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旅(十一) 罗马圣殿

晋客

<p class="ql-block">  罗马是天主教的心脏,是全球13亿天主教徒心中的圣地。据说罗马共有9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探访那些神圣的殿堂,是罗马观光的重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在罗马的三天,我们先后朝拜了圣彼得大教堂、万神殿(已改为天主教堂)、圣母大殿、胜利之后圣母堂和圣依纳爵教堂,再加上“真理之口”所在的科斯美汀圣母教堂,一共是六座。教堂有大有小,各有千秋,每一座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我们首先朝拜的,是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圣彼得教堂和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网络图片,侵权必删)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天主教会的精神象征。圣彼得是耶稣的首徒,因在罗马传教而被罗马人处死,遗体埋葬于此地。公元326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圣彼得墓地修建教堂。1503年,教皇犹利乌斯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1626年教堂正式落成,工程持续了120多年,这段时期正值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多位文艺复兴大师布拉曼特、拉斐尔、米开郎基罗都曾主持过教堂的设计和施工,他们把自己天才的技艺倾注到这举世无双的神圣之所。此后,伟大的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又主持了教堂的内装修,设计和主持建成了教堂正面的圣彼得广场。</p><p class="ql-block">  多位艺术大师的参与,使圣彼得大教堂成为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艺术无与伦比的珍品。而荟萃其中的多件绘画和雕塑作品,使大教堂更加璀璨夺目。</p> 圣彼得教堂正面 圣彼得教堂顶上有13座高5.5米的雕塑,是耶稣和天主教的圣人们。正中间是耶稣,他的右边是施洗者圣约翰,左边是圣安德鲁,他是圣彼得的兄弟,耶稣最早的使徒之一。 教堂门口两根高大的立柱上,伫立着两位圣徒雕像。<div>  右边是圣彼得,耶稣十二门徒之首,天主教早期领袖,公元65年,在罗马传教时被倒钉十字架而殉道,后被追认为天主教首任教宗(教皇)。圣彼得的法相总是手持两把钥匙,这是耶稣交给他的开启天国之门的钥匙,左手持一卷耶稣的圣旨。<br><br></div> <div>  教堂门口左边是圣保罗,圣保罗的书信是基督教极重要的神学著作,对于基督教义的传播与阐扬有极大的贡献。<br></div> 英国约克城约克大教堂前的君士坦丁大帝铜像。他于306年在约克城被部下拥立为罗马皇帝。2019年6月9日,笔者旅行至约克城,在约克大教堂外摄下这张照片。 君士坦丁一世,后世尊称为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之一,也是天主教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公元313年,他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给基督教以合法地位,为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并最终成为罗马国教奠定了基础。<div>  米尔维安桥之战前,君士坦丁一世做了一个梦,梦见上帝要他把象征基督教的十字涂在士兵的盾牌上,他的军队将获得上帝的保护。胜利之后君士坦丁一世从此成为皈依基督教的首位罗马皇帝。<br></div> (网络图片,侵权必删) 从空中俯瞰,圣彼得教堂前的圣彼得广场就象一个巨大的钥匙孔。打开了这把锁,就开启了天堂之门。 圣彼得广场号称“世界上最对称最壮丽的广场”。是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在1667年设计,然后花了11年时间建成的。广场宽196米,气势恢宏。为了使广场与教堂主体接合,贝尼尼在两边加建了两翼柱廊,各有120米长,广场因此以柱廊环绕。贝尼尼说,柱廊犹如一双手臂,随时准备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异教徒。两组长廊共由284根高18米的多立克圆柱和88根方柱组成,每根石柱需3-4人才能合抱,走入廊中,光影效果十分美妙,这是贝尼尼广场综合建筑中最成熟的杰作。<div>  广场柱廊,与米开朗基罗的大教堂穹顶相互呼应,使圣彼得广场成为罗马最壮丽的景观。<br></div> <p class="ql-block">  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总高41米的梵蒂高尼方尖碑,是埃及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物件,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蔚为壮观。埃及方尖碑一般都镌刻有象形文字,但此碑却无一个文字,让人不由联想起陕西乾陵武则天的那通“无字碑”。此碑公元40年从埃及运来,原本摆放在罗马皇帝尼禄的大竞技场上,据说圣彼得就是在这座方尖碑前被倒钉在十字架上殉道的。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移到圣彼得教堂前。传说方尖碑下埋藏着凯撒的骨灰,保存着钉死耶稣的十字架残片。</p><p class="ql-block"> 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共留存有古埃及方尖碑27根,其中意大利就拥有13根。意大利的方尖碑都是罗马时代从埃及运来的。那时埃及是罗马的行省,有些罗马皇帝建了功勋,就要从埃及运一根方尖碑回来纪功。中世纪以后,这些方尖碑都矗立到了教堂前面。</p> 彼得大教堂大穹顶是米开朗琪罗天才的建筑艺术的结晶。圆顶高达132.5米,宏伟超群地显现在空中,是罗马城天际线的一个重要标志。一位教皇曾下令,罗马所有的建筑都不能超过圣彼得教堂的高度。如今,圣彼得大教堂仍保持了其作为罗马制高点的尊严。 大穹顶美妙的圆弧,点缀着色泽艳丽的镶嵌画和玻璃窗。天窗的采光点亮了穹顶,日光闪耀,仿佛接通了天国的圣光,如苍穹,如繁星,让人不得不仰视,并油然生出神圣、膜拜之感。 大教堂共有13个圆顶,除了中间的大穹顶,还有2个中型和10个小型穹顶。 傅雷曾经说过:“罗马,是贝尼尼的罗马,因为他彻底的塑造了罗马,也留下了巴洛克的标准。”<div>  傅雷的这句话,也可以套在圣彼得大教堂上。在这座至神至圣的圣殿中,无处不见到贝尔尼尼大师的身影。1629年,贝尼尼被任命为圣彼得大教堂总建筑师,他在这个岗位上奋斗了50年,教堂的一切装饰点缀都有贝尼尼的亲自主持设计和参与,大到教皇的祭坛,小到一个圣水盆,每每出自其手。</div><div> 从某种意义上说,圣彼得大教堂也是贝尼尼的纪念碑。<br><div>  大教堂有三件镇馆之宝,一件是米开郎基罗的“圣殇“,另外两件都是贝尼尼的杰作,分别是“青铜华盖”和“圣彼得宝座”。</div></div> 大穹顶下面是贝尔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教皇的祭坛,只有教皇才有资格在这里主持仪式。华盖总高30米,由4根20米高、异常华丽的螺旋绞链形铜柱围成。 青铜华盖,被视为圣彼得大教堂“三宝”之首。<br>  四根20米高的螺旋形铜柱支撑着巨大的华盖。螺旋形造成视觉上不断向上攀升的感觉,寓意着对天堂的向往,又让人联想到中国的盘龙柱。铜柱由线条浮雕、橄榄叶装饰,无数蜜蜂在橄榄叶间飞舞——蜜蜂正是当时的教皇乌尔班八世牧徽上的标志。华盖四角各有一位守护天使,他们身后向上合拢的四根凤尾形铜柱支撑起一个巨大的铜球,铜球上是象征天主教的十字架。<div>  青铜华盖矗立在大穹顶之下巨大的空间中,成为一种视觉上的填充,但又不阻挡视线,因为它是空心的。它的材质不同于周边的其它材料,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调,既形成审美的对比,又形成一种建筑的节奏,绝对是神来之笔。</div> 青铜华盖之下,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点燃着99盏长明灯,再下方阶梯之下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墓。 圣彼得雕像。据说抚摸他的脚会得到他的赐福,于是每天信众在这里排起长队,以至于圣彼得的脚都被摸得变了形。 <div>  在青铜华盖的正对面祭坛,是贝尔尼尼设计装饰的镀金圣彼得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饰物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br>  宝座曾经是多位教皇的御座。传说这把木椅圣彼得本人曾使用过,但经历史学家考证,宝座是加洛林王朝国王泰查二世所赠。<br></div> 圣彼得教堂内景,宏伟,壮观 右殿第一间小堂的祭台上,供奉着米开朗基罗不朽的经典之作《圣殇》,(又名《哀悼基督》或《圣母怜子》)。雕像表现的是耶稣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那一刻。在青春永驻的童贞圣母的膝盖上,躺着宛如沉睡中的耶稣尸体。圣母双膝支撑着耶稣柔软无力的遗体,神情恬静安详中透出深深的哀伤。米开朗基罗把基督受难描绘成一种升华,而不是悲恸。<div>  1448年,法国政府常驻罗马的代表,红衣主教 Bilhères,感觉自己将不久人世,遂向初出茅庐的米开朗基罗订做了一座《圣殇》雕像,打算用在将来自己的坟墓上。这场普普通通的交易催生了一件绝世神作,当时年仅23岁的米开朗基罗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合同,顿时震惊了整个罗马,几乎所有人都难以相信,这件无与伦比的杰作出自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之手,都认为是米兰雕塑家Cristoforo Solar的作品。米开朗基罗一气之下连夜在圣母衣带上刻下一行字:”佛罗伦萨的米开朗基罗 博那罗蒂所作“。慌乱之中竟遗漏了两个字母。事后他深悔自己的鲁莽,以后再也没有在作品上签名,所以这是米大师唯一的一件署名作品。</div><div> </div> 雕像中的圣母被塑造成年轻而安详的形象,大师认为圣母应像少女一样纯洁,她的青春永驻是得到上帝的眷顾。面对爱子死亡圣母当然忧伤,但想到这是为救人类而死,所以她的表情是悲恸有节,伤而不乱。 圣母衣带上有米开朗琪罗自己的签名特写 <div>  历史上《圣殇》遭受过多次毁坏,最严重一次在1972年,一位患有精神病的匈牙利地质学家用地质锤猛击雕像,疯狂叫喊:“我就是耶稣基督!”圣母的左臂被击断,面纱和鼻子被击碎,左眼被击坏,经过多年修复才基本恢复。为避免再次发生事故,现已在塑像前加装了防弹玻璃和护栏。<br></div> 教皇亚历山大七世墓龛,贝尔尼尼作品。<br>  象征死亡之神的带翅膀的骷髅仿佛从下面的门里爬出,它挥舞着手中的沙漏,暗示任何人都无法与时间抗争而必须面对死亡。<br>   《乌尔班八世墓龛》,贝尼尼作品。教皇乌尔班八世是贝尼尼最主要的资助人。雕像呈坐姿,他举起一支胳臂作指挥姿态,坐像下面是青铜镀金的棺材,棺材两侧各有一座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道德天使,代表仁爱和公正,棺材上方一死神形像似乎在一片树叶上写下乌尔班的名字 教堂大厅青铜华盖四方,各有一尊高5米的巨大雕像,被称为四大圣人,由贝尼尼设计并参与雕塑。 这位扶着十字架的女子是圣海伦娜,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她出生在巴勒斯坦,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基督徒,可以想见她对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据说她一直致力于寻找耶稣受难的真十字架,并在80岁时最终找到,随后圆满的死去,死后葬在天坛圣母堂。 贝尔尼尼的雕塑《圣朗基努斯》。据说他是负责对耶稣执行钉十字架的罗马军人,他用长矛去刺耶稣的腹部,试探其是否断气,耶稣的血喷溅到朗基努斯的眼睛上,他高度近视12年的双眼竟神奇地恢复了视力。他认为这是神的力量,于是放下杀人的长矛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他使用过的这杆长矛也成为圣矛,据说拥有战无不胜的神力。 《圣维罗妮卡》。维罗妮卡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当看到耶稣背着沉重的十字架艰难地走向行刑地各各他山时,她赶在半路递给耶稣一方汗巾让他擦额头的汗水,耶稣接受了它,擦完汗又递还给维罗妮卡,这样耶稣脸部的轮廓就神奇般地印在了汗巾上。<br><br> 圣安德鲁雕像。安德鲁是彼得的弟弟,也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在希腊被罗马当局抓住,当要执行钉十字架刑罚时,他与彼得一样,认为自己不配采用与耶稣相同的方式,与彼得的倒钉不同,他选择的是钉在X形十字架上,这也成为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圣彼得大教堂内最为精美的马赛克祭坛画《基督变容》,此画是拉斐尔应佛罗伦萨的红衣主教朱利奥·美第奇邀请为法国纳博纳教堂绘制的祭坛画,也是拉斐尔最后一幅杰作,代表了拉斐尔绘画的顶峰。六位艺术家花9年时间按原作制作出这幅镶嵌画,于1815年供奉在圣彼得大教堂的祭坛。 大理石浮雕《圣大利奥祭坛》,描绘了一场“圣迹”—公元452年,教皇利奥一世与匈奴王阿提拉会面,空中出现圣彼得和圣保罗,阿提拉望而生畏,举手护目 这是意大利托斯卡纳的伯爵夫人玛蒂尔达墓龛。玛蒂尔达号称“圣彼得的女儿”,拥有巨额财富和权势。她支持了四任教皇,将家财两次捐给教廷,1635年教廷特批将她的遗骸重新入殓葬入圣彼得大教堂。 笔者2011年9月摄于圣彼得大教堂。 这件天使和圣水盆雕刻得如此精致而生动,十二年前第一次来这里我就注意到,没想到居然出自贝尼尼之手。<div>  贝尼尼的作品遍及罗马城。——他对罗马城,不是贡献巨大,而是再造了罗马。<br></div> 罗马教廷的卫队—瑞士雇佣兵,身着红黄蓝三色制服,手持梵蒂冈长戟,是梵蒂冈必看的一景。 1527年5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率领3万大军包围罗马,意图抓捕教皇克莱芒七世。瑞士近卫队为掩护教皇撤离而进行了惨烈的战斗,189名士兵中有147人阵亡,余下的42名士兵成功掩护教皇安全撤离。大规模的抢劫杀戮持续了8天,12000人丧生。教皇被围困于圣天使堡后投降,教皇的卫戍部队被取代。尽管42名侍卫被允许归队,但最后回来的只有12人。<br>  从此之后瑞士雇佣兵就成了梵蒂冈国家唯一指定的军队。5月6日也因此被作为瑞士近卫队重要的纪念日。<div>  梵蒂冈在选用卫队人员时,除必须是瑞士青年以外,还必须是天主教信徒,且具有贵族家庭出身的血统。</div> <p class="ql-block">  万神殿是罗马一处神圣的所在,一如帕特农神殿之于雅典。很早就知道万神殿的大名,直到今天亲眼目睹,才真正领教了它的高贵和神奇。</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罗马人信奉多神教,兴建神庙大多是为了某种庆典,万神殿就是如此。公元前27年,古罗马皇帝屋大维的副手阿格里巴,为纪念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而兴建了这座神殿。公元80年,神殿被一场大火焚毁。公元125年,哈德良下令在旧庙的原址上兴建万神殿。</p> 山墙下的门廊以16根粉红色或灰色的花岗石廊柱支撑,左边3根是17世纪的作品,其余均为两千年前的原物。 <div>  走进万神殿,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头顶上巨大的穹顶。穹顶直径43.3米,在1436年圣母百花大教堂建成43.7米的穹顶前一直是世界最大的穹顶。穹顶内部有五层凹格,凹格的面积逐层缩小,但数量相同,使穹顶厚度不断递减。2000年过去,巨大的穹顶仍然屹立不倒,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坚固。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的大胆创意和精湛的工艺。</div><div> 米开朗基罗对万神殿崇拜得五体投地,曾赞叹是“天使的设计“。后来他的设计圣彼得教堂的大穹顶时,有意将其直径设计得稍小于万神殿,以表敬意。</div><div><br></div> 穹顶顶部有一个直径近9米的圆洞,用于采光。看一看,一束阳光穿过圆洞射入殿内,那种感觉是如何的神圣。大厅正中的地面微微凹陷,有几个泄水的圆孔,天下小雨,从圆洞落下的少量雨水会从圆孔排走。如果雨大,关上殿门,热气蒸腾而上,会阻挡部分雨水落下,地面的圆孔仍然足以排掉落下的雨水。 万神殿现已变成一座教堂。公元609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将此殿献给了当时的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将其改称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这个改变使它幸运地逃过了中世纪对异教神殿的大肆破坏,整体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在一定意义上,万神殿也可算是意大利的先贤祠。这里安息着不少伟大的灵魂。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就安眠在这座圣母子壁龛下面。 这座壁龛下面是拉斐尔的墓。壁龛上是一座他的学生雕刻的”圣母子“雕像,这是拉斐尔绘画最常见的题材。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子,是基督教艺术中最美丽而不朽的作品,人世间至善和至美最生动的诠释。 拉斐尔的墓碑,上面的墓志铭写道:<div>  “拉斐尔在此处安息。</div><div> 他在世时,自然女神担心会被他所征服;</div><div> 而他死后,自然女神又害怕会跟着枯萎。“</div> 另外一位伟人,是实现了意大利统一的国王埃曼纽尔二世,他被意大利人尊为国父。这是他的墓碑。 万神殿旁边的咖啡店,《罗马假日》中的安妮公主生平第一次抽烟,好像就发生在这里。 罗马圣母大殿 天主教的教堂有严格的等级区分,最高等级是特级宗座教堂,又称为宗座圣殿,全世界一共只有四座,全部都在罗马,我们朝拜了其中的两座,分别是圣彼得大教堂和圣母大殿。另外两座未去的是圣保罗大教堂和拉特朗圣若望大殿。<div>  9月12日上午,我们前来朝拜圣母大殿。圣母大殿又称圣母白雪大教堂,是第一座供奉圣母玛丽亚的教堂。传说公元356年8月5日,圣母玛丽亚托梦给教皇伯利略,说“在看到下雪的地方为我建一座教堂”。当时正值盛夏,但第二天早晨罗马的埃斯奎利诺山丘上却下雪了,于是教皇下令在落雪的地方建立这座教堂。如今,圣母大殿还要举行洒落白玫瑰花瓣以象征这一圣迹的活动。</div> 圣母大殿的鎏金天花板,修建于15世纪,使用的是来自新大陆的第一批黄金,由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奉献。 远远看去,又是一座华盖,这是特级宗座教堂的标配。 华盖下面的地下室,据说供奉着耶稣降生时的马槽碎片。 华盖下面,有教皇保罗二世的大理石雕像。 在大殿一侧的耳堂,躬逢一场弥撒。这是我在欧洲旅游途中第二次参加庄严的宗教仪式。上一次是在奥地利的梅尔克修道院,那是哈布斯堡皇室的家族教堂,其金碧辉煌的程度较之圣母大殿有过之而无不及。 过后方知,伟大的巴洛克艺术大师贝尼尼,就长眠在圣母大殿。在罗马欣赏了大师那么多精彩的作品,已近在咫尺却擦肩而过,未能到大师墓前一表敬意。实为憾事。 喷水石狮的背后,就是胜利之后圣母堂,典型的巴洛克教堂外观。 告别圣母大殿,我们来到胜利之后圣母堂,一街之隔是著名的摩西喷泉。<div>  16世纪,教皇西克斯图斯推行了一系列公共工程,其中一项是罗马城的供水系统。摩西喷泉就是这一工程的一个重要出水口,也是这一工程的纪念碑。</div> 摩西雕像。据《圣经·旧约》,摩西率众迁徙,手指处,清泉涌出。 胜利之后圣母堂是一座小教堂,我们来这里,完全是因为贝尼尼。 祭台左侧的科尔纳洛礼拜堂,神龛上供奉着贝尼尼的雕塑《圣特蕾莎的狂喜》(又译作《圣特蕾莎的沉迷》)。我们探访胜利之后圣母堂,就是为了这件无与伦比的绝世之作。 特蕾莎是十六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死后被罗马教廷封为圣女。她从小患有癫痫,每次发作都会产生幻觉,她用日记的形式把这些幻觉记录了下来。汇集而成的自传竟畅销一时,读过她自传的人都因她讲述的坦率而深受震撼。下面一段文字,来自特蕾莎自传,是她在梦中的一次超乎寻常的体验。<br> “我看到我的左边有一个天使……他身材不高,矮小而漂亮,脸色红润……他拿着金色小鱼叉,我仿佛看到了叉尖的火焰。他像用鱼叉数次刺进我的心脏,接着又掏走我的五脏六腑,上帝伟大的爱此刻在我体内燃烧着。我感到强烈的痛苦,不时地发出呻吟,可是这种痛苦却是那么妙不可言,我简直舍不得让它停止……有一种如此甜美的爱的慰籍出现在我的灵魂与上帝之间……”<br>  这分明是一场“太虚幻境”中的绮梦:圣女特蕾莎在梦境中,把自己的灵与肉都完全奉献给了上帝,并在同时享受到“如此甜美的爱的慰藉”。<br>  《圣特蕾莎的狂喜》,就生动地刻画了特雷莎笔下的那一刻,在她神魂超拔的时刻,一位天使用一支金色的箭杆刺向了她的心,使她同时陷入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之中。波动的长袍和扭曲的身姿,还有那近乎痉挛的面容…… 《圣特蕾莎的狂喜》已经不止是一组雕塑,它已经被贝尼尼设计成一幕舞台剧,还有灯光和照明。祭坛上方安放了一些镀金的金属条, 光线由祭坛后面隐藏着的小窗照射下来,被金属条反射,金色的散光打在白色的大理石上,衬托出人物的形体,减弱了体积感和大理石的重量感。同时,多样的光和影增强了人体线条的韵律和美感,从而产生出十分强烈的舞台戏剧效果,使人如同进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div><div>  《圣特蕾莎的沉迷》完成之后,在好评如潮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卫道士的激烈抨击。然而,即使是那位素来不喜欢他的教皇英诺森十世,也认同了这件惊世骇俗的雕像。凭借着这件被认为是十七世纪最杰出的艺术作品,贝尼尼的艺术成就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div><div> 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竭力要塑造的是“神一样的人”,那么贝尼尼想要的,是尽可能完整地还原“人一样的人”。这也是巴洛克主义和古典主义最大的区别。<br></div></div> 贝尼尼还为这幕戏剧安排了两组观众,他们是资助人科尔纳罗家族的成员,在看台包厢里或凝视不语,或交头接耳,对这尊雕像的表现充满疑虑和猜测。大概这可算作最早的装置艺术和雕塑艺术相互融合的实践吧。<div>  贝尼尼为《圣特蕾莎的狂喜》花费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完成以后,整个罗马城都为之疯狂: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种作品啊!贝尼尼向订货方开价1.2万金币,他们连连称道:太便宜了!</div><div> 这件作品,是贝尼尼艺术生涯不断摸索至此臻于大成的代表作。<br></div> 罗马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圣依纳爵堂。圣依纳爵堂是一座巴洛克教堂,规模不算太大,但是有一件令人目眩神迷的视幻杰作——天顶画《圣依纳爵的荣光》,又译为《圣依纳爵升入天堂》。作者是安德烈·波佐。<div>  安德烈·波佐是一位耶稣会修士,十七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他擅长立体透视的绘画技法,在平面或弧面上改变空间,造成视觉幻觉,让整个天顶空间无限延伸。其经典代表作的就是圣依纳爵教堂的天顶画。</div><div> 依纳爵·罗耀拉,耶稣会的创建者,后被罗马教廷封为圣人。天顶画描绘的是圣依纳爵升入天堂,受到耶稣和圣母欢迎的场景。 <br></div> 安德烈∙波佐壮观的天顶画,立体感极强,让观者产生错觉以为天花板上还有更高的空间。而主角圣依纳爵在众天使的簇拥下,飞上天界,受到耶稣和圣母的欢迎。 窗户以上其实是平坦的天花板,画家用“错视技术”(立体透视技法)把天花板变成了深邃的天空。仰望天顶,一种感想油然而生:天堂是什么样?大概就像安德烈·波佐描绘的这个样子吧。 亦真亦幻的巴洛克视觉巅峰。 教堂大厅中央摆了一面镜子,游客观赏天顶画的镜像,会产生宫殿在天空中开放的错觉。 镜像里的天空似乎更深邃。 再往前的一个“穹顶”也采用了这种幻视技术。走到底下才会发现这个“穹顶”是假的。是安德烈·波佐在一个圆形平面上创作出来的。<br><br> 安德烈·波佐,天顶画艺术大师,圣依纳爵堂天顶壁画的作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