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行记·镇宁箭楼】

陈新她爹

<p class="ql-block">【长城行记·镇宁箭楼】</p><p class="ql-block">仰望时,蓝天下,山顶上,白云秋树簇拥了一座古堡。爬坡而上,进城门洞,一座高大的砖楼在灿烂的阳光下如虎而距,有一股子不怒而威的震慑力,是镇宁箭楼。与河西岸的敌楼(已毁)、南面的宁鲁堡城成品字型,共同构成万里长城防御体系重要的一环。</p><p class="ql-block"> 镇宁空心箭楼是居庸关以西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完整的空心箭楼,这种形制的箭楼是当年抗倭名将戚继光设计,后来推广到全国各个边关的。楼分上、下两层,有梯道可通上层,登楼,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发现敌情。镇宁楼被当地人叫做“狐仙楼”,因为当地百姓信奉里面住有狐仙的一些传说,才得以保全。今人闻此,不免唏嘘。</p><p class="ql-block"> 镇宁箭楼扼宁鲁河口,隆庆和议后,这里的马市正式开放。传说蒙古王妃三娘子多次来此巡视,深得长城两边蒙汉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天山猎罢雪漫漫,绣袜斜偎七宝鞍。半醉屠苏双颊冷,桃花一片沄春寒”,“塞北佳人亦自饶,白题胡舞为谁娇。青霜已尽边城草,一片梨花冷不销”,于慎行笔下的桃花一片,冯琦诗中的塞北梨花,说的就是三娘子。</p><p class="ql-block"> 这个三娘子,是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王妃,中国明朝中后期漠南蒙古军政人物,为人聪明英武,善于骑射,多次随俺答汗征战四方。明穆宗时,力促“俺答封贡”,加强了漠南蒙古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宣大至甘肃地区开设“互市”。每当互市时,两族民人常常“醉饱讴歌,婆娑忘返”,史籍中对此评价道“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不用兵戈长达二十年,“九边将士赖以安寝燕食者四十年”。史称“始封事成,实出三娘子意”,明廷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特封她为忠顺夫人。《明史》上说她“历配三王,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清人赵翼诗赞:“马上琵琶出汉宫,明妃远去为和戎。尚输忠顺三娘子,三嫁都宣保塞功。”</p><p class="ql-block"> 三娘子尽力维持蒙汉和睦相处,在促进蒙汉两族民族团结和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之余,努力改变蒙族人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主持修建城池,明朝政府赐名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城),蒙人称为三娘子城。同时,还主持修建了弘慈寺(即大召寺)和一百零八函《甘珠尔经》的蒙译,加快了佛教在蒙地的传播。万历六年(1578年),三世达赖赐予她称号“阿力亚·达赖”——菩萨转世的圣母。</p><p class="ql-block"> “汉军争看绣衙裆,十万弯弓一女郎。”而今,茶马互市和烽火燧烟都成了往事。站在镇宁箭楼下北望,长城蜿蜒而去,而历史深处,三娘子英姿飒爽,打马而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