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青岛:明代海防古城“雄崖所”

老李lyt

雄崖所,全名为“雄崖守御千户所”,是明洪武年间朝廷为防倭寇侵扰而设立的沿海卫所之一,属鳌山卫管辖。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省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海防古城。雄崖所,位于青岛市即墨区东北端的田横镇,地处东海之滨的丁字湾畔。隔海与海阳、莱阳咫尺相望,有鸡鸣三县之美誉。城枕西山,俯瞰东海,东、西、北三面环丁字湾,与西南面的玉皇山唇齿相依,与东北面的白马岛形成倚角之势,东偏北与大嵩卫(位于今海阳市)的大山寨备御千户所隔海相望,共扼丁字湾海域。其地势险要,历为军事海防要塞。因白马岛上一雄伟的赭色大断崖而得名。 来到雄崖所古城前的路口,路东立有一块“雄崖所古城”地名石,其上刻有“雄崖所古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字样。 雄崖所南门外立有一座高大古朴的石牌坊。石牌坊的正面额题“雄崖”大字,下有小字“雄崖守御千户所”,背面额题“镇倭”两字,下有小字“所城建于明洪武三十五年”。 牌坊东侧路旁,建有一座“雄崖古城博物馆”。雄崖古城博物馆,于2013年为展示雄崖所海防历史、卫所文化而建。明清古建风格,上下两层,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62 平方米。展厅分为九大展区,将文字、图片、实物相结合,尽可能地用实物反映雄崖所海防历史。展品主要包括雄崖所地区新石器时代、东周时期的出土文物,明代海防历史、人物、事件资料图,明清海防的设施、武器以及雄崖所军户的生产、生活等民俗物品,是青岛市首家海防博物馆。因只在周六周日开放,所以未能入内参观。 来到雄崖所的南城门。雄崖所城为方形城池,每边城墙长各一里,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各门都有门楼,占地375亩。城墙由土夯筑,外包青砖、石块,高5米,顶宽3米,墙上用青砖砌成垛口,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内以“十”字大街贯通四门。所城现仅存有南城门、西城门,东门和北门早已倾塌。南门历经多次修葺,门洞和城楼上建筑物尚为完好;西城门城楼已不存在,仅剩下一个城门洞。<div>  南城门门洞上方额题“奉恩门”三字,明代遗迹,奉恩门,为雄崖守御千户所的四个城门之一,俗称南门,又称喜门,为明清时迎送官员、恭接圣旨封诰、百姓嫁娶必走之门。</div> 南城门,初建于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至清末经多次修葺。现存东西长23.9米、南北宽12米、高7米。外层为石,砖砌体,内填黄土夯筑,拱券门洞。奉恩门是雄崖守御千户所的形象标志,结构严谨古朴大气,虽经621年风雨洗礼,仍彰显着抗倭城堡威武雄壮坚不可摧的气势。 南门内题额为“迎薰”,意为迎纳南方的和薰之风。城上建有楼阁,是一座菩萨殿,大殿三间,内塑观世音坐像,左边塑眼光菩萨,右边塑疹痘娘娘。菩萨殿两边有两个偏殿,西偏殿塑文昌帝君和魁星,左偏房为钟鼓楼。本欲登城一观,却见有一门楼立在石阶中途,且铁将军把门,实是无奈。 自元末明初始,中国沿海各郡县经常遭受倭寇的大规模袭扰,烧杀抢掠,使沿海一带民不聊生。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朝开始在沿海各地择要设戌,广建卫所,以抵御倭寇之入侵,保境安民。<div>  据嘉靖年间成书的《筹海图编》统计:洪武一朝沿海各地设置五十四个卫、九十九个所、三百五十三个巡检司、九百九十七座烽堠(烽火台),共部署兵力约40万人。永乐年间陆续增建抚宁卫、天津三卫等六卫一所,宣德年间又增设广宁中右等五个所,以及浙闽沿海的若干水寨,通过众多卫所城池的修建,使辽东至广东的沿海卫所海防空间从陆地伸向近海岛屿,建立起纵深防御体系。</div> 当时山东地区共设有九卫十所。即墨属莱州府治下。莱州府建有三卫、八所、七巡检司、十六寨、一百四十七墩堡,雄崖所即为八所之一。而如今这些著名的历史建筑许多都已荡然无存。山东也仅存雄崖所这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海防古城。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五月,明朝在今青岛市即墨区东20公里处设鳌山卫,魏国公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来鳌山卫筑城驻军。同期筑城驻军的还有“雄崖守御千户所”和“浮山备御千户所”。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雄崖所建成,随之成为山东屈指可数的海防要地。不同于浮山寨备御千户所,雄崖所是当时名震海疆的九卫十八所之一。但它不属于鳌山卫,而是直辖于山东都指挥使司。守御千户所,是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种特种编制。不隶卫,直属都指挥使司。而备御千户所由其上一级卫直辖。 雄崖守御千户所,驻兵1120人,分为守城兵和屯田兵,亦武亦耕,屯垦戍边。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雄崖所被裁撤废置,随同鳌山卫并归于即墨县治。之后,雄崖所的守卫海检任务被移交给福山县管辖,撤走了守城兵,但留下了屯田兵。至此,这个担负着两朝海防重任达300多年的雄崖所城完成了使命,所城逐渐变成了村落,即现在的南、北雄崖所村。 雄崖守御千户所自明洪武三十五年设立到清初240多年间,千户、副千户一直没有官署。所城最高指挥官是千户,他们和副千户的住所都是底部起台高约70厘米的房屋(俗称“台房”),兼作办公场所,所城内共有4处。其下一级的百户,也居住在有3间房的住所,其中半间放置军械,两间半居住,俗称“两间半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到民国五年(1916年),雄崖所城内的房屋逐步变为民居。后来,雄崖所以城中十字大街的东西大街为界,划分成南雄崖所和北雄崖所两个行政村。<div>  如今,南雄崖所村和北雄崖所村两村共有近千户,村民共有16个姓,绝大多数是来自云南、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的军户的后代。当年他们的祖先携妻带子来到了这片荒凉之地,一边建城垒墙,筑房围屋,一边垦荒屯田,守卫边疆。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雄崖所古城。</div> 在现今青岛市的行政区域内,当年就设有两个卫,胶州湾以东是螯山卫,胶州湾以西是灵山卫。灵山卫管辖夏河所、胶州所和卫内所;鳌山卫管辖浮山所和卫内所。灵山卫位于黄岛西部,小珠山南麓,胶州东南90里。浮山守御千户所在今青岛市香港中路以北,南京路以西,江西路以南,市政府及九七一医院以东的范围内。两个卫还统领二百多个军寨、墩、堡、屯等,星罗棋布般的分布在青岛沿海一线及内陆,形成了有效的防御体系。 走进雄崖所的东西大街,这条街也被称作“衙门大街”,街上建有千总署和把总署,当地人称其为文衙门和武衙门。清初,在雄崖所设立了千总署,千总除了是军事指挥官外,还兼征屯田的税赋,在所城的东南隅建起了千总署。千总裁革后,设巡检一名、把总一名。巡检署设在千总旧署,其西为社仓,其东建了把总署。两署是雄崖所地域的文、武管理机构。1931年前后德国传教士在原址设立了天主教堂。这是在天主教堂的基础上修复而来的千总署。2015年修复了八字门和东厢、西厢。 走在雄崖所的大街和小巷中,基本上见不到在其他村镇中所见到深宅大院,房屋均为俗称“台房”的平房,屋檐高度大多3米左右。据说,当年建设时,其墙体是石头到窗,砖砌腰带,上为粉皮土墙,顶披山草,檐缀小青瓦,称为“罗汉衣房”。房子没有后院,开后窗(当时居民无后窗),便于军事行动时相互招呼。还有粮库,用来储备粮食,以备战时使用。虽历年来多有维修,但几百年不倒,依然保留了当年建时的风格。 这是雄崖所古城的西门“镇威门”,又称寿门。西门上的城楼早已不存,门额题为“镇威”,是明代所城的遗迹。其中,拱券以下部分完好无损,完全保留着初建时的风格和原貌,是原汁原味的明代所城建筑。现存南北长13米,东西宽14.8米,高 6.5米,此门门洞是我国迄今没经过任何维修加固的明代夯土包砖结构的拱券门洞。 住在雄崖所南北两村的这些军户的后裔,他们之中还有很多人依然住在自己祖先建成的房子内,细心保护着祖上的家业。村子里现存仍然有很多明清时期的老房子,最初的房屋是茅草顶,后来换成了青瓦,但房子的主体结构基本都没变。早在十几年前,村里就曾定下规定,老房子不能随便修建,更不能拆掉。为了保持雄崖所的古貌,村民们都有很强的保护意识。 距今已有621年的历史的雄崖所古城,曾担负着明清两朝海防重任达300多年,后因完成了抗倭使命,被裁撤废置,其军事价值不存,逐渐变成了村落,留下的屯田军户也成为今天雄崖所南、北两村的村民。但雄崖所的历史犹存,它在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不应忽视,它是明代沿海防御体系的重要一环,是目前山东沿海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明朝卫所古城。虽然我们游览的是一个景点,但却走进了历史,走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一座古城就是一部历史,愿历史永存,古城常在。 摄影与编辑:老李lyt<br>  拍摄日期:2023年10月18日<br>  相机:佳能7D<br>  镜头:腾龙18~270㎜<br>  感谢朋友们关注!欢迎转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