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金融—我是怎样完成现实版金融风险教育的(五)

陈志文

<p class="ql-block">2021年底,当我决定从股市彻底退出来的时候,我就开始在网上着手投递简历联系公司找工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说哪类工作最好找,还是销售。考虑到自己得接送小孩,我想来想去还是在家附近找一份工作得了,反正是做销售。在哪不是做呢,自己都四十岁了,也轮不上我去做那种安逸的养老工作了。正是抱着这种心态,我在智联招聘找到了一家做旅游业务的公司,距家才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在财富广场的大楼内。这里号称是过去的郑州金融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当时招聘我的问,你是不是愿意和老年人打交道。我想想自己读书时思想往往比同龄人都老成,以往的工作经历也有过和老年人打交道,而且自己现在的年龄也不小了,都说银发经济是未来的朝阳产业,那现在就是我深入了解老年人市场的好时机啊。所以,这份工作我欣然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公司卖点:旅游和文艺演出</p><p class="ql-block">这家公司的业务操作模式也非常简单,就是借老年人在旅游方面的需求开展金融融资业务。举例,在公司办个旅游储值卡,或者办个度假产品。其度假产品就是在公司存一笔钱,根据存款期限长短给以5%-8%不等的利息和相关的度假优惠,比如免费赠送几条旅游线路和餐饮住宿天数等等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司总部设在北京,老板是河南人,发家是在南京,郑州市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打造旅游大市场的枢纽,回馈家乡造福百姓。这位老板业务上也算是兢兢业业,勤勉表率。公司每周二、六举行两次客户活动,业务开展方式就是旅游顾问通过各自渠道邀约自己的客户来公司参加活动,洽谈业务。客户活动形式多样,其中声势最浩大的要数公司老板率领的大好河山艺术团去各个分公司做巡回文艺演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话说这个文艺演出也是公司最大的卖点了。特别是其中50、60年代生人耳熟能详的一些老艺术家担任公司艺术团的骨干成员,例如演唱《三国演义》主题曲的杨洪基、豫剧表演艺术家汪荃珍、齐白石的孙女齐慧娟等等一众文化艺术届的明星人物,很是吸引人眼球。在公司的各个角落里都张贴着老板和这些明星人物的合影,用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上就是旅游顾问每带一个准客户来公司毫无例外地都得围着这些合影讲述公司的发展史,老板的创业史、公司的实力和带给老年人的福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发展老年人旅游业务看上去是个不错的生意,但牵涉到金融融资方面的业务往往变成了很多新进同事不容易迈过的心坎。毕竟,一来害怕自己被牵连,二来也不想做那些可能被认为是金融诈骗的业务。为此,很多人干不了三个月就走了,员工进出频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每次开业务大会时,这位老板在台上那可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把他要做的事业蓝图描绘得宏伟壮阔至极。当然也免不了要澄清来自基层业务员的质疑,说自己做的是有福报的养老助老事业。这位老板在台上演讲三四个小时那都是家常便饭,全程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要求全国分公司都得参与收看。有意思的是,每次业务大会他都不忘对美团外卖和淘宝网购的口诛笔伐,说它们祸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假货遍地等。倒是对国美的黄光裕赞赏有加,表示有和他合作开发文旅项目的意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我的两个客户</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是抱着努力赚钱养家糊口的心态工作的,所以按照公司业务开发模式,每天踏踏实实去公园等各个老年人经常出没的场所偶遇并开展邀约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第一个客户是在文博广场认识的。当时她也是偶然路过,我上前直接问她想不想去中牟摘草莓,这是公司经常组织的短途引流线路。她表示有兴趣后留下了电话号码。尽管如此,我对她的邀约前几次都不成功,但最后一次她来了。看完了公司的演出活动,在吃午饭期间,她旁边正好有一个老客户办了度假产品续期,很自然就给她说起了公司的优势,产品的好处等等。再后来就是一系列的业务跟踪,最后竟然成交了,她办了个五万元五年期的度假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了解,原来这位阿姨也不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公司融资产品,之前就投过,但不幸的是爆雷了,据她说也收回了一点本金,所以还是有点信心的。这位阿姨其实代表了市场的真实理财需求。因为我们国家老百姓的投资理财渠道太少,所以民间这种投资理财需求一直被压抑,也在四处找寻出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第二位客户也是在公园接触上的,纯粹就是陌生攀谈通过留下电话号码后期邀约成功的。记得前几次邀约几乎是一点回音都没有的,最后一次把他邀来了以致我都记不住他的长相了。这位叔叔来公司了解的初心是想将来和老伴一起去旅游度假的,这需求要说和公司的业务是非常契合的。为此,几乎每个月公司都会定期组织准客户们到公司下属的度假酒店参加联谊活动并参观考察。就这样,叔叔参观考察完后对公司信心大增,决定投资二十万五年期的度假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我的离开</p><p class="ql-block">后来在进行业务复盘时,我也觉得公司的业务需求是有其市场合理性的,这就是理财和旅游需求的客观存在。但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公司下辖的业务板块旅游线路和度假产品如果按我在职期间的观察那根本就不可能正常盈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2年在职期间近10个月,由于疫情原因,每个月成交客户寥寥,直到12月份终于发不下工资了,公司开始和客户商谈延期并给付相应的利息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终促成我离开这家公司的是新的工作机会。我想与其在这开展金融业务不如找个合法的金融销售工作,安安稳稳地销售不是更长久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事实上,这家公司现在依然在全国各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其业务。疫情过后,旅游市场一片红火,这家公司2023年的融资业务也开展得非常顺利,相关度假产品十分火爆。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艺术团里的那些艺术家们到底有没有对这家公司投资入股,这家公司的老板和这些艺术名人的关系到底如何?他们真的很认可公司的业务模式吗?他们真的对公司老板的养老事业认可吗,还是仅仅维持生意往来,各取其利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类似这种公司行为的金融融资业务在郑州市场绝非独此一家,有些利息给得更离谱,竟然达到年化百分之十以上。要命的是,公司规模越大,全国连锁式发展反而更易得到客户们的喜欢和认同。这些公司一般都有相应的实体业务发展做载体,做噱头,但至于究竟实体业务做得如何,是否能承担得了公司的融资成本,我想那些客户是没有能力也似乎没有兴趣去了解真相的,他们在乎的只是公司能否正常兑付收益和本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可能吗?我真不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