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4500年文明

Luss

<p class="ql-block">我站在这片至少经历过9次割据政权的土地上,从古蜀到蜀汉,再到前后蜀,再到大西政权。仿佛在眼前快速播放了4500年的朝迁市变,让我直观感受到历史文明的源远流长,文化智慧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从生活工具的简单制造到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再到漆工艺,逐步衍生绘画,发展艺术多样性,促进各种流派思想文化的诞生,再有戏剧、医疗、饮食、茶文化以符合后世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产生。体现了从生存到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顺应时代发展。</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东汉的画</p> <p class="ql-block">西汉纺织机</p> <p class="ql-block">战国的床</p> <p class="ql-block">战国乐器</p> <p class="ql-block">战国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唐代白瓷</p> <p class="ql-block">唐代鎏金香囊</p> <p class="ql-block">运输蜀锦、药品、茶等</p> <p class="ql-block">陶俳优俑</p> <p class="ql-block">后蜀彩陶涌</p> <p class="ql-block">宋代铜琮</p> <p class="ql-block">明代彩釉陶涌</p> <p class="ql-block">清代玉饰</p> <p class="ql-block">二、绘画</p> <p class="ql-block">17世纪以后,中国绘画已是名家辈出,文人山水画高峰时候。日本为推动文学兴盛,吸收西方及中国山水画和木刻版画,形成“浮世绘”。</p><p class="ql-block">当然,17世纪至19世纪,是全球剧变的时代,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中,世界逐步连成一个整体,走向全球化。任何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传播、交往勾连成相万映照、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不同文化因素的流动,带动了技术的迭代、文明的交流、思维观念和审美意识的转型与发展,在一个时代之后凝聚为人类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浮世绘、漆艺、茶道、净琉璃等为大众熟知的特色文化遗产在日本江户时期发展成熟,再现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与人们幸福美好的生活百态。</p><p class="ql-block">另外,说点题外话:</p><p class="ql-block">日本的漆工艺技术、饮食、茶道、木屐皆源于中国,在日本逐渐成熟、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日本茶道在中国禅院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中国,茶以食材发乎于神龙氏,至汉代作为专门饮品,唐以香茗供佛待客,宋发展为径山茶礼。日本僧人入宋学习茶礼,得以日本茶事。</p><p class="ql-block">木屐发明于隋唐前,兴盛于汉,唐传于日本。</p> <p class="ql-block">20世纪石板画</p> <p class="ql-block">题“深川万年桥”,却不以桥为主题,只在画面边框留有桥的栏杆,视角则从悬挂在窗边的乌龟延伸出去,极富想象力。梵高也从此系列中复刻过两幅。</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也让我感慨万千,驻足不前。找了很久才找到桥在哪里。</p><p class="ql-block">这幅出自“名所江户百景”,有兴趣的可以去搜搜其他图。葛饰北斋与喜多川麿、歌川广重并称为“浮世绘三杰”,其传世之作我觉得有时间也可以去欣赏学习一下,艺术无国界。</p> <p class="ql-block">题“暴风雪中的富士山”,描绘了雷雨迫近之际的富士山。</p> <p class="ql-block">蒲原</p> <p class="ql-block">三、近世篇</p> <p class="ql-block">民国驳壳枪</p> <p class="ql-block">民国冲锋枪</p> <p class="ql-block">民用消防水枪</p> <p class="ql-block">刘湘佩剑</p> <p class="ql-block">老版本春熙路</p> <p class="ql-block">街巷故事</p> <p class="ql-block">民水烟袋</p> <p class="ql-block">四、民俗篇</p> <p class="ql-block">思考着什么时候能尝试齐聚满汉全席。</p> <p class="ql-block">木质酒桶</p> <p class="ql-block">在四川城乡各地,凡遇红白喜事,都要宴请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吃坝坝宴,又称吃“九斗碗”。坝坝宴不仅是联络感情、化解矛盾的灵丹妙药,也是和睦邻里的社交盛宴。</p> <p class="ql-block">现代川剧乐器</p> <p class="ql-block">欧传西洋镜</p> <p class="ql-block">被单戏</p> <p class="ql-block">民间小风车</p> <p class="ql-block">1862年,陈兴盛饭铺始创于万福桥畔,在卖饭菜的同时也为过路挑夫加工菜肴。其烹制的豆腐麻、辣、脆、嫩、烫、鲜、浑,兼具各种味道,晚清民国时,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菜,即今天的“陈麻婆豆腐”。</p> <p class="ql-block">吃讲茶也叫“摆茶碗”,意指发生民事纠纷的当事双方,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充当中间人,一起去茶馆评理调解。这显示了传统社会市民的相对自治状态及士绅对地方社区的相对主导权。</p> <p class="ql-block">袍哥大爷,袍哥即四川的哥老会,系由民众自发组织,以团结互助为目的之帮会,多以茶馆为码头。“茶碗阵”是不同码头的袍哥相互联络拜访的隐秘交流方式。</p> <p class="ql-block">在成都,茶馆不仅仅是娱乐休闲之地,更承载着众多城市社会功能:调解纠纷、买卖求职、信息交流……泡茶馆已成为成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打围鼓即川剧清唱,参与者大都为业余爱好者,多在茶馆进行。无戏服,不化妆,演奏板鼓、堂鼓、川鼓、马锣、川胡、钹等乐器,自吹自唱,自娱自乐。</p> <p class="ql-block">老虎灶起源于江浙地区,以煤为燃料,因为节省燃料又方便适用,遂传遍全国各地,相传因形状颇似老虎而得名。清代以来,老虎灶在四川茶馆中普遍使用,民间也简称为茶灶。它除了向茶馆中的顾客供应开水和热水,根据茶馆大小的不同,还可以代客熬药、炖肉等。在大多家庭只有柴灶而没有炉子的年代,它是茶馆附近多数人家购买开水和热水的最佳场所。</p> <p class="ql-block">盖碗茶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在成都及四川地区最为流行。天、地、人为“三才”,盖碗茶以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故称“三才碗”。其“茶托”又称“茶船”,据记载,为唐德宗时四川节度使崔宁之女所造,始为木托,后以漆制。后来演变为盖、碗用瓷材,托为金属质。</p> <p class="ql-block">民国麻将</p> <p class="ql-block">皮影“荣归”</p> <p class="ql-block">古蜀之“蜀语”为何,史载语焉不详。秦灭巴獨以后至汉代,吸纳秦晋语言因素,继承本地传统的“蜀方言”逐渐形成。宋元时期,蜀语与外地尚难以沟通。元明之际,移民带来的北方官话与蜀方言结合,形成新的四川方言。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多地方言,最终形成今天的成都方言和西南官话体系。成都方言属典型的多元一体化之产物。</p><p class="ql-block">(古蜀人)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秦灭巴蜀)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虜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