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高效课堂<br>教育术语;即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br>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h3> <h3>课堂高效的问题,研究及论述颇多。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br>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在课堂容量,课内外学业负担等。<br>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等诸多方面。<br>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br>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h3> <h3>高效课堂的内容、环节及其时间分配模式。<br>一般模式<br>一般模式亦称基本模式,为10+30+5;分为三个环节:预习指导+合作交流+达标测评。<br>在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占用的时间不多于10分钟,包括新课导入、分配任务、疑难点拨、归纳总结、组织测评。<br>课堂上学生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高效课堂倡导的合作形式是以小组为单位,以独学(自学)、对学(同质对子合作)、“群学”(小组学习)形式实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br>5分钟为当堂达标测评时间。当堂达标测评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试卷测试或者作业,而是通过学习小组,组织进行对子之间的“两两”检测,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当堂“小纸条”测评,也可以简单到“口头”测评。</h3> <h3>手中有笔,笔下有本,本中有图(思维导图)。</h3> <h3>人类的思维进化顺序,是从具象到抽象,先认识图形和颜色,而后到文字和概念。因此,对事物图形、色彩的精准描述,无疑能加深人们对它的感知力。</h3> <h3>同时也要做到“堂堂清,人人过关”</h3> <h3>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高效课堂,校长还强调“子觉大睡,午觉小憩,一般午觉休息30分钟即可,午觉休息十分钟抵夜里睡两三个小时。春困秋乏夏打盹,不困也要迷瞪会。午后一支歌,给学生提提神,使同学们整个下午都有精神听课。”</h3> <h3>同时,领导团也经常巡学,助力高效课堂!</h3> <h3>要想实现高效课堂,不仅需要得当的方法,还需要同学们的积极配合,努力投入互助学习当中,只有这样,“高效课堂”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正走入校园,在校园中“生根”“发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