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p class="ql-block"> 刘晓红: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部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学前教育专家库成员,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p> <p class="ql-block"> 10月22日上午,在田家炳602教室,教育专家刘晓红教授对《漫谈中美学前融合教育》进行了精彩的解读。</p> 一、基本情况 <p class="ql-block"> 河南省学前融合教育调研评估工作报告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全省学前融合教育调研评估工作的通知》,2023年4月11日﹣28日,省教育厅派出25名评估组专家,分7组对全省182所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园的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评估组通过参与座谈会、听取汇报、入班观摩、随机/专人访谈、查阅资料、集中反馈等形式,开展了专题调研。</p> 二、现状与分析 <p class="ql-block">(一)试点园中公办比例高,且近一半是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师资稳定,保教基础相对扎实,而保教基础好的试点园在师资队伍、幼儿支持、活动组织及行政支持等方面都有较大优势,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在示范引领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势,这也是全省学前融合教育工作得以长久深远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豫东、豫北区域融合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有待提升。豫东区域32所试点园仅招收过182名特殊需要幼儿,平均每所试点园累计招收数量不足6名。豫北区域46所试点园仅招收283名特殊需要幼儿,平均每所试点园累计招收数量6名。对比其他三个区域,豫东、豫北区域整体招生数量较少,融合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有待提升。</p> 三、主要工作成绩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90年代才开始关注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相比美国有近30年的差距,学习美国的经验很有必要。但也必须看到,美国的融合教育实践也仍存在着问题,比如,种族歧视和各地采取融合教育的比例、形式等差距甚大。所以,在学习了解融合教育先行者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进而作更深入的探索和反思。</p>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p class="ql-block"> (一)试点园对特殊需要儿童的界定不清晰,对融合教育理解有偏差部分幼儿园只接收障碍程度极轻的幼儿。在园的特殊需要幼儿中疑似个案比例较高,大约有30%。疑似个案主要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幼儿有某些方面的特殊需求,但家长并不认可,也没有向幼儿园提供诊断证明。</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原因</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span>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幼儿园对融合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只要接收轻度残障幼儿或者个体差异较大的幼儿就是在做融合教育,障碍程度较重的幼儿就适合进入特殊教育学校。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span>是前期培训在特殊需要儿童相关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出现模糊或者强调不到位的情况。三是在过往的培训和巡回辅导中,有部分康复专业的医生参与,医生过度强调残障的医疗模式,导致幼儿园及家长更加重视康复忽视教育,幼儿园也存在"贴标签"的现象。</p> 五、融合教育发展需求 六、下一步建议 <p class="ql-block"> 本次为期五天的精彩培训拉下了完美的帷幕。培训虽然结束,但专家的讲座留给我们老师的是仰望和更多的思考,面对即将要开启的教学之路,虽然有忐忑和不安,但却多了一份坚定。 </p><p class="ql-block">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醒,做则必成。望我们老师以更专业,更热情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人格的平等和教育的公平!让学前融合教育更有效更专业的开展,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