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龙门石窟和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洛阳才子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立刘宋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而终。南朝有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南北两方虽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形势,故称为南北朝。</p> <p class="ql-block">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北朝第一个王朝。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自称代王,同年四月改称魏王。公元398年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p><p class="ql-block">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p> <p class="ql-block">  拓跋珪家族的后代拓跋宏又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北魏第七位皇帝,即位时仅5岁,只活了三十来岁却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千年。</p><p class="ql-block">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为太子时,生母即被赐死,由祖母冯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即位时年纪太小,由祖母冯太后执政,对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化的改革,孝文帝便受此影响。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他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士族联姻,又参照南朝典章,修改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太子恂,这一举动使鲜卑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大大的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公元499年4月26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位于洛阳城西北约15公里处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邙山之颠的北魏长陵。</p> <p class="ql-block">  北魏是我国佛教盛行时期,龙门石窟艺术即为其代表作之一。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龙门由大禹治水中所开凿,鱼跃龙门的传说亦发生于此。龙门石窟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四百余年之久。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一公里,共有九千七百余尊佛像,一千三百多个石窟。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像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唐代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中的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界供奉的偶像。女皇武则天鼎力相助的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不是一具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宗教偶像,而是被高度美化了的大唐帝国高居九重的帝王化身。如果撇开武则天的影子,它确实形象地体现了初唐自强奋发,激昂向上的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处。龙门西山的奉先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开始修建,用三年零九个月完成。“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为报身佛。除此之外还有肋侍菩萨两尊,佛弟子、金刚、神王各两尊,高度则逐渐降低,造成一种众星捧月的效果。大佛端坐于八角束腰莲花座上,身披袈裟,衣纹简洁清晰而流畅,背光华美而富于装饰性,烘托出主像的严整圆润。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瞻仰人需登到半山腰方可见到大佛真容。其</p><p class="ql-block">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 建造时采用了大量彩绘,今多已褪色。 洞窟像龛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 。</p> <p class="ql-block">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3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p> <p class="ql-block">  位于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2022年8月2日,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经过数月"大修"后真容再现。</p> <p class="ql-block">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这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当时还是李治皇后的武则天为这个工程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佛像一凿就是3年9个月,直到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才告完工。这座高高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则天皇后的形象与仪表及容姿,大佛的头部就是武则天48岁时容貌的再现,大有母仪天下的威严与风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