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彰显汉中历史、民俗文化的几处景观

陈建荣

<p class="ql-block">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这几处景观就是位于汉江南岸滨江文化公园的《古南郑》,《诗经广场》,《诗画大道》,《圣水古桂》,《渔舟晚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中是国务院1994年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若从文字记载、民间传说来印证,汉中无疑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但最大的缺憾是古遗存太少,最有代表性的古城墙被毁,钟楼被炸,城隍庙、万寿寺荡然无存……硕果仅存的老东关、饮马池、净明寺塔、琉璃照壁也是岌岌可危,唯有经过修缮扩建的古汉台、拜将台,以及博物馆里抢救保护下来的古遗迹尚能昭示一二,除此而外,汉中还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硬件来亮显历史文化名城呢?就连现在满到处都搞的仿古建筑汉中也学不来,一个兴汉胜境建的八毛十远,还修的跟皇宫差不多,老百姓只能望洋兴叹的骂一句“有毬用”;在江边花大价钱(据说预算7个亿,实际花的远超这个数)搞了一个天汉楼,也不知拖拖踏踏建了多少年才完工,今年甫一开放迅速走红 ,观者如潮,热闹非凡,再一次验证了“新挖的茅坑也要轰三天”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至理名言。尽管有“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之嫌,但比起为了给汉中历史文化名城贴金长脸还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闲话少叙,言归正传。还是来说说这几处景观吧。滨江文化公园于2011年建成。公园位于汉江南岸堤顶路与大河坎江南东路之间的狭长地带,总长2700米。绿地率>70%。公园分为江南之秀、花开四季、金秋记忆、梯田叠翠、柳浪闻莺五大绿化主题及入口广场、南郑之门、古南郑、诗经广场、景观叠水、诗画大道、渔歌晚唱、风雨长廊等15个景观节点。公园充分展现了南郑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许多人有所不知,这个公园河堤下面是湿地公园,归汉中大市管辖,而河堤上的滨江文化公园又归南郑区管辖。虽说公园许多景观主题表达的南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居多,但纵观汉中历史,从西周末年战乱郑人南奔至汉中,秦厉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左庶长城南郑起,汉中多以南郑命名,所以这几处景观完全可以代表整个汉中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古南郑】</p><p class="ql-block">过二号桥,沿江堤向东行走约四、五百米即进入公园步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貌似大鹏展翅的园门建筑,灰色翘顶,檐下左右为红色镂空花格圆形窗棂,中间为圆形大门入口,形似三圆对称的几何图案,造型独特,别有洞天。透过圆门正对着南郑古城门,宛如一条炫目的时光隧道,让人瞬间穿越千年进入古南郑。</p> <p class="ql-block">穿过圆门直通古城门,两边茂林修竹夹道,仰望城楼巍峨高耸,城外墙以青砖砌固,城门洞开,门洞上方有陕西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南郑”二字;城楼之上建有两层楼阁,飞檐斗拱,黑瓦栗色木柱门窗,南侧还建有箭楼和登城斜梯,沿城墙外侧设置垛口。站在城门楼上可以一览江景,汉中城林立的高楼尽收眼底。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古色古香,弥补了汉中因古城门楼尽毁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 【诗经广场】</p><p class="ql-block">公园内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周公祭天》雕塑,顶天立地,威武雄壮。这尊雕塑展现的是周公姬旦在南郑汉山祭天并为其父周文王祈福的场景。这段历史又来源于诗经的《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旱麓,旱山矣,即现在的汉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雅.汉麓》一诗即直接描写了周公在南郑汉山祭天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诗学家考证,《诗经》中反映南郑和汉中一带的诗歌达二十余首之多,诸如《甘棠》《桃夭》《江汉》《兔置》《葛覃》等等。这二十余首诗歌全部镌刻于周公塑像的基座四面,故取名曰【诗经广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经广场基座分为四层,一层为反映南郑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的浮雕壁画:锣鼓草,剪纸,藤编,刺绣,社火.悬台,汉调桄桄,南郑曲艺,舞狮舞龙,春倌说春……;二、三层四壁及立面则是雕刻的诗经以及周公祭天场景的浮雕壁画;四层才是周公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纵观整个诗经广场及雕塑,设计独到,内涵丰富。一脚踏进广场便是穿越几千年,周公之伟岸让人景仰,你可以领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圣人情怀:也可以诵读诗经洗涤心灵,饱尝先贤们的风雅流韵;还可以欣赏到几近失传的南郑悠久传统民俗文化及民间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浓缩了南郑及汉中历史、民俗文化百科全书式的广场,也是一个了解南郑和汉中的最佳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周公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门与周公雕塑之间有一条竹林小道,沿着小道有一组反映昔日南郑山民劳动生活的雕塑:扁担箩筐肩挑红薯;独轮鸡公车推柴火;背篓背着小孩的妇女,惟妙惟肖,逼真形象,南郑山区以前最为流行的是背背篓,背篓又名“背篼”,是用竹条、藤条、柳条等编成的筐状背具,南郑竹子藤条众多,就地取材,背篓用处广泛,背小娃,背食品用品,上下山方便实用,从古流传至今,人称“背篼客”。推鸡公车现在已经绝迹,背背篼、担挑子也很少见了。所以这种颇有烟火气的雕塑犹如凝练隽永的诗作,耐人寻味,撩拨心灵,容易唤起人们的思索和遐想。</p> <p class="ql-block"> 【诗画大道】</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建在将近五百米长的景观大道上,以历史名人、山水诗画和传统文化为主体的雕塑群。人物雕塑有以五斗米教统治汉中达三十年的张鲁,有路经南郑、汉中停留的著名诗人杜甫、陆游;传统文化有百家姓,古印章,以及描绘南郑山水、歌咏诗词等大型地面浮雕画。</p> <p class="ql-block"> 汉中王张鲁雕塑</p><p class="ql-block">张鲁(公元?-216年)字公祺,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出身于道教世家,"五斗米道"的重要传人。</p><p class="ql-block">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益州牧刘焉任张鲁为督义司马,雄踞汉中南郑,创立了政教合一的五斗米道政权。在群雄割据、战火连绵的东汉末年,张鲁政权先教后刑、以道教民、务行宽惠、设立义舍、收容难民,立下了保境安民的不朽功绩,其政权存续长达三十年之久。张鲁当年治下的汉中基本上是风调雨顺,庶民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p><p class="ql-block">乾元二年(公元759),杜甫携家人由长安经汉中到四川期间,在汉中停留月余,感时伤事、触景生情,留下有关汉中的诗篇三余首。“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便是其诗作《玩月呈汉中王》中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宋朝著名诗人陆游</p><p class="ql-block">陆游于乾道八年三月抵南郑,十一月离南郑赴成都,在这烽火岁月里,他“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驰骋在汉水两岸,射虎杀敌,陈进取之策,体察民情,思沦陷同胞,望大好河山,悲喷怒吼,留下了大量感人的诗篇。陆游,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南郑,是诗人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天汉印(章)林</p> <p class="ql-block">南郑山水美景地面浮雕画,以及历代名人歌咏南郑、汉中诗词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 百家姓雕塑。</p><p class="ql-block">谁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姓氏,并背出小时学过的课文“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由此而感叹时光如梭,人生苦短。</p> <p class="ql-block"> 【圣水古桂】</p><p class="ql-block">从诗画大道往东,沿着蜿蜒小道前行二三百米,又到了一处名为《圣水古桂》的景点。这是把南郑圣水寺的精华——汉桂和五龙泉浓缩于此。在能工巧匠们的精心打造下,呈现在游人面前的是一副充满陕南乡村风韵的水墨画:灰瓦白墙的农舍,后有古桂,前有水井轱辘,小溪蜿蜒在竹林中。路的两边都是细细密密的竹林,四季常青,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溪水边还有高大的垂柳,风一吹,真有那个风细柳斜斜的诗韵。溪中有小桥,有石墩,竹林中有石板路,已是苔痕上阶绿,草色绿茵茵。尤其是细雨霏霏的时节走在这里,小桥流水,烟雨蒙蒙,简直就给人一种杏花烟雨江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渔歌晚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中城依江而建,因汉水而得名,怎么能没有一个体现汉江水运码头、渔民生活的景观呢?设计者早有安排,把这个以小见大的美丽景观就选在了公园尽头临近三号桥的位置。一泓清池之上,浓缩的江水像盆景一般,有滨水码头 、石雕小渔船,镜子般的湖面和湖岸一圈栽植的醉鱼草,花叶卢竹,木槿花……茂密的绿植一到夏天更是蓬蓬勃勃,绿意盎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刚建好的时候,沿着湖水一圈还建有人工喷嘴,喷出的水雾在湖面弥漫开来,一时间云烟氤氲,花香弥漫,就像把汉江上水渡、下水渡浓缩后搬到了这里,湖边还有一组雕塑,表现的是渔民打鱼归来,渔夫肩挑渔网、提着油灯,渔网上歇着鱼鹰,渔妇则手挽鱼筐,怀抱河鱼欢天喜地的两个孩童走在中间,一副打鱼归来的欢乐景象,生动、形象、直观的刻画出汉江渔民生活场景。巧的是就在景观不远处就有个渔营村,想必这里的世代村民过去都是以捕鱼为生,故而才有了这么一个村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处景观起的名字也颇有诗情画意:鱼歌晚唱,估计是取自唐代文学家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里借用其意稍加改动为渔歌晚唱,可见当年公园设计者的匠心独具。</p> <p class="ql-block">紧邻《渔舟晚唱》还有一组雕塑名为《龙岗流韵》,雕塑以南郑梁山龙岗寺新石器时代人类古遗址出土的文物石斧和汉江船桨为元素,石斧、船桨寓意深刻,它是勤劳的汉中人民世代耕作、捕鱼船运、生产生活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当你从时光隧道穿越走出景区后,是不是对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