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赏析

山水之间

<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6月下旬,在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上,红四军内部关于建军原则和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等问题发生意见分歧。毛主席的前委书记职务被选掉(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重新当选),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9月,红四军召开第八次党代会,毛泽东患病未愈,请假不参加大会,受到警告处分,无奈,只好坐担架赴上杭开会。会后,留在上杭养病,住在汀江岸边的临江楼。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毛泽东居住的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毛泽东倚楼远眺,田野里黄花点点,汀江边霜花一片。于是,诗兴大发,遂填词一首,即本篇《采桑子•重阳》:</p><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p> <p class="ql-block">“采桑子”是词牌名。词牌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重阳”是题目,写的是关于“重阳”的话题。</p><p class="ql-block">先看上阕。“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人生短暂,而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则比较缓慢,好像不容易衰老。这里反用其意,以“天难老”反衬“人生易老”。作为自然界的“天”,虽然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也无边无际,但自然法则告诉我们,“天”也有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只不过经历的时间久远罢了,尽管这个时间久远到无法计数,但这总归是一个趋势。“岁岁重阳”,每年都有重阳节。时间一去不返,节日周而复始,太阳东升西落,只不过是每年有每年的过法,每年有每年的感受。不变的是,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有饮宴祈寿之风俗。</p> <p class="ql-block">“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既是“天难老”的特点,也是“人生易老”的证明。时间过得真快啊,今天又是重阳了,景色依旧,而人的年龄却不断增加,特别容易使人感慨人生短暂。面对重阳节,想到人生短暂,悲观者叹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观者表达“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29年的毛泽东,正值盛年,年富力强,但身处逆境,赋闲养病。对于像他这样一个胸怀宏图大志而又深感创业维艰的人来说,内心的体验是极其丰富的。单纯看词开头这几句似乎有些沉闷,略感压抑,但毛泽东终究是有伟大抱负的政治家,不会因时间无涯、人生有涯的感慨而消沉颓靡,反而会更加激发起他的革命斗志与激情。所以,作者笔锋一转,“战地黄花分外香”,写出今年重阳节独特的感受和不同寻常的意义。“黄花”即菊花,菊花与重阳习俗有密切关系,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作菊花节。从西汉开始,我国就有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重阳节登高赏菊,也是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传统主题。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苏轼《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回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当时,毛泽东正在上杭的临江楼上赏菊,偶然间看到近处的田野,远方的河岸开满了黄菊,联想到不久前红四军刚好在福建西部打了一场大胜仗,拿下了上杭,所以,就有了战地黄花分外香。这里的香,虽然来至于自然界“黄花”的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这个香不是一般的的香,而是“分外”之香。写出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更是对革命战争胜利的歌颂。</p> <p class="ql-block">词的上阕,描写了重阳佳节的更迭,感悟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p><p class="ql-block">再看下阕。“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秋天的风景“不似春光”,也不像春光。一年一度的秋风猛烈地吹来,与春天明媚和煦的春光迥然不同。秋季不及春天那样万紫千红,嫩绿娇黄,香郁迷人,但秋风具有扫荡酷暑、荡涤尘埃的巨大威力。“劲”字更是写出了秋天强劲有力的个性,也隐隐透露出诗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秋以萧瑟凋敝、满目苍凉等特质给人以悲伤之感。“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绝大多数古代诗人每每将悲情愁绪与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秋景联系在一起,以萧瑟的清秋意象传达人生的烦闷、生命的忧患。无论是风格婉约的柳永、李清照,还是词风豪放的苏轼、辛弃疾,在红衰翠减、万物凋零的秋天,都禁不住感伤身世,悲从中来。但是,在革命家毛泽东的眼里,秋天不是春光,却“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秋高气爽,水天相接,这是对“胜似春光”的具体诠释。虽是绘景写实,却又胸襟宽广,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壮阔之感。如果说“战地黄花分外香”是芬芳秀丽的近景,表达诗人对战斗胜利的温馨心境,那么“寥廓江天万里霜”则是辽阔壮丽的远景,寄托诗人对革命前途的美好遐思,余韵悠扬。“万里霜”之“霜”不是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字,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色彩斑斓,更加绚丽迷人。</p> <p class="ql-block">下阕写了壮丽的江天秋景,歌颂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p><p class="ql-block">全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着重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格调高昂,意境开阔,余韵悠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秋色万里、生机盎然的动人画境,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