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我们仰望星空的姿态

张宜霞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乌延永安,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一点写作课》《写作与赏析》主编。文学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山西文学》《时代文学》等专业期刊,并在《中国作家》杂志获奖,著有小说作品集和诗集。新闻作品获得“山东新闻奖”,2023年被中国记协评为“资深新闻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有一朵花,从一开始就是花。每一朵花,都要经历千辛万苦,汲取营养,吸收阳光,才能盛放。在我们人生绽放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驰骋书海、跋涉书山,从书中获取智慧,获取能量,进而开放为一朵与众不同的娇艳花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只有拨动自己的心弦,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拿到一本好书,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读完,就会“沉醉不知归路”。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意会之处,忍不住击节称叹;看到打动人心的情节,控制不住泪流满面。这便是写作的魅力所在,这就是作品引起了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作要用心、用情、用智、用心,就是认真阅读征文启事,按照要求认真完成征文;用情,就是用真心、真情来写作,写出属于自己的痛苦、欢乐、辛酸、孤独,进而去感染别人,而不是无病呻吟,靠拼接词句给文章美颜;用智,就是要讲究写作技巧,通过谋篇布局,让文章生动耐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锬《最好的生活是与书为伴》,重点讲述了疫情期间的读书故事。其中关于人生、苦难和信念的几本书,对她深有触动、会然入心,帮助她走出了迷惑和养病的困境。我相信,很多人在困顿之际,也是通过读书完成了一次次心灵救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建梅《读书,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一文,主要讲述了自己从高中到研究生,再到取得司法资格证的艰辛历程。她不甘屈从于命运,通过读书一次次重塑自我、改变命运,相信在座的很多人会有相同的经历。这些共同点,就会触及我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宜霞行长与张刚老师相遇相识,对张刚的了解,加深了对《高房里的灯光》这篇文章的理解,所以写出的《那房 那人 那光》平实感人。张刚老家那座高房中夜读的灯光,最终成为了滋润、激励了整村人的精神灯塔;那个骑着用卖了驴子换来的自行车上学的少年,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了名记者、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大家文章中感人故事和情节,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就算身处迷茫困惑、经历磨难挫折,也相信“每一次平凡的生长都通往春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让读书不仅仅是读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国文学家法郎士说:读书是“灵魂的壮游”。它的意义在于,只要你愿意便能随时出发,便能到达灵魂的任何高度。无论自我命运的顺境或者逆境,无论生活境遇的富裕或者贫穷,都能在书籍中摆脱世俗庸常,找到自我价值的归宿,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原著给我们以启迪,给我们以洗礼,进而在阅读中升华思想,便是读书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陶玉山先生的《&lt;病隙碎笔&gt;——净化心灵之书》一文,偏重于对于阅读《病隙碎笔》的感悟、心得,陶老师在文中写道:“不经历千疮百孔,又怎能感悟人间疾苦。这种醍醐灌顶的文字感悟,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就像是注入了一针清醒剂,让我们切实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不会再来的时间,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值得自己去做且必须做的事情上。”“人要学会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因为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决定了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像这样的佳句,在陶玉山老师的文章中俯拾皆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葆元在《读书致用》中写道:“修行是精神里的规则,也是精神里的丰稔。不事修行的人满世界乱撞,口无遮拦,还谓之心直口快。读书人有戒规,知道哪些事不当做,哪些话不当说。读书人沉默,越读越沉默,沉默不是无知,恰恰相反,大智在沉默中,一语道破天机,只有一语,却道破无限世界,这是读书的力量。所谓胸有诗书气自华,气在眉宇间,是不施粉黛的妆容。”“读书的最高境界为治学。治学是读有方向,循着一个方向的阅读深读,可以兼顾,但是不离其宗。读史为了求古今之变革,读哲学为了求眼光之辨证,读经济为了通晓市场之规律,读文学为了弘扬某种精神,亦可陶冶亦可解闷。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深刻的感悟,让我们身在红尘浮世,顿时有皓月当空,心旷神怡之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以优美的文字谱写旋律,写出天籁一般的生命音符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每一个方块字都蕴含着深刻道理,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无限美学。当我们翻阅或吟咏的时候,总能心生无限美感和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新靖先生的《且把铜臭换书香》,呈现着属于作者的独特爱好、优雅的性格,一种舒缓与典雅的文学底色,我们也因此会对作品的抒情性,以及语言美学有了真切的触碰。让我们体味一下王新靖先生的文字之美:“静,是的,一门之隔,彷佛穿越时空,隔绝身后的喧嚣,来到一个独立的宁静空间,至此,方能体会到书店老板郑国栋取名‘阡陌’的用心所在。来到二楼,找一处角落,捧一本书,窝进沙发里,时间像是静止的,唯有翻越纸张的沙沙声在提醒你时间的流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锬女士在《最好的生活是与书为伴》写道:“感恩阅读,让我得以与这些伟大的人物相识,聆听他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悟他们的智慧,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不让思想枯竭,不让灵魂堕落,在平凡的日子里咂摸出不平凡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建梅女士在《读书,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写道:“校园的花是芬芳的,树是挺拔的,风是温柔的,我的心是愉悦的。”“无数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一盏灯,一支笔,一本书就是我不变的朋友。”“在研究生入学前的暑假,我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每天急匆匆往返于学校和宿舍之间,大海就在学校旁边,走在校园里,甚至能听到它轻轻地呼唤,可没时间去亲近它。”“一本一本读过的书,铺就了长长路,让我从高密、泰安、烟台到济南,走过了一个个城市,看过了一道道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优美的句子,犹如汹涌的潮水拍打着堤岸、徐徐清风拂过翠绿的竹林、归雁鸣叫着飞越苍穹……让我沉醉而着迷。我知道,这里的每一段文字之中,都埋藏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这些获奖作品面貌各异、风格多样,但又具备着某种内在的共性,那就是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洋溢着哲理的思辨,激荡着无边的风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在云端里写诗,在泥土里生活”</b>,是我们的人生写照。阅读,铸就了人类仰望的姿态。通过仰望星空、追逐光明,我们正在成为夜空里的繁星点点,散发着独特而圣洁的文学之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