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与国清寺

張貽端

<p class="ql-block">  从福鼎市区驶出,片刻之间就到了太姥山高速入口,沿着甬莞高速、沈海高速穿越若干隧道和跨海大桥就抵达了浙江国清寺,全程约3百余公里。</p> <p class="ql-block">鳌江大桥</p><p class="ql-block">鳌江特大桥是平阳县和苍南县境内各类桥梁中跨径最大的一座桥梁,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控制性工程——鳌江特大桥跨越鳌江口,主跨320米,主桥桥塔采用H型门式桥塔,索塔高为102.4米,相当40层楼高,全桥共有96根斜拉索。其起点位于平阳县鳌江镇墨城社区、终点位于苍南县龙港镇新美洲村。</p> <p class="ql-block">北江大桥</p><p class="ql-block">位于温州至乐清瓯江口跨海桥</p> <p class="ql-block">高明大桥</p><p class="ql-block">浙江省温州市境内跨海通道,位于飞云江入海口处,是宁波—台州—温州高速公路复线温州灵昆至阁巷段工程中的控制性工程。</p> <p class="ql-block">我们正午时分终于来到古朴、庄严、清幽的佛国圣地:天台山国清寺。打听到寺院内的素斋面已对香客游人停业,于是遗憾地在镇上匆匆就餐后乘景区电瓶车(2元)赶往寺前古刹山门。</p><p class="ql-block"> "隋代古寺”照壁将国清寺的悠远历史表述的分外清晰。古刹山门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才见得古刹东山门。国清寺的寺门是与众不同的,转过那块大大的照壁,见一朝东敞开一小山门,原来这才是国清寺正门。而国清寺山门东开,又寓意“紫气东来”。</p><p class="ql-block">天台山景区是5a级景区。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县。自然风景非常秀丽,佛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一直有"佛中道源,山水神秀"的美称。是中国的十大名山之一,也是最美十大佛教名山。其中中华佛教城,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位于以佛宗道源闻名于世的天台县城关镇国清路,是中国佛教伽蓝菩萨的旧址。</p><p class="ql-block">照𤩹是现代宗教界领袖赵朴初先生亲手书写,在书写时,他有感曾经战乱年代,佛像法器的物件被大肆毁坏,寺院被强行占用,因此把隋字中的的工字给抹去了,寓意了从此告别那荒唐的岁月,共享的清平世界。</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城关镇,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寺庙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隋代高僧“智者大师”(智顗)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影响远及国内外。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浙江天台国清寺与济南灵岩寺、南京栖霞寺、当阳玉泉寺并称中国寺院四绝。该寺曾驻锡不少有名得道高僧,包括唐一行法师、寒山、拾得、济公和尚、日本东密开宗祖师空海大师、日本台密开宗祖师最澄大师等。</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始是依据天台宗创始人智者亲手所画的样式所建的。智者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说:“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见书后,极为感动,便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初建的国清寺寺址在大雄宝殿后面约100米处的八桂峰前山坡上。唐会昌中(约845年),原寺毁于火,旋即重建。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唐大中五年(851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寺后石壁上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唐大中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但都是屡毁屡建。每次重修,寺宇规模都有所发展,位置也越来越往下移至山麓平旷地带。但从明人李汶在《游天台纪略》一文中提到的国清寺“最后委藏处石泉,名锡杖泉”句分析,可见当时锡杖泉已在寺的最后,即今位置。那么说明至迟在明代,国清寺已移至今址。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国清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20世纪60年代末“文革”的动荡时期,国清寺再次被毁。1973年,周恩来下令敦促在1975年前完成国清寺修复,并拨款30万元,同时从北京调运大量珍贵的佛像、法器到该寺。1984年重新复办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社(如今的天台山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的这座圣寿无疆青铜炉,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母亲大寿修建的,上面有八吉祥。中国清代乾隆年间铸造的清铜大鼎来自故宫博物院,其造型古朴大方,双耳三足,通高3.8米,纹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1972年,为恢复日中邦交,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来华访问,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进行了妥善的安排。</p><p class="ql-block">田中角荣访华期间,突然向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出了一个人要求,他想去浙江台州的天台山国清寺朝拜,因为那里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p><p class="ql-block">公元598年,依照智者大师的遗愿,隋朝的统治者在天台山上修建了国清寺。到了中国唐代,大批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唐贞元二十年,也就是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随遣唐使来到唐朝,他在浙江宁波刺史陆淳的引荐下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一年后最澄学成归国,从此国清寺便成为了日本天台宗的祖庭。</p><p class="ql-block">田中角荣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天台宗信徒,田中角荣来华前他母亲嘱咐他一定要替自己去国清寺朝拜。</p><p class="ql-block">田中角荣提出想去国清寺的要求后,周总理便向浙江省相关部门询问,然而得到的消息是国清寺由于年久失修,暂时不能接待日本客人。</p><p class="ql-block">田中角荣回国后,周总理要求立即启动重修国清寺的计划,要求国清寺务必在1975年完成整修工作。</p> <p class="ql-block">这尊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明代的清铜造像,十八罗汉雕像则来自雍和宫,是中国元朝时期的楠木雕刻精品。</p> <p class="ql-block">狻猊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一说是第五子,另说是第八子)。形如狮,喜烟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随之吞烟吐雾。</p> <p class="ql-block">古书记载是外貌与狮子相似能食虎豹的猛兽,亦是威武百兽率从之意。常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香炉上。</p> <p class="ql-block">“狻猊”一词,最早出现在《穆天子传》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两书成书时间孰早孰晚说法不一,但都没有对”狻猊“形象的详细描述。</p><p class="ql-block">自东汉时西域进贡狮子后,名”师子“。今所知较早的见记载于《汉书·西域传上》:”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犀牛。“颜师古注云:”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其他官方记录还见于《后汉书》的”章帝记“、”和帝记“、”顺帝记“等处,共计四次。自隋唐及以后又逐渐变成加上反犬旁的”师子“。</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有隋梅一株,在大雄宝殿右侧,由隋代高僧、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据考证,隋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内三株最古老的梅树之一。关于它的传说,现代诗人邓拓写给隋梅的《题梅》诗最为传神: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p> <p class="ql-block">1400年历史的隋梅,曾一度枯萎了两年,但之后奇迹般的复活了。每年的早春二月,可以观看千年隋梅盛开。</p> <p class="ql-block">梅花的香,岁月的墙,钟声鸟鸣在五峰中回荡,柔丝细雨中触摸柱瓦黄墙,感受那千年岁月的流淌……拾级而上,驻足回望,古寺、古塔、古树、古人、古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远眺隋塔。</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为建于清早期的建筑为官式建筑,弥勒殿和雨花殿为单檐歇山顶,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三圣殿、罗汉堂和禅堂是典型的南方厅堂建筑,妙法堂、方丈楼和迎塔楼为中西合璧。国清寺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大雄宝殿正中设明代铜铸释迦牟尼坐像。西轴线为安养堂、三圣殿、罗汉堂(文物室)、妙法堂(楼上为藏经阁)。东一轴线为聚贤堂(僧众餐厅)、方丈楼、迎塔楼。东二轴线为里客堂、大彻堂和修竹轩。像背壁后,有以观音像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两侧列元代楠木雕刻的18罗汉坐像。山门外各建筑物——隋塔、寒拾亭、“教观总持”照壁,丰干桥、“隋代古刹”照壁和国清寺山门,它们顺地势安排,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却显得和谐协调。一进朝东的山门转入正中甬道,甬道两旁是仅高1.7米的黄色矮墙,矮墙后面是茂密的竹林。构成一个拥有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7.3万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寺中名井"锡杖泉"。</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韩国、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每年有很多日本、韩国的僧众来这里朝拜。原来日本空海大师曾在此修行,到日本后创立天台宗,所以国清寺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nbsp;</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三贤殿,旧名三贤院、三贤堂,始建于1015年,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莲花宝座上,丰干居中,身穿袈裟,右手拄着一根木棒,左手抬起,手掌上竖,呈打招呼状,面露微笑,神情悠然自得。寒山居右,半穿半披袈裟,露右肩,竹筒斜背在左肩上,右手拄短木棒,左手与拾得打招呼,笑口大开。拾得居左,穿袈裟,双手握扫帚,边扫边与寒山说话,大笑。虽然此三位后世被附会为阿弥陀佛,文殊,普贤转世,可那仅仅是附会,这三位从本质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位僧人,不能称为佛。</p> <p class="ql-block">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p><p class="ql-block">寒山云: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p><p class="ql-block">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p> <p class="ql-block">五百罗汉堂铜香炉</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游国清寺时,长老带着他游遍全寺,对他讲了国清寺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当长老说到定光佛写给智者大师“寺若成,国即清”六个大字的时候,乾隆心里一动。</p><p class="ql-block">他想到自己的父亲雍正在生时,对待文武百官,万民百姓太严酷了,自己执政以后,国力旺盛,应当创造一个清平的时势。为了表明这个心迹,他回到京城以后,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写下“寺若成,国即清”六个字,在国清寺的“鱼乐国”旁边,立了一块雕着皇龙的圣旨碑。</p> <p class="ql-block">禅理深邃: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p> <p class="ql-block">“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五峰环抱、双涧萦流,听暮鼓晨钟,读明月苍松。</p> <p class="ql-block">一对巨大狮子拱卫山门。</p> <p class="ql-block">国清寺山门上悬“国清讲寺”匾额,说明该寺以讲经说法为主,以别于重修禅的“禅寺”和重清规戒律的“律寺”。楹联“古刹著域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二涧,胜迹长新”,概括了寺院的悠久历史,清幽环境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隋塔位于天台城关镇东北6里。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受菩萨戒而建造的报恩塔。唐会昌法难受损,南宋建炎二年(1128)修葺。残高59.4米,边长4.6米,六面九级,为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系空心楼阁式砖木结构,因遭火焚毁飞檐斗拱,形成四周的空洞。</p><p class="ql-block">秋天来就会看到金黄的大片稻田,稻田远处矗立的就是千年古塔,它就是国清寺的第三隋,隋塔。</p> <p class="ql-block">1400多年的隋塔,1400多年的千年古刹,1400多年的隋梅,漫步在僧人们种满花木的寺院,人们一定会有所得,有所悟。这世上只有一种达人,那就是做自己,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慢才是真正的快,但也就这些人才能承受岁月的孤独和煎熬。</p> <p class="ql-block">石梁飞瀑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北22公里的天台山中,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所在,在崇山翠谷之中,一石横跨天际,瀑布喷涌而下,“昼夜起风雷”,令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倾倒,留下无数壮美诗篇,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近瀑布的古方广寺为五百罗汉道场。中方广寺是禅宗道场。</p> <p class="ql-block">在浙江天台大山深处有一因地层裂陷而成的腹大口小的壶形瀑布,壶高15米,径达7米,壶壁岩石光滑,呈古铜色。瀑水泻落壶中,回旋打转,然后从形似壶嘴的岩隙中喷出,注入深渊,形成一泓碧潭,宛若古代计时工具“铜壶”之滴水,故名“铜壶滴漏”。</p> <p class="ql-block">铜壶瀑布,壶高15米,径达7米,壶壁岩石光滑,呈古铜色。瀑水泻落壶中,回旋打转,然后从形似壶嘴的岩隙中喷出,注入深渊,形成一泓碧潭,宛若古代计时工具“铜壶”之滴水,故名“铜壶滴漏”。</p> <p class="ql-block">在铜壶滴漏下游数百米处,有一条长十余米、宽尺余,上宽下狭的天然石涧,宛如游龙躯壳,逢水流湍急时,一喷数十米,如白龙跃空,蔚为壮观,人称“龙游涧”。涧旁一40余米的瀑布贴崖下坠,如一匹白练挂于岩壁间,又似千万串银珠下挂,组成一张轻柔可卷的水珠帘。清名人齐召南称“珠帘春水”,即谓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台峡谷里呈现许多典型的壶穴构造。壶穴又称瓯穴。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p> <p class="ql-block">途经渥云亭。</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雕刻出的篆体石印章令人啧啧称奇。</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上被溪流冲刷了几万甚至上亿年、却始终保持着几近方正的棱角,不似卵石那般“圆滑”。所以古人也在文学作品中赋予了它独特的精神:朴实无华、坚韧不拔。</p> <p class="ql-block">向前栈道傍随溪流婉转,又二百米,有一方印章横卧溪水,天然巨石,似人工雕琢,巧夺天工,天下第一印是也。重数百吨,印刻"法华晨光",以铭天台宗发祥之地。</p><p class="ql-block">这一枚石印位于天台山上金溪和银溪的交汇处、石梁飞瀑之侧的溪流之中,是目前国内现存石印中最大的一枚,为了证明这一点,据说天台山还申报了中国吉尼斯纪录。这花岗岩乃是地质学家们争论最大的石头之一。历史上,一部分科学家认为花岗岩是“纯种”的岩浆岩,另一部分科学家认为,花岗岩是由各种各样被岩浆溶解的岩石凝固在一起后形成的“杂交”品种。但无论哪种说法,我们都能够从中参出一二:这是一种“不可貌相”的石头。</p> <p class="ql-block">双溪汇龙桥。</p> <p class="ql-block">清溪濯波</p> <p class="ql-block">妙音亭。</p> <p class="ql-block">《游天台山记》是明代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篇散文。记叙的是作者第一次游天台山的情况。该文收录于大学语文教材。附:</p><p class="ql-block">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歧,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①。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②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③,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翠丛中山鹃④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⑤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⑥上人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⑦。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⑧盆中物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⑨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注释】①霁(jì):雨止天晴。②奉化:明为县,隶宁波府,即今浙江奉化。③临陟(zhì):攀登。④山鹃:指山岭上盛开的杜鹃花,又称映山红。⑤国清:国清寺,在天台县城北3.5公里的天台山麓。⑥莲舟:江阴迎福寺僧人。⑦筋竹岭:应即今金岭,在宁海、天台两县界上。⑧阊(chānɡ)门:苏州的一个城门,这里指代苏州。⑨坳(ào):山间洼下的地方。【译文】四月初一日 早上一直下雨。前行十五里,路旁有岔道,勒马从西面向天台山进发,天色逐渐转晴。又走了十里路,抵达松门岭下。山高路滑,只好舍弃骑马,步行前进。从奉化来的道路,虽然经过数重山岭,都是顺着山麓;到这里后,无论迂回、曲折或临水、登高,都在大山脊上面。雨后新晴,秀美的山色中叮咚的流泉声随处可闻,反复地变化出新的景观,绿树丛中怒放的红杜鹃花相互辉映,令人忘却了攀登跋涉的辛苦。又前行十五里路,在筋竹庵里休息、用饭。山顶上到处都种有麦子。从筋竹岭向南走,就是通往国清寺的大路。恰好有国清寺僧人云峰同桌吃饭,他说:从这条路到石梁,山险岭峻,路途漫长,不方便携带行李。不如轻装前往,而让担夫将重的行李先担去国清寺等待。我同意他的建议,让担夫挑着行李随云峰先去国清寺,我则与莲舟上人一起从石梁道上动身前行。走过五里路,翻越过筋竹岭。山岭近旁很多又老又矮的松树,变形的树干弯弯曲曲,树根松叶青绿秀丽,好像城里人家盆景中栽种的奇异清秀的松树桩。又走三十多里,才抵达弥陀庵。在高峻的山岭里爬上爬下,深山里很荒凉寂静。害怕猛虎躲藏草木中伤人,所以路边的草木都被放火烧掉了。泉水轰鸣,劲风动地,山路上没有其他旅行的人,显得荒凉而漫长。弥陀庵坐落在万山坳中,恰巧正当中途,行人可在此用饭或住宿。【原文】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①。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注释】①天封寺:今仍称天封,在天台县东北境。【译文】初二日 吃完饭后,雨才停止。于是越过路上的积水,攀登山岭,溪流、山岩越来越显得清澈、幽静。走完二十里路,傍晚时抵达天封寺。睡卧床上,还惦念着明晨登攀峰顶的事,若有缘分则雨停天朗,因为连日来都是晚上雨后转晴,并没有一天是天亮时晴朗。五更时从梦中醒来,听仆人说,满天都是明亮的星星,喜欢得无法再入睡。【原文】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①,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至则一发僧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②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③,循路登绝顶④。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耳。【注释】①烨烨(yè yè):火焰很盛。②甃(zhòu):砌。③太白:即太白堂,相传为李白读书处。④绝顶: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境,为天台山绝顶,海拔1098米。峰下有善兴寺,即华顶寺。</p> <p class="ql-block">石梁飞瀑的美景在于浪花万朵,似堆雪撒珠,终年不绝,故有“冰雪三千尺,风雷十二时”之说法。从中方广寺沿山径可达下方广寺。此时再回望石梁飞瀑,景色又有变化了。只见石梁高挂入云,飞瀑九天抖落,仿佛银龙从天而降,正如一首诗中所描绘的那样:石桥处处足徜徉,尤妙探奇在下方。飞瀑寺前晴亦雨,昙华云际远偏香。</p><p class="ql-block">一帘诗画悬空壁,万古风雷撼彼苍。我欲卧游支枕看,第三松畔设藤床。当年徐霞客从石梁俯视百丈深渊时,曾记载道:“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渊,毛骨俱悚。”石梁飞瀑的另外一个独特之处,是有浙东的画山秀水和附近城乡繁华的衬托。天台山本身美景颇多,又是佛教胜地,所以,石梁飞瀑亦因此而更闻名遐迩。谈到天台石梁飞瀑,不禁令人想起一首歌咏天台石梁飞瀑的长诗,这就是清代进士魏源的《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全诗如下:“雁湫之瀑烟苍苍,中条之瀑雷硠硠,匡庐之瀑浩浩如河江。惟有天台之瀑不奇在瀑在石梁:如人侧卧一肱张,力能撑开八万四千丈,放出青霄九道银河霜。我来正值连朝雨,两崖逼束风愈怒。松涛一涌千万虫,奔泉冲夺游人路。重冈四合如重成,震电万车争殷辚。汕头草木思他徒,但有虎啸苍龙吟。须臾雨尽月华湿,月瀑更较雨瀑谧。千山万山惟一音,耳畔众响皆休息。静中疑是曲江涛,此则云垂彼海立。我曾观潮更观瀑,浩然胸中两仪塞。不以目视以耳听,斋心三日钧天瑟。造物贶我良不悭,所至江山纵奇特。山僧掉头笑:‘休道雨瀑月瀑,那知冰瀑妙,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是时樵牧无声游屐绝,老僧扶杖穷幽讨,山中胜不传山外,武陵难向渔郎道!’语罢月落山茫茫,但觉石梁之下烟苍苍,雷硠硠,挟以风雨浩浩如河江!”</p><p class="ql-block">石梁飞瀑被称为天台山的“眉目”,为天台山第一的自然景观。自古文人墨客大量诗文咏叹。旁边的山坡上有“悬梁飞瀑”的摩崖大字,雄浑苍劲,加上瀑布周边的上中下方广寺,是经典的自然风景和中国文化交融成的景观,这比那些仅是自然风光取胜的景观耐看、深厚,有韵味。</p> <p class="ql-block">石梁飞瀑并不比其它瀑布壮观,但它却有自己的独特之出:首先它有一条二丈左右的巨大石梁,横跨在两崖之间,那微微拱起的梁面,像一条匍伏的巨蟒。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而来,汇合于此。溪涧岩石坎坷不平,水流随之层层折跌而下,每一次折跌,激起一阵雪白的水花,接着又往下折跌。这样经过4次折跌后,溪流终于在阵阵白浪之中流到了石梁附近,聚集成一个巨大的雪浪团,向石梁冲激过来。一部分被打回,而大多数则从梁底穿过,坠入几十丈深的幽谷之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石梁瀑布附近还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题“第一奇观”四字石刻、清末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石梁飞瀑”题刻,石梁腹部有郡守刘璈题的“前度又来”等。</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风景点无数,瀑布亦处处可见。清初诗人潘耒在其《华顶》一诗中,有“峰峦一一插霄汉,涧瀑处处奔虹雷”之句。然天台之最佳处,在于一瀑,这就是著名的石梁飞瀑了。</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大瀑布,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天台山是一座迷人的山峰,因其中华地理第一高瀑而闻名遐迩。整个景区共有九级瀑布,每一级瀑布都有独特的景色,给游客带来了异样的惊喜。这座壮观的瀑布从天台山上游流下,仿佛一条洁白的玉带,从山顶悬崖峭壁般倾泻而下,人们头顶即可感受到浩荡的水流冲击,耳畔回荡着吼声如雷,置身于瀑布世界的怀抱中。瀑布的傍晚景色尤为迷人,透过夕阳的余晖,宛如大自然赋予的最美化妆品,显现出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天台山中方广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风景区北部,距天台县二十五公里,寺居石梁瀑布西侧山坡上。石梁瀑布为山崖间一块巨石,若桥横空突兀,其下瀑布穿梁飞挂,飞珠溅玉,声若雷鸣。石梁与飞瀑交相辉映,成为天下奇观。石梁一带岩壁上有多处历代名人摩崖石刻,有宋朝大书画家米芾手书「第一奇观」、明朝甘两隶书「飞梁悬瀑」、石纶正书「大观」、王榭行书「星桥胜概」;清朝曹抡选隶「万山关键」、康有为正书「石染飞瀑」等,琳琅满目,共二十馀处,摩挲流连,玩味无穷,清朝文人汪隆曾赞石染飞瀑曰∶「灵斧谁将石壁开,瑶虹垂外讶奔雷。明珠万斛从天落,素练千寻动地来。</p> <p class="ql-block">隋代古刹兴天台</p> <p class="ql-block">慕名而来不惧远</p> <p class="ql-block">佛性澹然看世间</p> <p class="ql-block">淡泊名利学仙翁</p> <p class="ql-block">天台名山谒国清</p> <p class="ql-block">神游天下遨八极</p> <p class="ql-block">虔心敬慕参圣寺</p> <p class="ql-block">梦里神游千百度</p> <p class="ql-block">隋唐弹指逾千年</p> <p class="ql-block">古梅青藤长寿缘</p> <p class="ql-block">我因慕之梦寥廓</p> <p class="ql-block">慈目善目修正身</p> <p class="ql-block">天台参偈国清寺</p> <p class="ql-block">秋光绚烂染隋塔</p> <p class="ql-block">大智若愚胜世人</p> <p class="ql-block">腹有诗书遁世语</p> <p class="ql-block">清泉壶口潺瀑流</p> <p class="ql-block">山风唤我濯清溪</p> <p class="ql-block">身手矫健百丈崖</p> <p class="ql-block">但闻松涛泉瀑声</p> <p class="ql-block">梦里寻她千百度</p> <p class="ql-block">何人识得天机字</p> <p class="ql-block">双溪汇龍听歌吟</p> <p class="ql-block">我欲梦之思广宇</p> <p class="ql-block">妙音绝纶赞霞客</p> <p class="ql-block">仿而效之慕弘祖</p> <p class="ql-block">踏破铁鞋学先人</p> <p class="ql-block">万水千山皆探寻</p> <p class="ql-block">石梁飞瀑尘世惊</p> <p class="ql-block">飞珠溅玉喜欲醉</p> <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p> <p class="ql-block">妇唱夫随举手赞</p> <p class="ql-block">大千世界惟一人</p> <p class="ql-block">融入自然濯心境</p> <p class="ql-block">丛林流泉驻石桥</p> <p class="ql-block">万籁俱寂灵山魂</p> <p class="ql-block">佇立桥上品天台</p> <p class="ql-block">渥云亭上看落霞</p> <p class="ql-block">石梁飞瀑依稀吟</p> <p class="ql-block">天台石梁飞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