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 河南大学底蕴深厚,翰墨飘香,见证百年沧桑,传承中原文明。10.16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河南大学举办的“国培计划2023”河南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专题培训。17日上午的开班仪式上,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党鸿军致欢迎词,介绍了河南大学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h3> <h3>开班第一课是由河南大学庞洪铸教授带来的《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庞教授从现代化为什么陷入“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华民族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br>兴做出的努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四个方面,深入浅出的为学员讲解了为什么要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通过学习,我对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h3> <h3>17日下午,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汪豪浩主任为学员们做了《提档升级,让劳动精神的红旗高高飘扬》专题讲座, </h3> <h3>讲座上,汪主任首先向大家梳理了劳动教育的相关文件,接着向大家讲述在实施劳动教育中的关键问题:1.如何扎实有效落实劳动教育?2.如何依据劳动课程标准,把劳动课上好?</h3> <h3>汪主任讲道,是劳动教育,是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本能的教育,是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教育连通了工作世界或劳动世界,其价值是可以交换的,同时,劳动教育强调劳动协作,是开展集体主义教育的很好的载体,劳动教育是具有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功能,劳动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应该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丰富的创新性,强烈的时代性。通过汪教授的讲座,使我们认识到各地各校因地制宜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劳动教育课程逐步铺开,学生劳动素养也在逐步的提升,但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育”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存在着劳动教育是个框,什么都往里面装等方面的认识误区。同时,存在着以简单的劳动项目代替劳动课程,明显缺乏课程标准指导。存在普遍的脱节缺项,短腿断腿现象,学段链条没有形成,内在知识逻辑紊乱,课程的阶段性、连贯性和进阶性体现的不够充分。</h3> <h3>18日上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宁本涛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以五育融合推进高质量劳动教育》讲座,</h3> <h3>宁教授首先解释了何谓“五育融合”,指出“五育融合”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者备受关注和探索的教育学前沿话题,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提出的。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现象仍然比较严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引导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至此,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成为全体教育人的共同目标。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了“五育融合”新时代人才的教育发展目标。</h3> <h3>如何创新劳动教育范式,是促进五育融合的瓶颈和突破口。。宁教授讲到,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美育不好是廉价品,劳动教育不好是赝品。对培养孩子而言,德智体美劳就像一朵花的五个花瓣,本身就是一起,哪一个花瓣都不该缺。</h3> <h3>其次,宁教授讲述了劳动概念的演变与劳动教育的发展转向。近年来,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但是劳动教育理论指导体系的构建还是不够系统和深化,人们对劳动、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价值认识关系等问题依然是众口纷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从而导致劳动教育的实践效应不够彰显。新时代的新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的教育,是创造生活的幸福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新劳动教育并不狭隘的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效制宜,挖掘高质量劳动地点的价值。</h3> <h3>安阳高新区银杏南校的常秀萍校长为我们分享了《“校园+”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该校劳动教育实施较早,课程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学校设有校内劳动基地、丁香百工坊劳动基地、大自然农场劳动基地。。常校长从五个方面分享学校劳动教育探索过程:一是萌芽阶段,校园当家岗位设置。开拓校内劳动实践途径,实现校内劳动教育常规化管理;开辟校内种植园,让孩子和小苗并肩成长。二是系统规划阶段,给孩子呈现一个真实的劳动世界。学校在另一个校区设立丁香百工坊:布艺坊、纸艺坊、茶艺坊、食育坊、中医坊、木工坊等,校外设立大自然劳动基地。三是提档升级,全面编写课程体系,四是升华阶段,探索一种儿童全景劳动模式。</h3> <h3>湖南教育科学院董仲文教授讲授《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课程设计与实施》讲座。他讲到,劳动育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康德曾批判懒惰是最可鄙的。。劳动教育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一贯要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仅就劳动教育发表重要论述就有20余次。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董教授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学生经历体验劳动过程。新时代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处理流汗,接受锻炼,磨练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理解劳动教育要掌握三个关键词,分别为劳动、劳动教育、劳动课程</h3> <h3>学校劳动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为基于问题、分析问题、对标政策、依据理论。具体阐述了核心素养中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品质和习惯、劳动精神的意义所在。同时,董教授讲解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实践项目设计。提出了课程内容建议、课程结构、劳动项目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方法。董教授的讲解,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又有结合实际的方法指引,为学校劳动教育下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使我受益匪浅。</h3> <h3>20号上分别参观了郑州中牟显爱思佳农业嘉年华基地,下午观摩了开封科技传媒小学。短短几天的学习,收获满满</h3> <h3>毕淑敏曾言:“在生命所有的季节播种,喜悦存在于劳动的过程中。”劳动精神绵延千年而今又被屡屡提起,展示其灼灼风华。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导向,只有不断加强劳动教育才能够让我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才能够培养堪当大任的新时代青年。如何让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永放光辉,让劳动教育回归学校教育之中,是我们每一个位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努力研究的课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