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的美篇

夸父

<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自古有“四大书院”之说,究竟是那四大,各有说法,但无论如何排名,长沙的“岳麓书院”都名列其中,由此可见它显赫的历史地位。“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依山势由低向高而建,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也是湖南大学及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因此,它也是“四大书院” 中唯一续存至今的书院。 </p><p class="ql-block"> 穿过湖南大学校区,就到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书院甚为清静,游客不多。“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是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在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的。北宋时期山长周式执掌书院,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闻名天下的四大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  自春秋孔子周游列国,实施政治报负未果,回到家乡,在杏坛首开私学始,开创了中国学堂教育的先河,学堂教育成为了我国的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之一,中国的教育事业从此进入崭新有序发展阶段。几千年来,耕读传家,崇文生教,尊师重教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学堂教育培养下一代,取得功名,实现家族的荣光,是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里是湖南人才的摇篮,岳麓书院自创办起,培养出来一大批令人观止的学生,多少学子经过岳麓书院的培养后,走上考场,取的功名,成为一个又一个济世经国之才。单就清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 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郭嵩焘、刘坤一、程潜等等,均是从这里走出,那个不是一等一的人才。</p> <p class="ql-block">  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集中了海内最高水平的教育家,其中包括堪称世间一流的文化、哲学大师来此传经授教。 </p><p class="ql-block"> 张栻来了,这位当朝宰相之子放弃了京师繁华之地,来到这城郊山野之僻,承担起管理和教学工作,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在他任山长期间,岳麓书院风生水起,达到鼎峰;</p><p class="ql-block"> 朱熹来了,特地从福建慕名赶到长沙,与张栻围绕“太极、乾坤、中和、仁”四大议题朝夕晤谈,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二人经常在橘子洲的古渡口,往返于湘江二岸进行讲学,留下“朱张古渡”的千古佳话。我们暂且不对“程朱”理学进行评判,但熹的传播讲学使“程朱”理学影响中国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来了,这位当世大圣带着他潜心研究一生的心学思想,来到这里与学子们交流,吸取精华,博采众长,传经布道。</p><p class="ql-block"> 陶澍来了,这位当朝名臣,百官楷模,将其一生积累的满腹经世经验传授给书院的学子们,教育学子们做良臣廉官,救世济民。在他的影响下,从清朝中期起,湖南人才异军崛起,在短短的数十年内,湖南籍官员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集团。故有湖南人才始于陶澍,盛于曾国藩之说。</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岳麓书院车水马龙,不但聚集了各家大师前来讲学,全国各地学子们慕名赶来,聆听大师们的教诲,据说当年“朱张会讲”时,大门前的一口池塘的水都被学子们的车驾喝干了。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数千年,正是因为有许多象岳麓书院这样的教育机构付出的不懈努力。几千年来,中华文化靠一代代大师学者们支撑而延续,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元、清的侵入,这些有武力而没文化的蛮夷最终被强大的中华文化所吞噬,融入其中。不幸的是,上世纪的那次文化断层中,荒废了整整一代人,这一代人的荒废,给中华文化沉重的打击,这种影响可能还会延续好几代人。</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高考制度的复兴,使中国的学堂教育重新焕然一新。但随着社会阶层固化的日趋严重,当下的国人中普遍存在焦虑情绪,焦虑的根源是人们尤其迫切希望下一代能通过教育的成功培养(无论是内在思想品德教育,还是外在的文凭教育),使之能挤身于社会的更上一个阶层,从而实现家庭在社会层次中的晋升。因此,国人不血本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大量的资本投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几乎成为每个家长的共识。于是补习班、托管班、学区房以及各类以提高分数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应声而出,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成为应试教育的灵丹妙药。人人都意识到这种模式是不对的,但人人都被迫去适应参与这种模式,因为目前在中国,没有更好的模式能取代它。许多人天真认为:我们可以学习美国,大学宽进严出,就可避免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了。果真如此,那将彻底摧毁中国的教育。那时的权贵们可以通过手中的权力帮助纨绔子弟取得清华大学文凭;富豪们可以用金钱收买,帮助不学无术之辈从北大毕业,从而彻底斩断出类拔萃的草根寒士晋升之路,也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成为腐败的温床。久而久之,就连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文凭都贱如便纸。所以说,现有的应试教育是现有体制下唯一可行、还算彰显公平的教育制度。</p> <p class="ql-block">  焦虑的根源之二是对孩子的学业的提升无从下手,完全依托学校、老师的教导。他们忽略了家庭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个体社会化最初、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对于孩子个体思想的涵育和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家中长辈首先应该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在潜移默化的生活中影响熏陶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的,多鼓励,少责罚,寓教于乐,让孩子乐于学习,形成自觉学习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  焦虑的根源之三是对当下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日益趋下的担忧。几千年来,我们建立起让外夷仰慕的文明和道德体系,建立起国民无比强大的自信心。然而,近一百多年来,由于我们的固步自封,在西方的利器和更先进的文明的打击下,文明和道德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自信心被打的荡然无存,找不到方向。尤其是上个世纪的文化断层,使得我们这代人在成长培育期,不但没有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还深受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得我们文化修养不足,“三观”严重扭曲。尽管我们努力去纠正,但那些思想己植入我们的骨髓血液之中,时不时影响着我们。更有甚者,在错误舆论的影响下,还无比推崇那时的所作所为。所以高晓松一趟北欧之行后无限感叹:“与他们相比,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很丑陋。”而我们这种丑陋的心理还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中国,道德沦丧已是不争的事实。追根溯源,这是由于我们抛弃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又没有重新建立起新的、让国民信服的价值标准,使国民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信仰而迷失方向。当下的中国迫切需要思想道德标准来规范国人的行为,重新建立能让他国仰慕的文明和文化,而这些都必须依托培育优良的家风家教去传承。优良家风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更体现出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突出体现在对于家庭成员的教育和涵养的功能中,大多数情况下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授或者训诫。行为示范便是最好的“无为而治”,家庭长辈将优良家风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家庭成员就能够在家庭活动中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在不经意间获得的精神气质,品行性格,从而引导其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优良的家风家教还能够促使孩子的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思想的培养,使其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接受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使受教育者真正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p> <p class="ql-block">  在岳麓书院内有二幅不著名的对联,一幅是院中的赫曦台西面两柱上悬挂的一联:</p><p class="ql-block"> 合安利勉而为学,</p><p class="ql-block"> 通天地人之谓才。</p><p class="ql-block"> 第二幅是大门过二门,至百泉轩对面的时务轩正门,联曰:</p><p class="ql-block"> 胸蟠子美千间厦,</p><p class="ql-block"> 气压元龙百尺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相较书院中其他名气十足的对联,这两副联在世人中的传诵度稍显普通,但此二联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传道济民、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经世致用之才的培养,联通古今。</p><p class="ql-block"> 二幅对联蕴含书院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作为士子必须精通天、地、人的道理,知广识博,潜心治学,勇于实践,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否能从这二副对联中找到借鉴和启发呢?</p> <p class="ql-block">  细细地游览了书院的每个角落后,走出书院后门,一片红霞扑面而来,这便是岳麓山的另一景红叶了,闻名遐迩的“爱晚亭”隐藏在这枫林红叶丛中。岳麓山之名,正是这秋末初冬之季的红叶和岳麓书院而扬名。此时正值初冬,满山红叶,层林尽染,整座岳麓山宛如披上彩霞,流光溢彩。爱晚亭四周枫林连片,枫树顶端的叶子红得似火,从树顶往下逐渐呈现黄色、绿色。远远望去,红黄绿三色相接,很有层次感。早年读杜牧的这首“山行”,感悟不深,今日身临其境,才领悟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寓意。人稀清静之时,在这风景如画之地,一杯清茶一本书,想必是极妙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