝色游览线路,开始芬兰堡的游览。 岛上的咖啡馆。 芬兰堡教堂。教堂建于1854年,当时由俄罗斯东正教卫戍部队使用。芬兰独立后,这里成为路德教会的礼拜场所。 教堂的一圈的围栏酷似炮弹壳加链条,似乎彰显了芬兰堡的作为防御工事的氛围。 炮弹外壳上铸有“1787”那个年代的痕迹。 芬兰堡博物馆。 继续向前,一座城墙门楼出现在眼前,拱门旁的墙上悬挂着标有世界文化遗产LOGO的标牌。 进入城堡,里面纵横交错,一道道低矮的拱门,相互贯通。 这里是芬兰堡要塞另一重要看点 大庭院(Great Courtyard)。18世纪60年代,这里是当时的主广场。广场中间是芬兰堡建造者奥古斯丁·厄伦斯瓦德(Augustin Ehrensvärd)的陵墓。 <p class="ql-block">棺柩上是青铜雕塑,包括有骑士面具,族徽以及佩剑等。</p> 旁边的信息板详细介绍了Augustin Ehrensvärd的生平事迹。 靠近芬兰堡要塞的尽头,是著名的“古斯塔夫之剑”,这里是曾经的堡垒和俄罗斯防线所在地。 登上炮台,可见岸边的炮塔里一门门大炮指向大海。 芬兰堡的地理位置优越,扼制着从芬兰湾进入赫尔辛基的海上要道,主要目的是防御俄罗斯人的入侵。 历史上,这里演绎着残酷的战争,曾先后被瑞典,俄罗斯和芬兰三个国家作为防御工事。1788年,俄罗斯与瑞典爆发战争,这里用作海军基地;1809年驻守的瑞典人投降,之后的110年里,这里是俄罗斯的军事要塞,与此同时,芬兰成为俄罗斯的自治附属国;直到1918年芬兰接管,重新命名为芬兰堡。 <p class="ql-block">芬兰堡要塞的最后一个景点 - 国王门。</p> <p class="ql-block">国王门于1753年-1754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1752年堡垒奠基者,瑞典国王AdolfFredrik来视察工程时,其乘坐的船就停锚在这里,故称为“国王门”。</p> 在芬兰堡的帝皇门上,用大理石板镌刻着芬兰堡建造者奥古斯丁·厄伦施瓦德的一句格言:“后人们,凭你自己的实力站在这里,不要依靠外国人的帮助。" <p class="ql-block">最后,我站在赫尔辛基红教堂前,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鼓励,欢迎朋友们继续关注我的北欧五国游记之三《维京游轮·波罗的海之旅》。<a href="https://www.meipian.cn/4xh1g0d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维京游轮·波罗的海之旅 - 北欧五国纪行之三</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