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莫高窟在我的心中都是神话一般存在。大漠戈壁,敦煌丝绸之路,这些地域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让人仰而生畏,不可触及。今天带着心中神圣的向往,带着朝圣者膜拜的心情。来到了这朝思暮想的圣地。当我走进莫高窟,领略了它的真面目,越发感到它的神奇与伟大。</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的敦煌。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石窟与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1961年国务院公布莫高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87年,莫高窟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唐宋木构窟檐5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文化艺术之地。</span>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在石窟艺术中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有492个洞窟,洞窟内有彩绘壁画、彩塑泥质佛像及佛典内容等,是佛徒修行、观像和礼拜的场所。北区有243个洞窟,主要是僧人和工匠的居住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如土炕、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p> <p class="ql-block"> 游客参观莫高窟都必须先从数字展示中心开始,通过观看两部时长各20分钟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 和球幕电影《梦幻佛宫》而预先对莫高窟有一个全方位的身临其境般的概括了解,随着影片的播放,莫高窟的全景及石窟壁画立体的展现在眼前,让人震撼不已。</p><p class="ql-block"> 第1部:《千年莫高》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等历史。</p><p class="ql-block"> 第2部:《梦幻佛宫》是一个球幕影厅,这部电影着重介绍了莫高窟285、428、420、220、45、61、130号窟的细节,其中428、420、61是普窟,220、45是特窟,而285、130不对游客开放。效果逼真,展示了非常多的细节,数字化电影展示给了许多普通人去现场都看不到的角度和内容,所以效果相当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和宗教奇迹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它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十六个王朝的建设和维护,最终形成了一个由735个洞窟组成的大型艺术群体。</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p> <p class="ql-block"> 在景区讲解员的带领下,我跟团参观了八间石窟,随后脱团又蹭其他团参观了七间石窟。进入石窟,展现在眼前的,是精美绝伦的壁画和无以伦比的雕像。人们感叹这些经历过数百年沧桑的壁画和雕像,在无数文物工作者的修复保护下,仍能保留着她清新淡雅的色彩和原本应有的轮廓。</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洞窟是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系统反应了北魏、隋、唐等十多个朝代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从外表看,朴实无华,只有寥寥树影,但洞窟内奇景,却令人如此震撼!这一千多年前的匠人手艺,让现代人都啧啧称奇。精美绝伦的佛像,逸然洒脱的飞天,甚至脚下的莲花方砖,都是千年之宝。</p> <p class="ql-block"> 当你仰望那恢宏雄伟的大佛,当那些玲珑锦绣的飞天飘过你的眼眸,当你惊诧它艳丽的色彩,当你震惊它精致的凿工,你还能用什么语言去描绘她的美妙,你还有什么词汇能诉说它的奇丽,我只能默默地用无声的赞美去讴歌它的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 愿莫高窟这座宝藏能在一批一批前赴后继的守护者和千千万万爱护它的人的共同守护下,永远如一颗明珠闪耀在天地间!</p> <p class="ql-block"> 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标志,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敦煌莫高窟 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有飞天。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由于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变化,姿态意境、风格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唐代鼎盛时期,飞天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唐代大诗人李白咏赞敦煌飞天仙女:“素手把芙蓉,虛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漂浮升天行”。</p> <p class="ql-block"> 现在 “敦煌飞天”成了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其特点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凭借飘逸的衣裙,凌空翱翔。</p> <p class="ql-block"> 敦煌莫高窟第96窟:建于初唐。窟外的红色木构高达45米,依山崖而建,气势恢宏。从远处观看,是一座雄伟壮观的九层楼阁,俗称九层楼,它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筑物,也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96窟的营建是莫高窟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唐代前期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九层楼是一个九层遮檐,也叫“北大像” ,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 ,檐角系铃,随风作响。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加盖了4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p> <p class="ql-block"> 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可供就近观赏大佛。</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6窟外景:莫高窟第16窟为现存的大型洞窟之一,窟主为晚唐高僧洪辩法师。洪辨俗姓吴,故此窟旧称“吴僧统窟”,也叫“吴和尚窟”。洪辩在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曾总管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具有重要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 根据洞窟甬道南壁碑文所记,第16窟外的三层楼为道士王圆簶于1906年主持修建。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莫高窟第17窟)即发现于此窟甬道北壁。</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6窟甬道和藏经洞</p> <p class="ql-block"> 主室——佛坛:第16窟主室设马蹄形佛坛,后有通顶背屏,坛上塑像均为清代重塑。四壁壁画为重层,表层为北宋(或西夏)所绘绿底千佛。底层可见晚唐壁画,该画色彩如新,线条清晰。</p> <p class="ql-block"> 窟顶为北宋浮塑贴金的四龙团凤藻井。团龙浮游于绿色水池中,全身淡黄色,金色线描绘全身,凤卷曲成一圆形,双翅张开,尾卷曲,尾上翅纹显著,陪衬着外围的团花。团花由许多卷瓣莲环绕组成,石青、石绿、黑、黄相间交错的叠晕,四披则为贴金棋格团花图案。</p> <p class="ql-block"> 主室东壁——千佛:洞窟四壁绘有千佛。千佛壁画在敦煌壁画中的所占比例很大,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343个洞窟中都有千佛图像。因此,莫高窟在民间也被称为千佛洞。佛经中说,信佛、念佛、礼拜佛、书写佛名、画佛像都有无量的功德,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有关佛名的佛经抄本就有七百多卷。千佛图像不仅是佛教徒修禅观像的对象,同时,对于出资开凿洞窟的供养人来说,也是他们所做功德的表现。在大乘佛教信仰中,鼓励通过抄写、通读、称颂、礼敬佛名号来解脱诸苦,积累功德,所以,在古代,佛教徒可以在这个洞窟内,一边通读千佛名号,一边围绕中心佛坛右旋,绕塔观像。</p> <p class="ql-block"> 甬道——持花供养菩萨</p> <p class="ql-block"> 甬道——缠枝西番莲纹样</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7窟:即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藏经洞。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清扫第16窟的积沙时,他的一个工人突然发现一个暗门,门内是一间小秘室,隐藏着堆得满满的4至11世纪的写卷和绘画。该窟即是第17窟,并以藏经洞闻名。此窟建于晚唐大中、咸通年间(851-862年) ,位于16窟甬道北壁,初建时是敦煌高僧统洪辩的影堂(纪念堂)。洪辩法师俗姓吴,幼时即出家,学养丰厚,通晓吐蕃语,转译佛书,精通佛理。唐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众起义推翻吐蕃对敦煌及河西地区的统治,重新归附唐王朝。因洪辩力助张议潮收复敦煌及河西,后被唐宣宗敕封为释门河西都僧统,统管吐河西地区的佛教事务。</p> <p class="ql-block"> 第17窟内景:洞窟平面近于方形,覆斗形窟顶。洞窟从地面至窟顶高3米,面积较小。靠近北壁地面上有一长方形禅床。禅床上端坐的是洪辨高僧像,这身塑像是敦煌彩塑代表作之一。塑像极具写实风格,高僧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趺坐。他头部颅顶丰隆,面部饱满,额角和颧骨轮廓硬朗,目光炯炯,眉棱、眼角、嘴角的细微表情表现出这位中年高僧庄重自信的神情和风度。高僧背后壁上画菩提树二棵,树枝上悬挂着净水瓶和布袋。东侧菩提树下画一持对凤扇的比丘尼,西侧菩提树下画一执杖、持巾近事女,表示他们曾是洪辩法师生前的侍者。</p> <p class="ql-block"> 洪辩法师塑像及壁画:公元11世纪初叶,由于时代更迭或战乱等尚未确知的原因,大量佛经、佛画、法器和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文物五万多件被秘藏于此窟,砌墙封门,且表层饰以壁画。藏经洞随即在大漠中封存了九百多年。</p><p class="ql-block"> 公元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个秘室被道士王圆簶在清理莫高窟积沙时,偶然发现。就在这个小室里藏有公元四世纪至十一世纪,历时七个世纪(上讫晋代,下至宋初,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七百年间连联相续)的古代各类文献资料及文物艺术品约五万余件。出土文献内容特别丰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典当买卖契约,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和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而且还有古汉书、龟兹文、粟特文、梵文、突厥文,回鹘文,八思巴文,契丹字,女真字,于阗文,古藏文等中亚和少数民族文字。在敦煌遗书中汉文文献约36000号。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数量惊人,举世罕见。</p> <p class="ql-block"> 斯坦因1907拍摄的藏经洞和经卷: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鄂登堡等人纷至沓来,他们陆续用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骗购文书、经卷和其他文物近四万件。敦煌藏经洞文物中的大多数精品就此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 伯希和正在藏经洞挑选文物——1908年敦煌遗书,与殷墟甲骨、明清档案、居延汉简一起被学者誉为十九世纪末中国考古史上的四大发现。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为研究中古时期中外历史文化方面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敦煌学由此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新兴学科。</p> <p class="ql-block"> 英国博物馆藏——绢画——树下说法图——唐</p> <p class="ql-block">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药师如来像——唐</p> <p class="ql-block">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绢画弥勒经变——晚唐</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金刚经——盛唐</p> <p class="ql-block"> 敦煌硏究院藏——法华经——唐</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文书中的洪辦手迹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王道士的墓葬塔</p> <p class="ql-block"> 这个人就是让人爱恨交加的王道士,就是他发现了莫高窟的藏经洞,也是他把莫高窟里的珍贵文物卖到了海外。让我国的珍贵文物流 失到海外。</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85窟——禅窟:正佛+左右侧仅能容身的小斗室,供佛教徒坐禅修行。此窟目前不对游人开放。</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85窟位于九层楼以北,西魏开凿,中唐、宋、西夏、元重修。窟内北壁有西魏的大统四年、五年(即公元538、539年)发愿文题记,说明此窟建于此时。它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也是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p><p class="ql-block"> 窟形呈平面方形,覆斗形顶,西壁开3个圆券龛,南北壁各开4神窟。前室西壁门上为第286窟、门北为第287窟,甬道和前室壁画为五代重绘。西壁主龛内塑坐佛一身,胁侍菩萨两身,两侧龛塑结跏坐禅僧像。</p> <p class="ql-block"> 西壁南侧——禅僧像:北壁四禅窟内画有禅僧像;窟顶四披绘飞天、雷神、飞廉、朱雀、乌获、开明、伏羲、女娲等,边沿画山居禅僧像35身。</p> <p class="ql-block"> 窟顶东披——伏羲、女娲。</p> <p class="ql-block"> 西壁南侧上方-日天、诸星。</p> <p class="ql-block"> 西壁北侧上方——月天、七曜:西壁龛外画供养菩萨、诸天、神将、力士;南北壁壁画上下分段,各段分组,各自内容独立,但又有总体布局:上部画妓乐飞天12身,奏乐或散花,飘逸多姿,气韵生动;下方一横幅故事画 《五百强盗成佛》,画有战争、受审施刑、剃度等场面,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兵器、刑法、建筑、服饰等形象资料;中部画佛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沙弥守戒自杀”;下部画药叉。</p> <p class="ql-block"> 南壁中层——五百强盗成佛姻缘故事</p> <p class="ql-block"> 南壁中层——五百强盗成佛姻缘之聆听佛法:五百强盜成佛故事。故事讲:古代南印度侨萨罗国有五百强盗杀人放火抢劫作乱,于是波斯匿王派兵前去镇压,结果强盗战败被俘,被施以酷刑,挖去他们的双眼,并放逐到深山中。强盗在深山中痛苦不堪,大声呼救。这时佛大发慈悲,把雪山香药吹到强盗的双眼,使其双眼复明,并为强盗现身说法,使五百强盗觉醒,最后皈依佛法,最终各自成了佛。这幅画按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统一地将故事组织在完整的空间环境中。构图开始就是高潮,描绘激烈的战斗,接着调子逐渐降低,最后归于平静,作战和施刑的场面气氛强烈,皈依和参禅的场面平和宁静。建筑物和山石树木既是画面不同情节的分隔,又是联系全图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南壁东起第二、三禅窟间——沙弥守戒自杀品之少女向清信士哭诉:沙弥守戒自杀故事。故事讲:长者信奉三宝,弟子跟从德行高尚的乞食比丘出家,度为沙门。比丘教诲沙弥格守清规节律。一天比丘谴沙弥往优婆塞家乞食。适逢优婆塞全家出门会客,留其女在家守门。少女见少年沙弥,心生爱慕,强求婚配。沙弥心声坚定,不舍佛法,不舍佛戒,宁舍生命,勿颈而死。优婆塞回家,少女如实禀告。优婆塞呈报国王,依法交纳罚金。国王深受感动,亲自供养沙弥,为其火化起塔。壁画为三条并列的纵卷式连环画。主要描绘长者送子受戒、比丘谴沙弥乞食、少女向沙弥求爱、沙弥自杀的情节。也属于戒律画。</p> <p class="ql-block"> 北壁上部——题记七佛说法图:北壁上部画说法图八铺,每铺下方有愿文和供养人,,中部画佛和菩萨。东壁门两侧画观无量寿佛,下画供养人,并有愿文榜题。所绘人物身体修长,俊秀,眉目疏朗传神。绘画技法上是西域艺术风格与中原艺术风格相结合,题材上包含了中国与印度的传统神灵。</p><p class="ql-block"> 因此窟开凿于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之时,史载元荣曾在莫高窟造一大窟,故有专家认为此窟为东阳王窟。整个洞窟画面纷繁复杂,但却统一在"禅修"这一主题当中。</p> <p class="ql-block"> 窟顶所绘的林间禅修者:285窟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佛教内容,又画了道家的神灵和天宇,还有印度婆罗门教诸神。在同一个洞窟中,既有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和狄安娜,也有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女娲;既有西方的大力士药叉,又有中国的大力士乌获;既有印度佛教的飞天,又有道家的羽人,还有中西方不同风格的风神。西方的神灵,以佛教为媒介,经过中亚、西域传到敦煌,中国的神灵有的已扎根敦煌,有的从南朝经中原,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敦煌,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在这里交汇到了一起。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交汇点。</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第285窟是一个特殊的洞窟,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信仰思想、意境创造、审美理想、艺术风格、中国化的手法和历程,无不是在中国文化(中原汉文化,西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中,从并存到逐步融合的高潮中继承民族传统,大胆吸收外国文化,是创造新的中国式佛教艺术的一个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窟顶北披——人面鸟</p> <p class="ql-block"> 南壁上层——童子飞天</p> <p class="ql-block"> 西壁南侧—毗瑟纽天等</p> <p class="ql-block"> 西壁正龛北侧——摩醯首罗天等</p> <p class="ql-block"> 北部说法图下的女供养人</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148窟:莫高窟148号卧佛,是北周时期的作品,距今约有1400多年的历史。又被称为“西卧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卧佛,长达14.7米,也是莫高窟中最长的卧佛。卧佛的造像非常精美细腻,其头部特点明显,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北周时期佛教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从其造像来看,卧佛的佛像头顶上有一个宝冠,宝冠上面有如来佛和阿弥陀佛的造像。佛像的眼神安详,微笑祥和,纹饰细腻,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件制作精美、材质考究、作品极富艺术魅力的艺术品。他是莫高窟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卧佛,也是最能代表莫高窟的佛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23窟——西壁佛龛:莫高窟第23窟建于盛唐(704一780年),是敦煌盛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第23窟位于崖面下层,这是一个标准的唐代洞窟——覆斗形窟顶。正面开一佛龛。窟顶为团花藻井:西壁敞口龛内绘画和塑像相结合,表现佛及其眷属,但经过清代重修,失去唐代本身的面貌。洞窟的东、南、北壁及窟顶的南披均绘制法华经变,堪称"法华洞”。窟顶东披绘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西披绘弥勒经变、北披绘一佛五十菩萨图。</p><p class="ql-block"> 《法华经》 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虽然篇幅较小,但就内容来讲,却有相当的重要性。鸠摩罗什的门徒僧睿在 《法华经后序》中说:“《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又说:“寻其幽旨,恢廓宏遂,所该甚远,岂徒说实旧本,毕定殊涂而己耶?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根据画史记载,法华经变始见于隋。莫高窟壁画中的法华经变也始于隋代,到了盛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据初步调查,盛唐时期的法华经变就有十五品之多。特别是莫高窟第23窟绘制了法华经变十四品。一些画面非常精美,例如"药草喻品〞,“见宝塔品”,“方便品”等等。</p><p class="ql-block"> 23窟北壁绘 《药草喻品》,本品的主旨是宣扬平等的佛慧,有如甘露时雨,普润万物。画家根据经文中的"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士充洽,山川险谷,幽邃所生,奔木药草,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蒲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的偈言,画出了一副富有农家生活气息的图画。画面上乌云迷漫,细雨霏霏,农夫正在田里挥鞭策牛,辛勤耕作。另外,田头上坐着农妇,农夫及小儿,父子捧碗吃饭,农妇关切地注视着他们。这一田头小景,富于诗意。在这幅画的下面,画家又根据 《方便品》中:“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等偈言,画了一人跪于佛塔前,一人翩翩起舞,六人各执乐器席地而坐为舞者伴奏,一旁有几个胖娃娃,正在津津有味地聚沙成塔。通过这些画面,告诉人们,成佛有种种方便途径。例如:“起塔、修庙、聚沙成塔、画像、香花供养、雕像、音乐供养、礼拜、念佛"等。若把上下两幅壁画联系起来观赏,就是一幅优美的“雨中耕作〞与“欢庆丰收”的连环画。这些画面缩短了彼岸佛国与此岸人间的距离,把想象中的佛国变成了 可以看得见的人间乐园,从而扩大了佛教在民间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雨中耕作图——北壁:在《方便品》的下侧画出一座大院,房中坐一长者,阶下立一人,榜题:“父知子….凡我所有,宅舍人民,悉以付之,恣其所用”相一致,这就是《信解品》是取材于“穷子喻”。故事说:有一穷子自幼与父失散而沦为乞丐,很多年以后,穷子来到一座城,城中的父亲已成了大富翁,只恨找不到儿子来继承家业。父亲认出了儿子,穷子却认不出父亲,见到父亲的威势,慌忙逃避。富翁便派人用高价雇佣穷子来喂马,借机与儿子建立感情,逐渐熟悉以后,父子相认,穷子继承家业。长者比喻佛,弟子比喻穷子,财富比喻《法华经》,画面比较忠实于佛经。</p><p class="ql-block">《方便品》的右侧绘制的是《序品》;佛在灵鹫山结跏说法,眉间白毫相光照遍东方八千世界,周围是文殊及到场的众多菩萨及声闻、天龙八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佛之庄严,菩萨之柔美,声闻弟子之虔诚,天王之威武,皆各具特色,尤其是“东方八千世界”中的人物,飘逸萧洒,把“佛国世界”烘托得更加完美动人,堪称盛唐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 法华经变之见宝塔品(虚空会)——南壁:南壁正中绘制的是 《见宝塔品》,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神话故事,大意是释迦牟尼在说《法华经》时,地下涌出一座七宝塔,停在空中。这七宝塔装饰着各种奇珍异宝和金银琉璃,异常华丽。这时,有一菩萨提出要见塔内的多宝佛,释迦牟尼就升至空中,用右手打开塔门,多宝佛分半个座位给释迦牟尼,释迦还用神通力把他的侍从接到空中。这个故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特别是本窟的 《见宝塔品》 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基座正中设御路式踏阶通向宝塔。塔身是三开间,中间敞开,可见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在内,画面开朗宏伟。七宝塔周围,诸多菩萨、天龙八部以及比丘等形成一个椭圆形,有如众星捧月。会众下面画船形祥云,诸多会众像乘着大船,云游太空,既优美,又切合释迦牟尼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虛空的经旨。会众上面的空间,画了八组小山,使人感觉这些小山好像很远很远,真是咫尺之壁,写千里之景。七宝塔高耸,释迦分身十方诸佛及其胁侍菩萨,各乘祥云,好像一只只小船,从遥远的他方佛国,云集灵鹫山上空,给人满壁风动之感。</p> <p class="ql-block"> 观音普门品之帆船:南顶及南壁西侧绘制的是《观音普门品》。《法华经》 第25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曾以单行本流行,称为 《观音经》,颇受僧俗重视。该经宣扬:“若有无量百千万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所以人们对观音菩萨十分崇拜,用写 《观音经》、画观音经变、塑、画观音像、著文颂赞观音等形式,供奉敬仰观音。观音形象在敦煌壁画中出现较早,但独立成画的观音经变始于盛唐时期。本窟的南顶及南壁西侧就绘制了观音经变。正中为观音像,周围绘制了三十三现身部分内容和救助众生苦难的情景及"三毒”的场面。三十三现身指观音能变化成三十三位不同形像的神、人、救人度人。他们是:佛、辟支、声闻、梵王、帝释、自在天、大自在天、大将军、毗沙门天王、小王、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长者妇女、居士妇女、宰官妇女、婆罗门妇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迦、执金刚神。《观音经》 还宣扬,只要念诵观音名号,即可免除水、火、贼、兽、虫、雷、刑法等一切灾难。本窟观音经变中有许多免难画面,例如:火、水、罗刹、刑法、鬼、因、贼、坠、崖、雷等难。其中南壁西侧的囚难绘制了一幅内圆外方的监狱,监狱是以夯士筑成的。墙内有一囚徒身带枷锁,愁眉苦脸的望着外面,口念观音名号,枷锁自落,牢门自开,监禁不守。虽然是画家的想象力,但此图保存了有关盛唐监狱的珍贵形象资料。在此画的旁边还绘制了一幅商人遇难图,大海中有一艘大船,桅杆高耸,风帆张满。岸边有两个罗刹鬼,眈眈注视着船,有一船工正在划船,表现得镇定自若,其余五位商人立于船上,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口念观音名号,就可免除被罗刹鬼吞噬之难。画家把商人的沉着冷静和罗刹鬼有肉可餐欣喜若狂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在监狱的上方还有一幅画面表现了人入大火,口念观音名号却不被大火焚烧的火难场面。</p><p class="ql-block"> 南披东侧绘制的是《法华经》中的贪欲、嗔恚、愚痴三个场面。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烦恼的根本是贪欲、嗔恚、愚痴,合成为“三毒”。《观音经》中说,只要念诵观音的名号,即可除三毒。画面中贪欲表现为一男子身穿绿色长袍和一女子正在室内对座闲聊,屋外山野间有人撕打,又有人呆立,底头沉思,分别表现的是嗔恚、愚痴。</p><p class="ql-block"> 南壁东侧绘制的是《化城喻品》。主品的主旨是宣扬只有 《法华经》所主张的“一佛乘”才是成佛的唯一途径。所以经文说:“世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但是,要获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要经过十分艰苦,往往中途即生退缩之心,于是佛以“方便说法”,用声闻、辟支等暂时引导众生,而最终要使众生到达“一乘佛。”为了通俗的宣传这一理论,经中讲了一个“化城”的故事。大意说:一群人去远处求宝,要经过五百由旬的“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大约走过三百由旬的路程后,众人感到疲劳和恐惧,于是产生退还的念头。这时,有一智慧的导师,以方便法化出一城,其中楼台亭阁,园林流水都具备,让众人休息。众人即入城,城中财物应有具有,人们不想再前进了。于是导师又把城化去,并且告诉大家,这只是暂时休息之处,不能就此满足,而应当继续前进,最后大家终于到达了取宝的地方,得到了宝物,其实这宝物就是 《法华经》。本品经变画就是取材于这个故事。特别是23窟“化城喻品〞这幅经变画,则一反旧式,画了一座中国式庭院。庭院外筑有高高的夯士围墙,围墙正面道内有两个男子正往外走,似要迎接客人。庭院内,一个女子站在门口,似是客舍女主人。上房三间,屋内陈设华丽,旅客们对坐矮桌前,从容光焕发地边吃边谈。阶下满地的小黑点,按照相关经文的说法,是以七宝铺地。仆人忙着操办饮食。有的旅客似因疲极而躺在地上休息。围墙外,数骑驰骋于山间小道上,表示取宝人在休息后,继续向宝地进发。在敦煌壁画中如此处理“化城”的,只此一例。</p> <p class="ql-block"> 法华经变之化城喻品(化城喻)——南壁:东披南侧绘制的是《譬喻品》,它是《法华经》中最常见的一品,画面中有一起火的大宅院,而宅院中有三个嬉戏游玩的童子。他们的父亲对正在玩耍的孩子说:“这个房子着火了,你们赶快出去。”可三个孩子只是一味地贪玩,不肯离去,父亲只好牵来三乘华丽的车子,告诉他们说:“外面有牛车、鹿车和羊车,如果你们肯离开这宅院,就可以得到车子。”孩子们才急忙从院子里跑出来。这时,着火的院中有许多妖魔鬼怪骑着怪兽四处乱窜。这是《法华经》中一个典型的譬喻故事,这里充满了黑暗、痛苦、充斥着卑劣龌龊之事,三个贪玩的孩子象征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类,尽管已经面临着各种危险,仍然执迷不悟,留恋这个世界。外边的牛车、鹿车、羊车代表佛教的大乘、中乘、小乘,而长者就是佛的化身。《法华经》用这个故事来象征以三乘思想来引导人们跳出苦海。这就是法华经的中心思想———“会三归一”,所谓“会三”是指声闻乘(亲闻佛的教导而觉悟得到者)、缘觉乘(依照佛法,自我修行而得到者)、菩萨乘(即大乘用六度佛法修行,利己利他普度众生者)会于一体。所谓“归一”就是将这三乘归于一乘,即大乘。</p><p class="ql-block"> 在洞窟的东壁绘制了 《药王菩萨本事品》,所谓“本事"指菩萨的前世之事,药王菩萨前世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此品讲,过去日月净名得佛在世时,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听佛说 《法华经》,乐习精进,为供养日月净明德佛及 《法华经》,先现一切色身三昧,继而燃身供养。复投生净德王家,值日月净明德佛般涅樂,一切众生喜见菩萨收取舍利起八万四千塔供养,心犹未足,又燃臂供养。这位菩萨即法华会上的药王菩萨。燃一指供养佛塔已胜于以国城、妻子宝物供养者,一切施舍又不如受持此《法华经》。《法华经》在诸经法中最为第一,有能受持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于一切众生中亦为第一。《法华经》能救一切众生,令渴乏者如寒者得火、裸者得衣、商人得主、子得母、渡得船、病的医、暗得灯、贫得宝、民得王、贾客得海、炬除暗。本窟东壁就画有日月净明德佛涅槃、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燃身供养、起塔供养、燃臂供养等四个场面。</p><p class="ql-block"> 东壁门顶为《长不轻菩萨品》。此品讲,过去有佛号"威音王",灭度之后,有一菩萨比丘见人则礼拜赞叹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四众以为是虛安、戏弄之言,故经常将其打骂。比丘任人打骂,而高声唱言始终如一,得名号为“常不轻〞;其于临终在虚空闻 《法华经》而获大神通。本窟画一比丘跪拜四众,有人抓住比丘打骂,与此经完全吻合。</p><p class="ql-block"> 在《长不轻菩萨品》 的左上侧绘制的是《如来神力品》。此品说明如来神力无量无边,但"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图中画一经房,中间摆小案,正中坐一比丘诵经,案旁坐一优婆夷听经,门外二人正在走来,其中一人手指经房。</p><p class="ql-block"> 本窟东披顶还绘制了《嘱累品》:画一佛立一莲花上,二菩萨胁侍,佛前又跪一菩萨,佛伸左手抚其头顶。摩顶是嘱累的一种形式,即所谓,“摩顶付嘱”。此品开头就说:“尔时释迦牟尼从法座起,现大神力,以右手摸无量菩萨摩诃萨顶”,摩顶三次,然后开言。摩顶是此品中唯一能用绘画形式表现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东壁门北绘制的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本品的主旨是宣传大乘佛教改造外道,皈依佛法,接受法华一佛乘思想。故事的大意是说往古世有妙庄严王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其夫人名净德,二王子名净藏,净眼,皆久修菩萨道,他们共设种种方便,以佛正法,启示感化妙庄严王改佛教,最后舍弃王位,带领夫人,二子并诸眷属,皈依佛门。此品壁画始于盛唐,但画面简单。</p><p class="ql-block"> 本窟壁画的构图极具特色。采用的是向心式布局。在壁画的中心画灵鹫会,四周环绕《法华经》各品的故事画。这种布局当受到长安和开封的向心式净土经变的影响。这样大型的向心式经变,可能是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随着候君集率领唐军平定高昌,打通丝绸之路,由长安传入敦煌的。</p><p class="ql-block"> 总之,第23窟大量集中的反映了 《法华经》的内容,不但画面生动,而且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法华窟”。壁画所揭示的一些世俗风貌和生活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单纯宗教宣传品的框架,帮助人们去认识历史上的社会现象,并给人们以艺术欣赏的乐趣。因此,了解法华经的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我国古代的艺术成就,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是有重要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45窟——洞窟内景:第45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段下层,虽无明确的造窟功德记和文献记载,但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和艺术风格看,其营建时间应在盛唐时期。此窟平面方形,覆斗藻井顶,团花井心,四披画千佛。窟正壁(西壁)开一平顶敞口龛,龛内塑佛、弟子、菩萨、天王七身像。南壁画观音经变。北壁画观无量寿经变。前壁(东壁)门两侧壁分画观音、地藏菩萨像等。</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55窟——中心佛坛——弥勒三会塑像群:这些塑像丰腴饱满,形象衣饰仍保持了唐代遗风,规模则超过了唐代。这铺塑像表现的是《弥勒经》中弥勒三会的情景。经文中说在弥勒世界人寿八万四千岁,农作物一种七收,树上生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并且没有刀兵之灾。弥勒成佛后,召开了三次大型的法会,广度众生。第一次化度96亿人,第二次化度94亿人,第三次化度92亿人。此三组塑像即表示弥勒三会,它表达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p> <p class="ql-block"> 弥勒佛像旁边有一尊金刚力士像,一手插腰,用力扛着佛的台座,他那勇猛的姿态,为巨大的石窟增添了不少光彩。</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71窟:西壁龛内——释迦佛一铺:窟顶四披画有千佛,西壁平顶敞口龛内塑趺坐佛、阿难、迦叶、二菩萨。龛顶画千佛。龛壁浮塑佛光,两侧各画二飞天、赴会佛一铺及项光、莲花。龛外南、北侧各存孔雀卷草边饰一段。</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94窟位于北大像即今第96窟之北,中间只隔一个较小的第95窟(元代)。洞窟修建于晚唐,窟形为覆斗顶殿堂式洞窟,窟中央设中心佛坛,后有背屏直通窟顶。表层壁画为宋重绘,底层露出晚唐壁画,塑像为清代重修。中心佛坛上宋塑趺坐佛一身,清时重修,其余五尊皆为清塑。背屏上宋画华盖,二飞天及佛光等,窟顶宋浮塑团龙图案,四披为团花纹,四壁为宋画千佛,底层露出晚唐壁画。</p> <p class="ql-block"> 莫高窟第79窟——童子伎:第79窟开凿于盛唐。洞窟平面呈方形,窟顶是莫高窟常见的覆斗顶,在窟顶千佛中穿插绘出了十几身白描童子,裸身着靴,或欢腾跳跃,或回身成势,或伏地礼佛,或曳带而舞,头上短发,手持莲花,顽皮而虔诚。画面中童子形象生动活泼,奇异新颖,极富浓郁的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这些图象资料为研究古代儿童乐舞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在莫高窟的艺术形象中,以化生童子为主体,加上这些供养童子、童子飞天以及其他一些儿童形象,可组织一支儿童艺术的强大队伍,这是一支庞大的儿童群像,在中国美术史上恐怕再找不出足以与它相匹敌的儿童群图,他们具有题材、年龄、衣冠、身份、时代、艺术特点等方面的丰富性。</p><p class="ql-block">中国民间美术中的胖娃娃,显然不是近代才兴起的东西,从莫高窟的化生童子中可以追溯它的源头。在封建思想统治下的艺术中,裸体造像是罕见的,印度西域式丰臀大乳的裸体造像,传到敦煌变了样,有的学者统计莫高窟的裸体飞天共15身,可是如果加上这些小娃娃,莫高窟里便有一大批裸体人像了,不过就一般中国人的心理而言,裸体童子似乎算不得裸体,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他们是外来艺术与中国传统思想妥协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最后参观了藏经洞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陈列馆内辟王圆簶道士旧居,藏经洞开凿、封闭、发现、流散、被盗史实陈列和敦煌研究院收藏的藏经洞出土文献、佛经等文物真品陈列,以及临摹的现收藏于英国博物馆和法国吉美博物馆的绢画和纸画精品陈列等。是敦煌莫高窟一处重要的旅游接待场所。</p> <p class="ql-block"> 游完莫高窟,我明白了什么叫艺术,这里的每一件工艺品,每一尊佛像,每一幅壁画,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一定要好好保存,让这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永世长存!</p>