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法国公议局大楼

水上叶

<p class="ql-block">天津法国租界自1860年在天津海河西岸紫竹林设置,经过两次扩张,到1928年达到占地2836亩。其四至为:东北临海河,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西起西小埝(今新兴路),北至秋山街(今锦州道)。法国公议局最初名为市政厅,是原法租界的综合管理机构,也是现存天津原各租界行政机构建筑中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准最高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原法租界公议局</b>位于天津原法国租界克雷孟梭广场北侧,现址为承德道12号,建于1929-1931年,比商义品公司工程师孟德尔松设计。公议局是租界内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法国领事兼公议局董事会长。下置总务处、巡警局(后为工部局)、工程处、捐务处、会计处等。大楼混合结构,三层西洋古典风格建筑。主立面中间突出,两翼内收,庄重对称。基座采用花岗石镶面,主入口呈三联半圆状,花饰铁门。二层中央有6根高大的爱奥尼克柱,形成空廊。正门大厅彩色大理石地面,汉白玉扶手,井子梁带花饰线条顶棚,内装做工精细的八角形吊灯,墙面装饰丰富多彩。整个建筑内外协调,雄伟壮观,富丽堂皇,风格独特。</p><p class="ql-block">全楼雕饰适度,设计精致,设备齐全,共有大小房屋76个自然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承德道12号原法国公议局大楼(沿承德道北由西向东)</p> <p class="ql-block">承德道12号原法国公议局大楼(沿承德道北由东向西)</p> <p class="ql-block">日伪时期,原法租界公议局曾改为伪"天津特别市政府"。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后1947年9月,原法租界公议局由天津市政府接管,并在此筹建"天津图书馆"。经过半年的筹备,1948年4月30日正式开馆,该馆是当时全国藏书较多的图书馆之一。天津解放后,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接管,曾由军管会使用。后将"天津图书馆"、"天津市立图书馆"、"河北省立图书馆"三馆合并为"天津市人民图书馆"馆址仍然设在此处,房屋为公产。1964年和1974年,该址曾进行过两次扩建。1982年6月"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改名为"天津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一层大厅</p> <p class="ql-block">二层中央俯视一层大厅</p> <p class="ql-block">二层走廊</p> <p class="ql-block">二层半中央俯视一层前厅大门。</p> <p class="ql-block">三层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老照片<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议事厅前厅</b></p><p class="ql-block">议事厅是这幢建筑最中心的空间,正立面是美丽的法国爱奥尼克柱,室内全部采用法国摩登风格。</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主厅(由西向东)</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主厅(由东向西)</p> <p class="ql-block">三楼<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议事厅主厅</b></p><p class="ql-block">两排各有六根扶壁柱,是与室外的六根变形的爱奥尼科柱相呼应。天空的中庭造景是用欧洲常见的彩色玻璃,可以直接采集天光。</p> <p class="ql-block">历史老照片—议事厅</p> <p class="ql-block">二层至三层的楼梯间,议事厅连廊及大理石楼梯。</p> <p class="ql-block">二层至三层的楼梯间西头。</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前厅外的室内楼梯间可通楼顶阳台,铁艺是一种极具时期感而又饱含古典美的创造材料,其古朴、雅致的古典元素、优美的设计彰显出设计师高超的品位。该楼梯位于三楼议事厅门口,木制楼梯和铁艺扶手保存完好,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蒋介石利用手中的政权和军队,在美国人的帮助下,篡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剥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人民军队的受降权利,垄断了对日军的受降。在其命令中,平津地区被指定为第十受降区,由第十一战区长官孙连仲任受降官。日军代表投降部队长官为蒙疆军区司令官根本博中将。在天津集中日军投降部队番号为118师团九旅团华北特别警备队,日军投降代表为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下村定。为了抢先占据天津,国民党政府在美国人的支持下,迫不及待地进行了一系列行动:1945年8月13日和9月29日,先后任命张廷锷、杜建时为天津市正、副市长;9月30日,允许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团第一师1.8万人在塘沽登陆;10月1日,美军进驻原法国公议局并设立司令部;10月3日,国民党天津市政府宣告成立;10月6日,接受天津日军投降。当时的克雷孟梭广场即现在公议局门前,是天津较大的广场。这天是个多云天气。广场上布置了日军签降仪式的场地,大楼周围由美军守卫,门前西侧摆设了长桌。一方是中国天津政府和美军,接受日军签降,一方是日军签投降书,场面热烈隆重,在场的群众,扬眉吐气。天津日军受降仪式,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团司令骆基主持。9时,仪式正式开始。日本在天津驻屯军司令官﹣-118师团长内田银之助中将率6名日本军官,低着头走向受降桌子前,立正等候。当骆基声称他是代表中国战区统帅来受降后,7名日军军官各自将佩刀解下,递交给骆基以示缴械。然后,毕恭毕敬地在投降书上签字。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前进指挥所主任施奎龄和天津正、副市长参加了仪式。</p><p class="ql-block">以下为记录当时受降仪式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为原法国公议局门前的<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克雷孟梭广场</b></p><p class="ql-block"> 广场以一位名为"克雷孟梭"的法国总理命名,他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法国军乐团常在这里举办露天音乐会,是当时天津市内最具法兰西情调的街区。</p> <p class="ql-block">受降仪式</p><p class="ql-block">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0月6日,美军在法国公议局设立的司令部举行了天津日军的受降仪式,国民党的第11战区司令孙连仲、参谋长吕文贞与天津市长张廷锷、副市长杜建时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团司令骆基中将共同接受了日军的投降,双方在备忘录上签字。</p> <p class="ql-block">受降仪式</p><p class="ql-block">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三军团司令洛基中将宣布受降命令后,美国士兵押解着内田银之助及另外6名日本军官走到签字台前,他们依次解下腰间的军刀,双手高高托起,深深地低下头,将军刀放在桌上,以示放下武器缴械投降。</p> <p class="ql-block">受降仪式</p><p class="ql-block">美国海军陆战队荷内斯中校宣布洛基中将代表当时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委员长在受降书上签字。</p> <p class="ql-block">受降仪式</p><p class="ql-block">日本天津驻屯军司令内田银之助在投降书上签字。</p> <p class="ql-block">"法国公议局"(旧址)这栋洋楼承载了太多天津百年历史中不可忽略的节点,它将继续见证我们正在经历的、也将成为历史的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