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雨果代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九上8课】

芳fang

<p class="ql-block">这一节公开课所学习的内容是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那节课给大家带来的感觉是震撼而复杂的。这种感情是那种久违了的神圣感被冲击而出的激情与感动,有对当年侵略者的愤慨,有对曾经是弱国受欺的悲哀,有对先祖智慧的赞佩,更有对雨果先生的敬仰。符汝芳老师作为一个具有多年讲台经验的语文老师,理性教学早已战胜了感情用事。因此,在课堂上讲授这一课时,我还是有意识地关注到了以下几个教学点:</p> <p class="ql-block">1.书信的格式。</p><p class="ql-block">时代的发展,如今的沟通方式变得如此便捷。一切都是网络联系:电话,短信,微信,视频电话,电子邮件……很少再有人用纸写信了。因此很多孩子对于书信的格式缺乏了解。正因如此,在各种考试卷中总会出一些应用文之类的试题,考查一下学生对应用文的格式掌握情况,其中对于各类应用文的“落款”考查,就会难倒很多学生。还有一些作文中,也有书信写作,因为不懂得书信格式,导致好多孩子丢分不少。</p><p class="ql-block">2.议论性文章。</p><p class="ql-block">教材编者既然把这封信放在第二单元,意味着它具备议论性文章的特点。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符汝芳老师考虑让学生明确“议论性文章”的特点,要读出雨果的观点和立场。即要能区分开文中的观点和材料。这篇文章不像典型的议论文,作者的观点需要通读全文之后才能发现。而且需要进行概括一下才能明确。但这个知识不是难点,经过符汝芳老师稍加点拨,学生便可理解作者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3.最浪漫的雨果式语言。</p><p class="ql-block">这一点是这封信最精彩的特点,但对于刚进入初三的学生而言,欣赏雨果式语言定是一个教学难点。因此,符汝芳老师带着学生走进雨果的文字世界,让学生通过触摸感知信件最美的段落进而体会雨果语言的浪漫与温情。</p><p class="ql-block">在课堂上,符汝芳老师运用反复朗读、冥想、提取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去感知伟大作家雨果先生“梦”一样的语言。带领学生回顾信中的第三段文字,看看雨果是如何发挥超强大脑的想象力,为曾经的圆明园写下一首美的赞歌:</p><p class="ql-block">“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p> <p class="ql-block">经过几遍沉浸式朗读,学生熟悉了这段内容,很快找出了“奇迹”“稀有的、独一无二的”“典范”“恍若月宫”“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等词语。除此之外,雨果为了突出圆明园的美与地位,还用类比的手法将之与希腊巴特农神庙、埃及金字塔、罗马斗兽场、巴黎圣母院进行比较,进一步强调了圆明园所代表的东方幻想艺术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p><p class="ql-block">这段文字,是雨果理性与感性交织而成的华彩绵绣,既有对圆明园理性的赞美,又有对圆明园感性的描绘。雨果对圆明园的盛赞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品味出雨果浪漫又极具人类大爱的情怀。</p><p class="ql-block">从孩子们明亮的眼神时,能够强烈感受到学生们被雨果的语言文字给迷住了。</p> <p class="ql-block">4.鲜明对比、辛辣嘲讽式表达</p><p class="ql-block">雨果作品的一个艺术特点是善用对比。“雨果的创作是他关于对比的美学见解的实践。”“他喜欢显著的对比。”(引自百度百科)在这封信中,第三段与第五段就是鲜明的对比。雨果在充满激情地赞美圆明园的地位与盛景之后,第四段独句成段:“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这一个过渡就像电影转场一样,把读者一下子从美好的幻想中拉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接下来,雨果笔锋陡转,由先前的激情盛赞改为辛辣讽刺,用大量的反语来讲述“两个强盗”的故事,文字辛辣嘲讽,愤慨之极。通过沉浸式朗读,学生很快体会到了雨果运用“反语”的表达效果。鲜明的对比,是非黑白,一读便知。雨果的正义与良知,侵略者的丧尽天良与残暴,昭然若揭。</p> <p class="ql-block">5.雨果的正义与良知</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学生很容易通过课文第六段以后的文字感受到。因为对语言文字有些许敏感的学生都能在信件最后一部分读出雨果的正义与良知。在课堂上,符汝芳老师带着学生们沉浸式阅读这封信最后一部分议论段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孩子眼神里的愤慨,符汝芳老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时从声音里听出了“雨果”式的谴责。符汝芳不止一次地提醒孩子们,阅读这封信,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入雨果的内心世界,去聆听雨果的心声。当他用瑰丽的语言极力赞美圆明园的盛景时,他脸上的每一根胡须一定是含笑的,而当他在用反语讲述“两个强盗”的故事时,他的每一根头发肯定是竖立的。当两个“强盗”手牵手,笑嘻嘻地载着满箱满箧的中国国宝得胜而返时,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来看这一场毁灭人类文明的特大“盗窃”事件的雨果先生一定是“怒发冲冠”的,因为他在讲述完“两个强盗”的故事之后,笔锋犀利毫不留情地亮明了自己的立场:</p><p class="ql-block">“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作为一个法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犯下的滔天罪行,没有庇护,没有掩盖,而是毫不留情地进行有力地谴责与嘲讽,对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给予了极大的同情。雨果的人类立场与人类良知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敬仰。在读到这一句时,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震撼了:“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那才是真正的物主。”</p><p class="ql-block">当代中国的青少年,在课堂上再次读到这封信时,用深情朗读的方式来表达对雨果先生的敬重,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学习方式。</p><p class="ql-block">在课堂上,符汝芳老师带着学生这样做了,孩子们的声音如金声玉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朗读,传达出一份向往,一份谴责,一份敬仰。</p>

雨果

圆明园

符汝芳

学生

朗读

幻想

强盗

老师

巴特农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