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想:哈佛校园因缘际会林洙和文化大师费正清

王天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6fbb">图一:中西文化大师费正清</font></b></h1> <h1><br></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没有见过梁思成、林徽因,但却在波士顿,和梁思成的第二任夫人林洙有过两面之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我在匹兹堡大学完成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后,在波士顿的一家电子公司当工程师,家就安在波士顿康桥的哈佛大学校园附近。 工作之余,我在哈佛大学的夜大学旁听“西方文明史”、“西方艺术史”几门课,也常参加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的各种聚会和讲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那是1989年夏天,偶然在哈佛校园里看到一则新书出版讲座的预告,介绍当时刚刚出版的一本梁思成、林徽因建筑生涯文集(名字记不清了)。印象中,这本书由费正清夫妇资助,梁思成的第二任夫人林洙主编,在美国出版。 讲座人就是应邀从国内来美国的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林洙女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的父亲王秉忱生前是与梁思成同时代(稍晚)的建筑师。能在国外看到有关于中国建筑师的讲座,自然十分兴奋,我记下了讲座的时间、地点,按时到场,全程听完讲座。</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洙教授讲座的内容丰富,准备得也很充分,用的是大银幕的幻灯片投影,到会的人大都是哈佛的学生和学者,人不少,也不算太多,中国人不多。讲座结束后,听众散去,林洙女士在主持人和同行人陪同下,留在讲台边整理讲稿资料。</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要在国内,林洙女士起码要算半个名人,换了今天,可以想象,讲座结束,一定会有许多追星族围住主讲人。可毕竟这只是八十年代的波士顿,当时哈佛校园的中国留学生还很少,记忆中,我是唯一一位在演讲结束后,走到她面前的听众。我下意识的走了过去,是因为小时候的我,曾多次听父亲在家中提到他和梁思成共事的故事,在海外听人谈中国建筑史,总使我有一种无名的亲切和亲近。</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对林洙女士做了自我介绍,林洙表示她听梁思成先生提过王秉忱这个名字,我又提到我所熟知的父亲的老同学张开济(北京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学生戴念慈(原建工部副部长)等人的名字,而这些五六十年代在北京的建筑师,林洙教授都十分熟悉,也就拉近了我们的距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两人在空旷的大厅聊了起码有半个小时。谈话间,林洙女士告诉我,费正清夫妇三十年代在中国时,曾和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有长期交往,两对夫妇当年都是年轻人,年龄相仿,受过的教育背景相近,两家关系非常好,保持了几十年友谊。七十年代中美关系解冻,费正清夫妇访华,此时梁思成和林徽因都已离世,伊人已逝,他们因未能再见老友而抱憾。林洙主编这本书,正是有费正清夫妇的全力支持。也是在费正清的邀请下,才有了林洙的美国之行和林洙教授在哈佛大学的的这次讲座。</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洙告诉我,她这次来波士顿,就住在费正清家里,并给我她的联系电话,邀我改日到她的住地作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就这样,因为这次邂垢,几天后,我得以到大名鼎鼎的费正清教授的家去拜访林洙女士。费正清的家就在哈佛大学校园外的哈佛广场(Harvard Square)旁边,没有料到的是,就在我和林洙女士谈话的过程中,刚刚午睡后起来的费正清先生,出现在了客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林洙女士将我介绍给费正清先生。费正清先生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身材高大,背微驼,头发花白。也许是因为刚刚午休过后,精神焕发,气色很好。我事先没有想到会有这样近距离接触到大师的机会,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中国大陆经过几十年的封闭,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完全不知道费正清何许人的。而我,曾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那最苦闷、文化生活极度贫瘠的文革年代,读过费正清著的一本《美国与中国》,这本文革中的“禁书”,我反复读过多遍,在给我极大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的同时,也使我很早就知道费正清的大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美国与中国》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户,让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上还存在一个比较中西文明的哲学课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抓住这次面对面见到费正清本人的机会,迫不及待地将我在文革中读过他的《美国与中国》这本书的个人经历,告诉费正清先生,同时也告诉他当年我读这本书时的兴奋之情和感激之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费正清先生微笑地听着我的故事,林洙女士也在一旁参加我们的对话,我们三个人在费正清家的客厅,足足进行了20分钟的谈话。虽然我有心要向费正清先生请教更多我自己对中西文明比较的思考,却又不好意思将话题拉得太远,谈话没有深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下面是我摘要的百度上关于“费正清”的介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费正清(John Fairbank,1907—1991),美国历史学家,国际汉学泰斗 ,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人们常说,今天在美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大半都是费正清的学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费正清192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36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费正清曾于1932年来华研究中国近代史,四十年代也曾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48年起,费正清任哈佛大学教授。曾遭“麦卡锡主义”迫害。费正清历任美国亚洲协会主席、历史学会主席等重要职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费正清对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化、中国传统等都有极深入的研究。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反应论”对西方文化冲击下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做出剖析。费正清一直坚持以历史因素解释中国的现实改革与变迁,在美、英及世界许多国家产生广泛影响。 </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他一生出版60多部著作,成名代表作《美国与中国》和《剑桥中国史》,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上的鳌头地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在我这次作客费正清家的两年之后,费正清先生于1991年在波士顿去世。历史为我打开过一瞬间缝隙,给了我一个目睹大师风采的时光。</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没有忘记费正清先生,他的那本《美国与中国》提出的文明差异的观点,以及由此引起的关于比较中西文明的讨论,一直到今天, 还在激励着我每天的思考和前行……</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图2 :晚年费正清</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