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长城十三关(柒)偏头关·隐入尘世

吾谋

<p class="ql-block">偏头关,位于山西忻州偏关县。处在晋陕两省交界一个突出部位。设关时间应该是五代十国末期的北汉天会元年(公元957年),起初称偏头砦,“盖以其地形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隆,故名偏头。”</p><p class="ql-block">明初洪武年间开始较大规模建设,到明中叶即嘉靖、万历年间,由于河套地区大部分逐渐被蒙古鞑靼部占领,这里成了北面边防最前沿。那时候的偏头关规模宏大,防御设施完备,城门、箭楼、堞口、瓮城、马面、墩台等等一样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五代十国时北汉地图上,可以看出,偏关处在黄河河套地区的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城外是车水马龙的公路、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镶嵌在城楼上的关名,题写者是今人胡富国。</span></p> <p class="ql-block">偏头关在长城十三关里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其一,偏头关的关城更像是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城池都有的城门,其位置也在如今偏关县城的核心区域内,不像其他关隘大都建在远离人烟稠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其二,关城并不是依山傍险而建,反而是建在相对低洼的地带;</p><p class="ql-block">其三,明代以来,从带兵的将领到守土的督抚,甚至连武宗皇帝朱厚照(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在位)在内的不少人都曾指出偏头关易攻难守的重大缺陷,但却没有择址另建,不知道为什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Al技术还原的明武宗朱厚照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城内是店铺林立的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关城被一道不大的门锁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从门缝往里窥视,只能看到一棵树的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不宽的门洞里,有两个摊位。一个是卖蔬菜水果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另一个摊是卖偏关人引为自豪的特产一一浆水豆腐。</span></p> <p class="ql-block">我的运气不太好,据说许久没下雨的偏关县,在我到达的当天就开始淅淅沥沥地下雨。而且天空阴沉,水雾迷蒙,能见度很低。拍出的照片不但色彩暗淡,还有些朦胧模糊。</p><p class="ql-block">再加上对偏头关若干的不解,我对后面的行程兴趣大减。</p> <p class="ql-block">出县城后,第一个看到的是县城西面虎头山上的护城楼。</p><p class="ql-block">据说此楼始建于明万历(公元1573年-公元1620年)年间,后被毁,10年前刚重建竣工。按当地人的说法,此楼当年是接收、传递周边2000多座长城烽燧边防烽火警讯“火路墩”的中转台。</p><p class="ql-block">但令我不解的是,为何重修修成十字重檐歇山顶的楼阁?是在楼里燃点烽火狼烟吗?</p><p class="ql-block">我私自揣测,决策的人大概是这么想的:既然“偏头关”可以不像关,与其修一座燃点烽火狼烟的高大烽燧,还不如修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建筑。另外,楼的门额上“曦月”二字似乎也在昭告世人,此楼的功用更接近吟风赏月,而不是观察变幻的风云。</p><p class="ql-block">这个想法比较“入世”,比较亲民。</p> <p class="ql-block">来到黄河边,看到土筑的长城,也结结实实地打破了我对长城的“刻板印象”。</p><p class="ql-block">黄河岸边的土坡上,圆形的土筑墩台和城墙,在大雨中显得湿漉漉的,而且也不那么高大伟岸。一段城墙中间有一个豁口,不知是自然垮塌,还是被人为挖断的。在断口处,“有心人”修了几步台阶,可以由此很轻松地登上城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城墙上就像是一条泥泞小路。</span></p> <p class="ql-block">这真是个墩台一一实心的土台,顶上可以瞭望,可以燃火点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从我站的墩台到不远处的另一个墩台,目测距离不超过1公里。不但墩墩互见,而且声音相闻,大概是长城在山西境内独有的“火路墩”系统。很可能是因为这一带河岸并不陡峭,且冬季河面封冻等原因,易于被对岸敌骑突袭,所以墩台设置才如此地多而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隔黄河相望的是内蒙古准噶尔旗。</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墩台上,向黄河上游方向张望,发现河岸边不少这样石砌券拱门的土洞,以为也是与长城配套的防御工事。后来,看了介绍才知道,这些是明代“兵工企业”硫磺窑的遗址。是烧制边防部队火铳、火炮所用的火药中重要原料硫磺的地方。后来,这些硫磺窑“兵转民”,又为当地百姓服务了许多年。直到本世纪初,当地政府为了保护环境,才陆续将它们关闭。</p> <p class="ql-block">从偏关县城流过来的关河,在这里汇入黄河,浑浊土黄的河水与黄河的清澈形成“泾渭分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好像是已经无人居住的村落。</span></p> <p class="ql-block">向远处眺望,虽然水雾迷蒙,但视野之内,河水青绿,流向天边。远山含黛,在雨幕中若隐若现。近处的石头兀立,形状嶙峋。四周阒无一人,天地悠悠。</p><p class="ql-block">仿佛置身一幅青绿山水画卷之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站在公路边向下俯瞰,立刻明白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句话的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小花的花瓣被雨水淋湿反而显得更鲜艳。</span></p> <p class="ql-block">透过急而密的雨幕,看到小路的尽头处似有一座小房子,以为是长城相关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走近一看,是座土地庙。</p><p class="ql-block">看来黄河边的人们比较慷慨大方,相比别的地方,驻守此地的土地公公、土地奶奶,住的是地方可以称得上是高轩豪宅了。</p> <p class="ql-block">开始有点儿不理解,这一段的黄河河水为什么如此平缓清澈?原来是下游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的功劳,河水里的泥沙沉淀到河底去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耸立在黄河峡谷上的空心敌楼是号称“天下黄河第一墩”,处在黄河流出河套在此拐弯南下的位置,是长城河防体系中一个重要支点。</p><p class="ql-block">这个墩台初设于明成化(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年间,明末崇祯(公元1628年-公元1644年)时才给墩台包砖加固,它的作用就是“夏守边而冬守河。”</p> <p class="ql-block">从外面看,楼身的中间有一个窗口,底部却没有入口。估计当年值守的士兵是利用绳索上下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面对此景,万历年间曾任山西巡抚的崔镛咏诗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望河楼身后的一大片石砌窑洞组成的民居村落,像是为“万家烟火壮雄关”的诗句作注脚一样。其实,这是明代的军堡,就是戍卫的官兵和他们的家眷居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从这些曲折的通道、坚固狭窄的门洞,可以看出,当年的设计建造者是颇为用心的:如果墩台失守,军士们仍然依托军堡的门洞、房屋节节抵抗,打击来犯之敌。</p><p class="ql-block">看到这里,我似乎有些明白,原来偏头关关城并不是明王朝防御作战的重点,真正的重点是在沿黄河布署的城墙、墩台和大量驻军的军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房顶上放置的铁炮,在冷兵器时代,可是威力无比的大杀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院门修得如此狭窄,恐怕也是主人防敌意识的体现。</span></p> <p class="ql-block">冒着大雨,漫步在这个昔日军堡的“小区”里,我一边注意脚下,避开路上的水洼,一边感叹古人的勤劳智慧。</p><p class="ql-block">房屋都是石块砌成的,不但美观,还可以抵御刀枪剑戟的进攻;道路不但弯曲蜿蜒,而且走向也让人意想不到,看似已到尽头,却突然峰回路转;“小区”内还配套齐全,不但有住房、工事,还有戏台,还有真武庙、关帝庙、观音庙等等。</p> <p class="ql-block">我在这个名叫“老牛湾堡”的“小区”里,逛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竟没碰到一个人,无论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都没有。</p><p class="ql-block">因此,没有机会推开哪怕一扇门,更多的了解居住在这个曾经的军堡、今天的民居里的人们的生活,倾听他们远离烽火硝烟、金戈铁马,融入平凡尘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窗户上红色的窗花由于白色窗纸的映衬,在一片土黄色的房屋、沉沉雨帘和渐渐昏暗的环境中,显得特别耀眼,是唯一的亮色。虽然没见到一个人,但却因为它,能感受到似有若无的尘世气息,若隐若现的人间烟火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回头再看看景区大门,还是一个人都没有。旅游也好,怀古也罢,这大概算是带着遗憾的最佳场景吧。</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