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是最早、最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中国重庆 张健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键词:道德经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体系 600对辩证观点 悟行抱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绪 </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不是宗教经文,而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首部最系统的哲学著作。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的精典。</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之父老子,姓李名耳,在周朝撰写的。此后,在他的影响下,涌现了许多一脉相承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彪炳史册、名垂千古。</p><p class="ql-block"> 老子之所以称得上是古今中外形成系统哲学体系的鼻祖,是因为同时代孔子的儒学、释迦牟尼的佛学、耶稣的救世学、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在时间上均晚于《道德经》,在系统性上更不能比肩。</p><p class="ql-block"> 它通篇字里行间、自始至终充满了形象直观和论理充分的朴素的辨证唯物主义思维体系。它所涉猎的知识面之广泛之科学之实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集大智慧之大成。</p><p class="ql-block"> 本文是我从50余年前初读《道德经》始至近20年深度研悟止,经历了:反推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源、中国传统哲学体系追踪三个重要阶段。是笔者继《现代人的悟道笔记》《道德经启示录》两部著作后经过对《道德经》原著潜心提炼、细嚼慢悟后形成了600对辩证唯物观点和形成了其倡导的“悟行抱一”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道德经》中600对辩证唯物观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道与德 悟与行 道与名 道与无 名与有 名与物 天与地 无与有 无与妙 有与徼 同与异 玄与妙 美与丑 善与恶 难与易 长与短 高与低 上与下 音与声 前与后 为与恃 争与让 行与教 虚与实 弱与強 盈与渊 耀与隐 玄与实 动与静 虚与实 偏与中 牝与牡 牝与根 外与内 善与恶 水与道 柔与刚 载与覆 持与失 骄与咎 进与退 魂与魄 浊与清 生与蓄 辐与毂 空与实 隘与旷 色与盲 聪与聋 味与爽 猎与狂 狂与殇 彼与此 守与朽 宠与辱 福与祸 隐与显 形与隐 首与尾 微与著 恭与慎 随与忌 旷与谷 襟与獈 静与动 动与寂 盈与缺 陈与新 虚与实 静与实 生与亡 叶与根 静与清 妄与凶 民与基 威与距 信与誉 功与业 此与彼 废与仁 智与伪 弃与孝 乱与忠 朴与狡 假与真 是与非 深与浅 婴与纯 愚与聪 昧与炫 曲与直 洼与盈 少与多 争与让 诚与伪 骤与绵 贵与践 明与暗 夷与希 势与微 首与尾 古与今 执与御 敬与畏 敦与朴 冰与融 盈与溢 闭与阖 往与复 明与暗 吉与凶 容与斥 正与邪 弱与强 亲与畏 治与乱亲与疏 废与立 素与朴 敛与欲 厚与薄 静与躁 跋与止 拙与明 愚与炫 幽与明 识与悉 悟与透 谦与傲 屈与伸 旧与新 多与少 贪与亷 悟与思 思与行 明与暗 骄与败 矝与随 得与失 诚与谦 伸与缩 行与止 执与失 合与分 正与反 大与小 道与人 人与地 地与天 天与道 重与轻 行与辎 备与患 行与迹 言与瑕 闭与合 合与楗 绳与结 雄与雌 阴与阳 白与黑 福与祸 荣与辱 因与果 胜与败 盛与衰 载与隳 奢与俭 中与甚 足与奢 然与泰 文与武 实与华 淡与浓 威与抚 均与衡 合与和 行与止 知与智 胜人易 胜已难 人虽逝 神永存 左与右 谦与恃 执与往 往与泰 乐与饵 视与闻 言与味 用与既 悟与阖 歙与张 废与兴 取与予 鱼与渊 器与示 道与无 道与为 道与天 道与地 道与物 道与朴 道与静 道与欲 德与有 德与行 德与失 德与无 德与仁 德与义 德与礼 德与厚 德与薄 德与实 德与华 德与彼 德与此 一与清 一与宁 一与灵 一与谷 一与生 一与贞 贵与践 一与尊 道与动 道与柔 物与有 物与无 道勤行 道疑行 反道行 道若昧 进与退 夷与颣 德若谷 白若辱 缺与修 弥如水 行祛邪 方无隅 器晚成 道希声 道无形 隐无名 道通途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 万负阴 万抱阳 融为和 谦孤寡 损与增 师教吾 吾施教 强与折 柔与坚 形与隙 高与远 克己急 重行教 名与命 命与财 得与失 极必反 敛必失 知足安 知止泰 全与缺 盈与竭 直与屈 巧与拙 辩与讷 静与躁 寒与热 静与正 道护耕 失道乱 祸自欲 知足乐 知足福 不出户 知天下 不窥视 知天道 不行知 不见明 不为成 学增识 道祛尘 至无为 无不为 世太平 忌扰民 宽胸襟 民与基 德与政 容异见 匡风正 收与敛 行与镜 君如婴 婴至淳 生与死 善摄生 道生物 德育物 物万态 物尊道 物贵德 顺自然 德不据 为不恃 天地母 万物母 母与子 守道本 避险殆 闭欲门 小曰明 柔曰强 秉心明 避身殃 持袭常 识世态 警时弊 呼循道 应慎为 夷与险 世风邪 增与减 田荒芜 仓甚虚 服饰奢 佩招摇 食奢侈 侵吞财 百姓怨 凶兆显 建与植 抱与持 祭与承 修于身 修于家 修于乡 修于邦 修于世 吾之识 察与悉 厚与赤 赤与毒 赤与据 赤与攫 赤与握 赤与勃 号与嗄 牡与牝 和与常 常与明 祥与殃 欲与逞 壮与衰 违道亡 知不言 言无知 堵欲孔 闭欲门 挫其锋 解其纷 敛其耀 同于尘 妙与玄 得与亲 得与疏 得与利 得与害 得与贵 得与贱 为与贵 正与治 奇与胜 无与取 知与然 忌与贫 器与乱 智与邪 束与违 无与治 静与正 欲与朴 扰与安 清与朴 酷与怨 祸与福 正与邪 惑与时 正与润 廉与刿 直与肆 亮与耀 人与天 奢与俭 俭与敛 敛与德 德与克 无不克 力无竭 克与治 治与安 根与固 固与久 治与烹 治与道 道与神 神与人 人圣和 德与纯 海与江 海与牝 牝与静 牝与柔 静与动 谦与信 卑与护 大与下 道与物 人与道 言与尊 德与人 君与臣 求与德 罪与恕 德与贵 无与为 和与为 恬淡为 小与大 多与少 德与怨 难与易 大与微 不为大 诺与信 易与难 难与易 安与持 兆与谋 脆与泮 微与散 为与治 治与乱 树与芽 台与土 行与足 为与败 执与失 妄与败 成与败 慎如始 求不求 得不得 学不学 错不错 循自然 智与淳 治与智 乱与智 朴与福 稽与德 德与玄 玄与深 深与然 江与海 海处低 低与汇 汇与阔 君与谦 谦与得 上与下 后与前 让与得 道无际 道亦微 持与宝 慈与勇 俭与阔 后与成 慈与胜 守与固 帅不武 战不怒 胜不莽 善用人 善借力 与人谦 主与客 进与退 谋先行 阵无形 柔克刚 击无情 祸轻敌 哀与胜 知与行 明与行 言与理 理与信 信与效 表与里 褐怀玉 知不知 知与蠢 蠢自知 吾自知 自知明 畏与威 威与祸 迫与怨 自知明 自知爱 不显贵 来与去 应取此 刚与害 柔与安 利与害 不争胜 不言应 不召来 然善谋 天网恢 疏不漏 施暴政 民不畏 奈何死 施仁政 颁律法 执而杀 杀有据 惜生命 忌滥杀 饥与税 苛难治 厚与轻 反与剥 廉与贤 生与柔 死与僵 强与弱 强则亡 弱则生 兵强灭 木强折 强与劣 弱与优 道如弓 自然律 高弦抑 低弦扬 满与松 缺与满 减与补 人间规 剥与供 余与补 为不恃 功不傲 水克强 弱胜强 小胜大 知不行 承辱兴 受难王 正与反 怨与解 不责难 寬与索 亲与疏 公与私 德执善 小与少 家与国 有器贮 忌远涉 舟车泊 屯甲兵 结绳态 腹有食 饰有服 安与乐 乐与居 俗与常 邦与邦 和与睦 话丑端 语美虚 善与辩 知与显 占与助 予与丰 施与害 为与争。</p><p class="ql-block"> (600首词悟 略)</p><p class="ql-block">三,我的 “悟行抱一 ”观</p><p class="ql-block"> 悟“道”首先必须要明确“道”的本质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对“道”的形象认识是:似有似无、无法形容。我通过研悟认为“道”就是“1”(或它与“1”最为接近)。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即阴与阳),二生三(即延绵平台),三生无限(即繁衍不绝)。</p><p class="ql-block"> 唯物地认识,“一”是一切物质的始端,“一”有形且最小,因为世间一切物质皆以它为始;它又最大,因为没有它一切无从谈起。现代科学无论怎么在发展中细分,“一”又始终存在。</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悟出了两个独辟路径的系统认识:</p><p class="ql-block"> 一是从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个词组“道与德”起,捋到第八十一章最后四个字“为与争”的词止,竟然在其中提取了600对对立统一关系词。</p><p class="ql-block"> 二是在细嚼慢悟中不知不觉地有四个字由远及近、从模糊至清晣的映入我的脑海,这就是我悟出的、形成了自已认识事物、立身处事的“悟行抱一”宇宙观、践行观和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悟,指理论研悟;行,指社会实践;抱,指秉持;一,指在学习与实践、理论和运用结合或统一中达到或争取达到的最高思维境界和最妙方法境界。 </p><p class="ql-block"> 悟与行,两者必须始终紧密结合,同时要求不可畸轻畸重。结合的不同程度体现了悟性层次和智慧高低,决定了适应客观、改造世界的直接效果。“悟行抱一”必然有一个逐渐积累、不断成熟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是谓:百千万始于一,众真理合于一,是以圣人抱一,道之境界归一。</p><p class="ql-block">四、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以上集中创作认识提炼与提高成型的时间段花费了作者整整10年的时间。《现代人的悟道笔记》算是借鉴多于创作;《道德经启示录》开始了全面系统研悟《道德经》,并以悟、词、书、画方式出世以便在大众中进行广泛传播;而《道德经600对辩证哲学观点》系尝试以道德经原著为基础,倡导和发掘一种当今人类最需要的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必须承认,古今中外,研究、释义《道德经》的人和版本很多,角度、目的也不尽相同,结果当然肯定有异。故,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对《道德经》的研究难以有深入和突破。</p><p class="ql-block"> 我以本经为本、悟原词为基,从根本上或曰骨架上切入进行深度理解,并辅之以词、画的方式进行表现,创作的兴奋点就会不断地涌现。当然,任法融老师生前在了解我的研究和创作过程以后,认为这是一种开拓性认识和继承。不过,我始终以为,坚持理性地接近圣人的本意,悟道将会不枉此生。</p><p class="ql-block"> 总之,道德经是一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系统的哲学著作。它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在做人、修身、处事、谋略、持家、管理、外交、治军、治国、执法等等方面蕴含了大智慧。我的总体感觉是:百姓,国家,人类需要它。 </p><p class="ql-block"> 我的创作目的很简单,就是“弘扬传统精粹,摒弃迷信糟粕”。也就是在推动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三观相合”上作出一点贡献,在不断深入的研悟中,为传承精典,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是谓:“宇宙之间本体道,哲理超越时空上。俯仰天地践行德,悟行抱一挈绪纲。”</p><p class="ql-block"> —— 癸卯2023年重阳节 张健为 于淮皖定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