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传承不一定非得是文化、技术这些高大上或众人皆知的精华,传承更多的还是当下社会的众生相,因为众生、因为最基层的社会形态,才是真实的生活,经过岁月的洗礼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留下来的不管是大是小、不管是无形的观念还是有形的物件,终究是必要的,因为它们是支撑百姓生存、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上篇文章我写到《玉米换橘子》,它发生的社会背景是30年前的皖南小山村--我小时候的故事。那时土地已经包产到户,农民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积攒了不少种植经验,在自己的田地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丰收画卷。只要大家辛勤耕作,自给自足是完全没问题了,但物质水平也仅限于吃饱穿暖,外面花花世界的理念、意识、物品等等,均因交通的闭塞,而无法传入到我们面前。所见过的果树无非房前屋后几株梨、桃、石榴,挂果之少使得相当一部分人一辈子没吃过一次正经的水果,好不容易遇见太湖人担着橘子来卖,我们岂能错过,又因为钱财的缺乏,买橘子最终变成了换橘子。</p><p class="ql-block"> 自打公路通了之后,见过的没见过的,都跟着摩托车、三轮车、龙马车翻山越岭,被带到了家家户户,从此“玉米换橘子”一事历经了今生就被社会淘汰了,没能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 那么往前倒推30年,也就是60年代,父母亲小的时候,我们是能够追踪到玉米换橘子前世渊源的。</p><p class="ql-block"> 每次吃红薯的时候,都会听到母亲讲述“大姨挑纸换红薯”的故事。大姨比母亲年长十来岁,那时几岁小孩就开始干农活,那么大姨所经历的远远多于母亲。在她十几岁时,国家开始实施土地公有制政策,终于结束了地主剥削的岁月,但是丘陵地带土地贫瘠、社会变革初期经验缺乏、男女老幼一齐上工吃大锅饭,种种原因所致,缺衣少食还是常有的事。为了活下去,大家也是想尽各种办法。于是就出现了等价交换的另一种方式-一挑纸换红薯。</p><p class="ql-block"> 我们乡镇有生产用来烧的纸钱--这种纸是上坟祭祀、进庙拜佛、丧事送行必备之品:应该是由竹浆或者稻草简易制作而成,纸张粗糙、色泽明黄,26张垒在一起对折,称为“一刀纸”。每次烧纸时选用三、五、七刀……,从没见过用双数的。村镇范围不大、人口有限,用量自然受限,因其成本低廉、制作简便,来得相对轻巧,聪慧的人们总是会想到法子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那就用来交换,毕竟那个年代烧纸在哪里都有发生,而产地却并非随处可见。拿到不制作这种纸的地方换取我们所需的物品,让大家活下去呀。</p><p class="ql-block"> 这时交换的东西就变成了填肚子的食物啦,红薯种植简单产量高因此首当其冲。主要运输的人群是大姨这一代人,既无马路也无水路,运输的方式就只能靠肩抗背驼;最佳的地方仍是邻县太湖,这下我们变成他们口中的“岳西佬”咯。</p><p class="ql-block"> 因为山路遥远、偏僻、崎岖,夏天阳光直射,冬天风雪乱撞,要不是为了生存,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所以这种活大多都是结伴而行,一来缓解路上的苦闷无聊,二来互相壮壮胆、遇事有个照应。天还没亮,大姨她们就挑起一大担子纸钱,沿着村子西南方向经过花屋、大屋,翻过陡岭凹就进入太湖境内了,继续沿着陡峭的羊肠小道下山,随后进入胡家老屋、汪家、龙井河、长颈鹅这些地方。</p><p class="ql-block"> 每遇见一个屋场,她们都要停下来敲门,询问人家是否需要囤点纸钱,通常是一刀纸换一斤红薯。纸张体大量轻,随着交换的进行,担子越来越小却越来越沉,挑担的人自然越来越累、腰也被压得越来越弯。大家都希望能早点将纸钱换掉,如果附近村子没有需求就意味着必须挑着更沉的担子往更远的村镇跑。顺利的话半下午就能结束交换,高高兴兴回家来,不过大多数时候得等到傍晚农户干完活回来才能遇见屋舍的主人,经过询问、商讨、交换,一系列操作下来已经月落星稀。再经过几个小时的跋涉,回到家已经是半夜了。所以每次出门都是拆盲盒,谁也不知道当天的运气如何。</p><p class="ql-block"> 农历三月初的清明节、七月半的鬼节、腊月的春节是家家户户烧纸祭祀祖先的传统日子,另外还有不少人会在每月初一、十五进庙拜菩萨,所以在这些节日来临之前去,交换成功的概率更大,去的人也更多,有时狭窄的小道上熙熙攘攘,也带来了不少欢声笑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