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运转 <p class="ql-block">“很有意思,我们上学的时候,都知道结构的重要意义,无论是语文老师带我们分析文章,还是物理老师教我们认识世界——结构,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然而,当我们进入真实社会的时候,却往往把结构抛至九霄云外。”</p><p class="ql-block">很有意思,读前言,就让我的脑袋里打上了一个深深的问号。</p><p class="ql-block">“制度”并不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甚至产生更多、更严重的问题。——李希贵先生如是说到。那结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结构?</p><p class="ql-block"> “撬动油门而不是推轮子”。扉页上这行字字字千钧,敲在心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所学校必须按照战略目标,理清组织结构,把所有人员重新摆放到合适的位置上。</span>让每个部门建立起链接,让“权利”变成“服务”,让“管理者”成为“支持者”,让普通教师感受到被支持。从此,拥有“权”的管理者,不仅仅是制定制度的高高在上的领导,更是必须要考虑每一位教师实际工作的支持者。教师成为了被服务的“客户”,“客户”甚至可以对“支持者”做出有效评价。</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结构里,推动着每一位更加团结,更加为整个团队输入正向的动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细节,记起李希贵先生在书中提到“现在的校园里,学生在老师人前身后常常表现不一。当他们以表演的姿态出现在教育者面前的时候,我们就很难发现真实的学生,也就很难找到教育的起点。当然,教育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先生用了四个字,指出了其根本原因——过度管理。</p><p class="ql-block">作为教师,我们常常不允许学生出问题、犯错误。却忘了在成长期的孩子们就是得在不断的跌倒、爬起中渐次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犯错是孩子的权利,学校就是孩子犯错误的地方,在这里,犯错误的成本最低。在这里犯过的错误,孩子将来到社会上就能避免重蹈覆辙。”作为老师,我们要做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如何帮助。</p><p class="ql-block">如何避免过度管理?首先要从教师的根本制度上改变,不能把所有学生的所有表现,与教师的工作业绩简单挂钩。“这样的制度必然引诱出人性中的魔鬼出洞。制度的斤斤计较必定带来教师与学生的斤斤计较时,教师面对学生很小的错误便可能大发雷霆,面对始终后进的孩子则很容易情绪失控。这不是因为教师的素养不够,而是因为管理的机制有问题。”</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面临所产生的问题总结、接纳,并给教师留足陪伴、引导、教育的时间与空间,容错机制才可能形成。</p><p class="ql-block">对于教师,可以通过诊断师生关系的优劣来大致判断当前的交易效益。李先生提出:“诊断指标要特别重视作为“引路人”的价值。比如,“老师教我如何做人做事”“老师的人格魅力影响了我”“老师鼓励我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独立思考”,等等。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班主任过大的责任和压力,同时也避免了管理的过度;当然,也防止班主任一个人在学生成长中过于个人化的影响,让更多教师的人格魅力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全面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发展的学校中“教研”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研发平台的组织、启动、运行,都必然是合理结构的发展,所有的资源和支持都应向此倾斜。</p><p class="ql-block">教研的变革已是学校离不开的主旋律,但却不适宜一开始的大面积铺开。“先锋队”的出现,能代替大多数人摸索出一条可快速通行的道路。这支先锋队,可以不是学校的教学骨干,因为教学骨干在原本的教学模式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并愿意待在他们的舒适圈中,学校更应该发现新的愿意做出改变并有能力改变的新人。</p><p class="ql-block">在变革的过程中,我们更要允许落后者的存在。因为一勇当先的先锋队成功与否尚未可知,我们需要那些人守在他们固有的模式中,他们可以使一个组织有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可能时不时的提出质疑、泼点冷水,可以使变革者不至于头脑发热,也可以防止出现思维的盲区。</p><p class="ql-block">最后,“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必须坚定的于自我感觉良好告别,时刻对自己和自己所领导的组织保持警觉。培育你内心强大的哨兵,对风险的扫描应该成为自己工作的常态,甚至应该有些夸张的在组织内有意推销面临的风险。每一位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时期里,都要写同内心的哨兵,把自己和组织的关系、对组织的价值进行理性评估,理清自己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真正优势,以此与组织未来一个时期的战略目标相比照,判断自己在组织中应有的价值和实际的可能,切实防止自己成为组织的瓶颈,更不可引发组织的风险,确保一个组织中始终处于可以不断进行自我修复的变革之路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