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新西兰移民养老的酸甜苦辣</p> <p class="ql-block">我最近写的《新西兰(基督城)衣食住行见闻录》提到新西兰养老福利,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福利与移民新西兰的老人有多大关系?国内的老年人移民到新西兰能薅多少资本主义羊毛?</p><p class="ql-block">说到薅羊毛之前要先说怎么到这儿来。据了解,老年人移民到新西兰生活有一条渠道,两个池子。</p><p class="ql-block">这条渠道是退休父母团聚移民,老年人只有走父母团聚移民这条通道才能移民到新西兰,换句话说,只有你的子女在新西兰才能走这条渠道,这也是老年人移民的唯一途径。</p><p class="ql-block">两个池子的第一个池子是新西兰的居民或公民,其收入达到工资的中位数,可以担保父母移民。其移民的父母通过身份资料等审查、健康体检后,归入候选池子摇号筛选(如同国内的汽车摇号),啥时候摇上号全凭运气,可能一年半载,也可能十年八年。据说新西兰一年有2500个父母团聚移民名额。</p><p class="ql-block">第二个池子是退休父母投资移民,通俗的说就是花钱买时间,投资移民的申请人进入这个池子按投资时间排序,这个池子明显比前一个池子人少,貌似也没有名额限制,所以几个月获批准也未可知。前提是你要先投资100万纽币(按比例投资国债和股票),投资的钱四年后退还,是赔是赚要看汇率行情。</p> <p class="ql-block">获得新西兰身份的老年人可享受免费医疗,领取老年证以后可免费乘坐公交车、门诊挂号优惠和一些购物优惠。累计住满10年,可享受与当地居民相同的养老待遇,即领取不少于社会平均工资65%的养老金。退休人员移民后仍在本国领取养老金的,在本国领取的养老金如果低于新西兰的养老金,可以领取补差部分,如果高于新西兰的养老金则不再领取。没有累计住满10年之前这段时间,如果本人在新西兰没有房产且在国内的养老金低于新西兰的生活标准,可以领取住房补贴和一定的生活补助。</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在国内领的退休金越低,在这里薅的羊毛越多,在国内领的退休金等于或高于这里的养老金,则无羊毛可薅。</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待遇,可以保障基本生活。但新西兰的生活成本估计要比国内高出一截,尤其蔬菜、水果不但价格高且品种较少,这也是很多人不适应的地方。而新西兰又有世界上最优质的奶源、牛羊肉,无任何添加剂的食品,这些对老年人又很友好。听一位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的老先生说,他以前肠胃一直不太好,移民后不治自愈,而且极少生病,几乎没去过医院。他的状况可能同时得益于良好的空气和洁净的水源。</p><p class="ql-block">至于所谓的好山好水好寂寞,则是见仁见智。如果你喜群居,好热闹,这儿确实不是你的菜。新西兰国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520万,地广人稀,还有90%的土地未开发。连早晚遛弯都很少见到人,更甭说人群聚集的广场舞、交际舞,天一擦黑人们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一位老先生调侃,这地方想找个第三者都难,哪碰得到人啊?如果你乐于亲近大自然,喜静修身,这里则是天堂。家家草坪绿植,满眼碧水蓝天,处处原始风光,四野遍布牛羊。大山大水美若仙境,却保留着世间少有的清净。</p><p class="ql-block">华人的活动基本在华人圈,由于语言的局限,老年人更难融入当地人生活。华人的社交方式有:参加华人社团的舞蹈、乐器、摄影等小团体,经常演出或出游;上免费的英语课,只要愿意可以无期限学习,广交一批学友;朋友之间串门聚餐,无限畅聊。虽然到了南半球,但不用担心饮食习惯,这里的华人商店很多,国内所有的调味品、食品应有尽有。华人饭店遍地开花,风味俱全。</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生活过的老年人,有的对这里赞不绝口,称出门就见蓝天白云出气都痛快;也有的说小环境(指住房宽敞,生活自由)好,大环境(指寂寞、物价高、生活不便)差,宁肯与看孙子的老伴分居也要回国生活。这就是新西兰,既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又被称为最孤独的国度。甘蔗没有两头甜,享受纯净的环境和接受孤独是一幅画卷的正反面。</p><p class="ql-block">除了好山好水,对老年人最具诱惑的还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田野生活。这里普通人家的独栋宅子动辄大几百平,房前屋后侍弄个花花草草,栽些瓜果梨桃,种点茄子辣椒,既打发了无聊,又节约了开支,不嫌麻烦的搭个棚子养几只鸡,能享受秒食鲜蛋的奢侈。好多在国内颐养天年的老人来到这里以后不知怎么就成了养花种菜的“把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个地方待着舒不舒服,与当地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在这里会觉得时钟慢了,节奏缓了,人们淡然地工作生活,没人“只争朝夕”,悠哉悠哉,心平气和。我接触过不同阶层的许多人,基本都是如此状态。一次找医生咨询调整用药事宜,医生反复比较可替代药品,并打电话问了多个药房,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这与他们实行预约门诊患者少固然有关,但其耐心细致也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我几次在公园或其他地方拍照,都会有当地洋人主动上前问需不需要帮忙拍照,有的还细心地告诉哪个位置拍出的效果好。走在大街小巷或路过谁家门口,只要一碰上眼神,对方一定会微笑着打招呼,有人调侃,这都是寂寞闹的。我倒觉得这是他们的本性流露。</p><p class="ql-block">有个画面一直存在脑海,一次在超市门口遇见一个上着工装下着短裤的帅小伙,右手拿着面包左手攥着几根胡萝卜,大口嚼着面包就胡萝卜,大步流星地与我擦肩而过。后来想想,为什么会对这个画面有印象?可能他的形象会让我想到对当地人的感觉:质朴、粗旷、热情、淡定。</p><p class="ql-block">这些小事会淡化因语言不通产生的陌生感,现实中语言不灵的老年人借助手机、翻译器的确可以完成生活上的基本沟通,不会受到冷落。但遇到看病等有专业含量的交流,还需要“拐棍”。</p><p class="ql-block">人们都会选择在宽松自由舒适的环境里生活,什么地方宜居既有普世标准又有个人感受和具体情况,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些纯属闲聊,如有谬误请看客们指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